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31664篇 |
免费 | 662篇 |
国内免费 | 1291篇 |
专业分类
林业 | 2364篇 |
农学 | 1987篇 |
基础科学 | 1535篇 |
1362篇 | |
综合类 | 12372篇 |
农作物 | 1437篇 |
水产渔业 | 1570篇 |
畜牧兽医 | 7306篇 |
园艺 | 3048篇 |
植物保护 | 636篇 |
出版年
2024年 | 254篇 |
2023年 | 501篇 |
2022年 | 773篇 |
2021年 | 827篇 |
2020年 | 785篇 |
2019年 | 795篇 |
2018年 | 408篇 |
2017年 | 655篇 |
2016年 | 895篇 |
2015年 | 1054篇 |
2014年 | 1383篇 |
2013年 | 1362篇 |
2012年 | 1945篇 |
2011年 | 2056篇 |
2010年 | 1833篇 |
2009年 | 1867篇 |
2008年 | 2095篇 |
2007年 | 1762篇 |
2006年 | 1581篇 |
2005年 | 1706篇 |
2004年 | 1179篇 |
2003年 | 1152篇 |
2002年 | 795篇 |
2001年 | 880篇 |
2000年 | 660篇 |
1999年 | 528篇 |
1998年 | 455篇 |
1997年 | 509篇 |
1996年 | 416篇 |
1995年 | 430篇 |
1994年 | 352篇 |
1993年 | 340篇 |
1992年 | 310篇 |
1991年 | 302篇 |
1990年 | 225篇 |
1989年 | 228篇 |
1988年 | 75篇 |
1987年 | 45篇 |
1986年 | 46篇 |
1985年 | 23篇 |
1984年 | 16篇 |
1983年 | 17篇 |
1982年 | 13篇 |
1981年 | 9篇 |
1980年 | 7篇 |
1979年 | 4篇 |
1978年 | 4篇 |
1965年 | 17篇 |
1957年 | 23篇 |
1953年 | 3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991.
2012年5月和9月,2013年3月和6月,在自然水温条件下,采用呼吸瓶法比较了不同温度(5.6℃、10.5℃、14.4℃、21.2℃)下普通养殖虾夷扇贝(Patinopecten yessoensis)和虾夷扇贝选育新品种海大金贝(Haida golden scallop)耗氧率和排氨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实验设置水温范围内(5.6~21.2℃),普通虾夷扇贝和海大金贝的耗氧率表现出相似的变化趋势。在温度达到14.4℃之前,实验贝耗氧率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而在14.4℃后,则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小。两种贝最大耗氧率分别为1.67 mg/(g·h)和1.27 mg/(g·h),其中在5.6℃和14.4℃海大金贝耗氧率显著小于普通虾夷扇贝(P0.05);10.5℃和21.2℃时,两组贝类的耗氧率差异不显著(P0.05)。普通虾夷扇贝和海大金贝排氨率随温度变化呈现出不同的趋势。前者从5.6℃开始,随温度的升高,排氨率缓慢升高,水温为14.4℃时达到最大值,为0.063 mg/(g·h),然后逐渐降低,14.4℃水温的排氨率显著大于10.5℃和21.2℃(P0.05);而从5.6℃到10.5℃,后者的排氨率逐渐降低,10.5℃时达到最低值,为0.029 mg/(g·h),然后随温度升高缓慢升高,到21.2℃达到最高值。海大金贝组在温度条件为5.6℃和21.2℃时排氨率高于普通虾夷扇贝组(P0.05);而水温为14.4℃时,普通虾夷扇贝组排氨率显著高于海大金贝组(P0.05);10.5℃时两者排氨率差异不显著(P0.05)。两实验组耗氧率Q_10系数均随温度的升高而降低。O/N结果表明,普通虾夷扇贝在本次研究的设定温度区间内以消耗脂肪和碳水化合物为主;海大金贝以消耗蛋白质为主,当温度逐渐升高,转化为以消耗脂肪和碳水化合物为主,当水温达到较高的水平,又转换为以消耗蛋白质为主。 相似文献
992.
梭鱼仔、稚、幼鱼消化系统胚后发育的组织学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形态学和连续组织切片技术,在光镜下系统观察了出膜后1~39 d的梭鱼(Liza haematocheila)仔、稚、幼鱼各期的消化系统发育特征。结果表明,在水温20~22℃时,梭鱼受精卵经50~54 h孵化,初孵仔鱼消化道仅由一条原始的消化管组成。孵出后第4天,上下颌形成,卵黄囊被吸收,消化管盘曲,第一盘曲处形成胃雏形,第二盘曲处及之后形成前肠和后肠,肛门形成并与外界贯通。孵化后第7天,卵黄囊被完全吸收,油球渐小至消失,孵化后第8天,消化系统明显分化成食道、胃、肠、直肠以及肝和胰等,仔鱼由内源性营养向外源性摄食营养过渡。此后,随着仔鱼的生长发育,胃黏膜层的褶皱数量增加,管壁增厚,内腔增大。稚鱼后期,梭鱼苗各鳍初步形成,分化出鳍条,孵化后18 d,幽门盲囊形成,胃腺出现,标志着稚鱼开始消化外源性蛋白,同时,消化道上皮细胞进一步分化,肌层增厚,肠道分段、盘曲,稚鱼食性开始向植食性转换。在此以后,消化系统从功能和结构上逐步地完善成熟。结果表明,梭鱼消化系统的发育与仔、稚、幼鱼的生长、形态发育和消化系统功能的完善相一致。 相似文献
993.
盐度对中华绒螯蟹仔蟹标准代谢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对均重(0.12±0.01)g的中华绒螯蟹(Eriocheir sinensis)仔蟹在6个盐度(0、4、8、12、16、20)梯度下的标准代谢进行研究。各梯度的水温为(24±0.5)℃、溶解氧为(8.12±0.23)g/m L、p H为7.5±0.18。在不同时间段测量各盐度梯度代谢瓶内溶氧量、CO_2含量及NH_3-N含量,将时间与耗氧率、CO_2排出率及NH_3-N排泄率进行回归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根据仔蟹行为及代谢瓶内氧气含量与时间(h)的回归分析将仔蟹行为可分3个阶段:自由运动阶段[DO2.33 mg/L]、生存阶段[0.33 mg/LDO2.33 mg/L]及窒息阶段[DO0.33 mg/L]。在自由运动阶段和生存阶段,盐度对仔蟹耗氧率、CO_2排出率及NH_3-N排泄率影响显著(P0.05);在窒息阶段,盐度对仔蟹的耗氧率、CO_2排出率及NH_3-N排泄率影响不显著(P0.05)。研究结果还表明中华绒螯蟹仔蟹在高溶氧环境的主要供能物质为脂肪;低溶氧环境的主要供能物质为脂肪和碳水化合物;蛋白质在能量供给中的比例随溶氧增加而逐渐增加。 相似文献
994.
在生产上我们往往遇到玉米果穗虽然很大,但也会出现一些秃尖的现象,结果出籽率不高,从而影响到产量。根据目前生产实践看,缺粒一般表现为三种形式,一是果穗一侧自基部到顶部整行没有籽粒, 相似文献
995.
以红树林植物红海榄Rhizophora stylosa和秋茄Kandelia candel为对象,研究了2种植物的内生真菌的多样性。结果表明:红海榄和秋茄的枝、叶中分别分离到内生真菌30株和27株,内生真菌的优势属分别是茎点霉属Phoma和拟盘多毛孢属Pestalotiopsis;同种植物的枝和叶中内生真菌的定殖率差异显著;红海榄和秋茄内生真菌的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分别为1.7890和1.7473,Pielou均匀度指数分别为0.5260和0.5302。2种红树林植物的内生真菌显示出丰富的多样性。 相似文献
996.
[目的]筛选纤维素酶活性高且酶活稳定的纤维素降解菌。[方法]以木霉为出发菌株,用紫外线对其进行诱变处理,通过平板初筛和摇瓶复筛筛选出纤维素酶活力高且酶活稳定的优良突变株,然后分别以滤纸、甘蔗渣、麦秆和稻壳为目标降解物对优良突变株进行底物降解试验。[结果]经紫外线诱变、初筛、复筛,共选育出3株纤维素酶活力高且酶活稳定的优良突变株N1、N2、N3,其中N3的产酶活力最高(348 U/ml),为出发菌株的2.13倍;N3对各种底物的降解效果均优于出发菌株,分别以滤纸、甘蔗渣、麦秆和稻壳为唯一碳源时,其失重率分别为48.68%、41.28%、26.53%和23.47%。[结论]该研究选育出了高效降解纤维素的菌株N3。 相似文献
997.
千层金组培苗瓶外生根技术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对千层金瓶外生根技术进行研究。[方法]以千层金健壮试管苗为材料,使用不同浓度生根促进剂NAA、IBA、ABT1、ABT2处理穗条,再测定各处理的扦插生根率。[结果]用浓度100mg/L的ABT1浸泡穗条60min后扦插,生根率为79.3%,再用该药液把滑石粉稀释至糊状,随蘸随插,生根率上升到93.0%,其中,以复合基质A(河沙:珍珠岩:蛭石:泥炭土=1:2:2:5)处理效果最佳,发根时间早,8d后长出新根,平均不定根数量最多,根长最长,分别为4.5条和3.6cm/株。[结论]该研究结果可为建立和完善千层金离体再生技术工厂化生产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998.
999.
一、品种选择
春胡萝卜应选择早熟、丰产、抽薹迟、生长周期较短、耐寒和耐旱的品种.主要品种有里红五寸参、新黑田五寸参、春时金五寸等.其中以黑田五寸栽培较多.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