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583篇
  免费   525篇
  国内免费   487篇
林业   622篇
农学   767篇
基础科学   121篇
  311篇
综合类   6617篇
农作物   694篇
水产渔业   150篇
畜牧兽医   2491篇
园艺   1817篇
植物保护   2005篇
  2024年   115篇
  2023年   428篇
  2022年   476篇
  2021年   453篇
  2020年   414篇
  2019年   494篇
  2018年   294篇
  2017年   396篇
  2016年   489篇
  2015年   541篇
  2014年   693篇
  2013年   596篇
  2012年   868篇
  2011年   824篇
  2010年   813篇
  2009年   858篇
  2008年   821篇
  2007年   675篇
  2006年   637篇
  2005年   583篇
  2004年   507篇
  2003年   412篇
  2002年   366篇
  2001年   298篇
  2000年   306篇
  1999年   255篇
  1998年   249篇
  1997年   229篇
  1996年   210篇
  1995年   216篇
  1994年   165篇
  1993年   174篇
  1992年   189篇
  1991年   193篇
  1990年   149篇
  1989年   119篇
  1988年   28篇
  1987年   14篇
  1986年   23篇
  1985年   3篇
  1983年   3篇
  1982年   3篇
  1981年   2篇
  1980年   1篇
  1977年   1篇
  1965年   1篇
  1957年   1篇
  1955年   10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93 毫秒
241.
以一株粉红粘帚霉(Clonostachys rosea)CAYU-3菌株为试材,采用平板培养的评价方法,研究了该菌株在6种农产品(大豆、大米、玉米、小麦、马铃薯、花生)培养基(去渣或留渣)以及PDA培养基上的菌落生长和产孢情况。结果表明:该菌株在不同农产品培养基上的菌丝生长和菌落形态存在较大的差异。无论培养基是否留渣,在大豆、花生培养基上,该菌株的菌丝生长紧密,菌丝量多,而在玉米、大米、小麦培养基中菌丝疏松,菌丝量少,整体生长状况较差。在产孢方面,该菌株在不同的农产品培养基上产孢量存在显著差异。去渣处理对该菌株产孢量有显著影响。在去渣培养基中,花生培养基的产孢量最高(1.79×107个孢子·cm-2);在留渣培养基中,大豆培养基的产孢量最高(2.87×107个孢子·cm-2)。由此看来,大豆和花生培养基较适合该菌株的产孢。试验结果还表明,大米培养基对该菌株的产孢不是很有利,无论去渣与否,大米培养基的产孢量均较低(0.24×107~0.32×107个孢子·cm-2)。  相似文献   
242.
以电生功能水为研究对象,采用喷雾施药方法,研究了不同有效氯浓度的电功能水对南瓜果腐病防治效果。试验结果表明,电生功能水对南瓜果腐病的防治效果随有效氯含量的增加而提高,当电生功能水有效氯浓度为95 mg/L时效果最佳,防效达82.94%,与对照药剂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的防效89.41%不存在显著性差异。  相似文献   
243.
《蔬菜》2016,(4):25
2月23日,农业部发布《农业部关于推进马铃薯产业开发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意见》指出,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调整优化种植结构是一项艰巨任务。马铃薯作为适应性广的作物和市场潜力大的产品,是新一轮种植结构调整,特别是"镰刀弯"地区玉米结构调整理想的替代作物之一。《意见》强调,马铃薯产业开发是一项系统工程,要重点抓好以下5项任务:以资源禀赋为前提优化  相似文献   
244.
《蔬菜》2016,(4):25
2月23日,农业部发布《农业部关于推进马铃薯产业开发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意见》指出,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调整优化种植结构是一项艰巨任务。马铃薯作为适应性广的作物和市场潜力大的产品,是新一轮种植结构调整,特别是"镰刀弯"地区玉米结构调整理想的替代作物之一。《意见》强调,马铃薯产业开发是一项系统工程,要重点抓好以下5项任务:以资源禀赋为前提优化  相似文献   
245.
综述近年来双孢蘑菇(Agaricus bisporus)子实体和深层发酵产物中的活性成分组成及其在药理方面的研究进展,并针对目前的研究状况对其发展趋势进行展望.  相似文献   
246.
白三叶对黑麦草、弯叶画眉草的化感作用初探   总被引:19,自引:6,他引:13  
针对白三叶Trifolium repens与黑麦草Lotium perenne、弯叶画眉草Eragrostis curvula混播时导致后2种植物数量减少甚至消失的现象,通过白三叶的根部、地上部和植株水提液对黑麦草和弯叶画眉草种子进行发芽实验,以及白三叶与黑麦草、白三叶与弯叶画眉草种子混播进行实验,研究表明:白三叶(幼苗、2年生植株根及茎叶)的水提取液在原液以及稀释20倍时对受体植物的胚根和胚芽的生长均产生明显的抑制作用,而在100倍稀释液时表现出一定的促进作用;白三叶与黑麦草及白三叶与弯叶画眉草种子混播实验,表明5∶1的比例为最佳混播比例.  相似文献   
247.
为评估引起小麦茎基腐病的病原菌假禾谷镰孢Fusarium pseudograminearum对氰烯菌酯的抗性风险,对5株敏感菌株进行了室内药剂驯化,获得33株抗性突变体,突变频率为16.5%,其对氰烯菌酯的抗性水平范围为7.39~1 665.76倍,3株表现低抗,4株表现中抗,26株表现高抗;发现在myosin-5基因上存在11种抗性突变类型,其中217位的丝氨酸突变为亮氨酸(S217L)、420位的谷氨酸突变为赖氨酸(E420K)和135位的丙氨酸突变为苏氨酸(A135T)为主要突变类型,其比例分别为45.5%、15.2%和9.1%。S217L型抗性突变体的产孢量显著下降,菌丝生长速率和致病力与亲本菌株无显著差异。E420K型抗性突变体的菌丝生长速率和致病力显著下降,产孢量与亲本菌株无显著差异。A135T型抗性突变体的菌丝生长速率和产孢量与亲本菌株无显著差异。研究结果表明假禾谷镰孢在药剂选择压力下易形成氰烯菌酯的抗性群体,对氰烯菌酯存在中到高等的潜在抗性风险,其myosin-5的点突变与其对氰烯菌酯的抗性相关。  相似文献   
248.
为探明黄芩(Scutellaria baicalensis Georgi)茎基部和根部灰霉病的病原菌,本文于2019—2021年春季对甘肃陇西县采集的黄芩病样进行病原菌的分离培养,运用形态学和内转录间隔区(Internal transcribed spacer, ITS)、甘油醛-3-磷酸脱氢酶(Glyceraldehyde-3-phosphate dehydrogenase,G3PDH)、热激蛋白60(Heat shock protein 60,HSP60)和RNA聚合酶亚基II(The second largest subunit of the nuclear RNA polymerase enzyme II,RPB2)多基因方法鉴定,采用菌丝生长抑制法进行药剂室内毒力测定和田间药剂防治试验。结果表明:引起黄芩灰霉病的病原菌为灰葡萄孢(Botrytis cinerea),春季发病时表现为地上部分枯死不发芽,靠近地表的根表面呈暗绿色水渍状,随后地下根木质部变软呈黄褐色腐烂,病健交界明显;室内毒力测定表明,97%咯菌腈对灰葡萄孢菌的抑菌作用最强,EC50为0.01...  相似文献   
249.
本研究为初步明确引起青贮玉米(Zea Mays L.)叶斑病的蠕形菌种类,采集疑似病斑叶片样本,对病原菌进行分离纯化,形态特征观察,ITS-rDNA序列和GADPH基因序列系统发育分析及致病性测定。形态学和分子生物学鉴定结果表明分离得到的142株病原菌为3属6种真菌,其中麦根腐平脐蠕孢(Bipolaris sorokiniana)和玉米生平脐蠕孢(B.zeicola)为优势病原菌,分别为77株和48株;其次为大斑病菌(Exserohilum turcicum)9株,疣状弯孢(Curvularia verruculosa)2株,新月弯孢(C.lunata)3株,穗状弯孢(C.spicifera)3株。致病性测定发现麦根腐平脐蠕孢和玉米生平脐蠕孢对青海省8个主栽青贮玉米品种均有致病性,其余4种病原菌的致病性各有差异。本研究初步明确引起青贮玉米叶斑病的蠕形菌种类及其致病性,为后续开展病害诊断及其综合防控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250.
张玮  李会荣  朱娜  孙凯 《饲料研究》2023,(3):126-129
研究旨在建立一种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测定饲料中黄曲霉毒素B1和玉米赤霉烯酮。试验样品经84%乙腈水溶液提取,净化,稀释定容后上机测定。结果显示,该方法在0.5~50.0μg/L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相关系数R2≥0.999 0;黄曲霉毒素B1的空白样品平均加标回收率在81.8%~91.6%,精密度(RSD)≤4.5%;玉米赤霉烯酮的空白样品平均加标回收率在84.5%~93.9%,RSD≤4.1%。研究表明,该方法能够满足饲料中黄曲霉毒素B1和玉米赤霉烯酮同步检测的要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