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54篇
  免费   3篇
  国内免费   9篇
林业   36篇
农学   20篇
基础科学   23篇
  5篇
综合类   144篇
农作物   31篇
水产渔业   25篇
畜牧兽医   37篇
园艺   33篇
植物保护   12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10篇
  2022年   8篇
  2021年   12篇
  2020年   12篇
  2019年   10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8篇
  2016年   18篇
  2015年   21篇
  2014年   17篇
  2013年   21篇
  2012年   19篇
  2011年   13篇
  2010年   20篇
  2009年   17篇
  2008年   12篇
  2007年   10篇
  2006年   19篇
  2005年   12篇
  2004年   18篇
  2003年   12篇
  2002年   8篇
  2001年   17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1篇
  1997年   5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5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4篇
  1991年   7篇
  1990年   6篇
  1989年   3篇
  1988年   1篇
  1982年   1篇
  1952年   1篇
  195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6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51.
广西六堡茶“金花”菌的分离与分子鉴定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从广西银泰六堡茶厂2008年产(编号6918)的六堡茶中分离纯化得到一株特征菌株"金花"菌,用传统的形态学分离鉴定,观察菌落特征,并运用光学显微镜观察菌株形态。同时结合现代分子生物学DNA测序,在分子水平上对分离菌株进行鉴定。根据菌株的表观形态、光学显微镜和DNA序列分析,通过ITS序列同源性搜索比对及系统发育树的构建,确认该菌株为Eurotium niveoglaucum。  相似文献   
52.
为研究浸糖真空干燥和鼓风干燥对金花茶花营养成分的影响,对干燥处理后,活性成分、矿质元素、微量元素和氨基酸进行检测。结果表明:真空干燥的金花茶花活性成分除茶多酚、咖啡因和茶皂苷外,茶多糖、总黄酮、VE、VC和矿质元素K、Na、Ca、Mg、P及微量元素Fe、Zn、Mn、Cu、Se含量均显著高于鼓风干燥;16种氨基酸,除苏氨酸外,同成分间差异显著,但氨基酸总量间差异不显著;EAA/TAA值和EAA/NEAA值显示,两种干燥方法制作的花所含蛋白质达到了理想蛋白质的要求。总体来看,真空干燥优于鼓风干燥。  相似文献   
53.
胡杨异形叶抗氧化能力的比较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胡杨是我国西部荒漠地区抗逆性较强的树种,具有异叶性。前人的研究发现,胡杨叶片从披针形叶到锯齿卵圆形叶其结构趋于旱生性,且抗性逐渐增强。本文拟从活性氧清除机制着手,深入探讨胡杨异形叶的抗氧化能力,以期阐释其抗逆性的生化机制。方法以成年胡杨披针形叶、卵圆形叶和锯齿卵圆形叶3种典型形态叶为试验材料,对其·O2?产生速率、MDA含量、抗氧化酶(SOD、POD、CAT、APX、GR)活性和抗氧化物质(黄酮、类胡萝卜素、AsA、GSH)含量随季节(5、7和9月)变化的规律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1)·O2?产生速率随季节而变化,·O2?产生速率在锯齿卵圆形与卵圆形叶中递增,在披针形叶中先增后减;MDA含量在锯齿卵圆形叶中递减,在卵圆形叶中先减后增,而在披针形叶中持续递增。值得注意的是,9月份披针形叶中·O2?产生速率最低而MDA含量最高。(2)锯齿卵圆形叶与卵圆形叶的SOD活性先降后升而CAT活性先升后降,POD活性持续升高而GR活性递减。APX活性在锯齿卵圆形叶中先升后降,在卵圆形叶中一直升高。而披针形叶的SOD、POD、CAT、APX和GR活性均呈先升后降的变化趋势。整体而言,锯齿卵圆形叶的抗氧化酶活性 > 卵圆形叶 > 披针形叶。其中,POD活性差异最为明显。(3)黄酮和类胡萝卜素在7月份大量积累,9月份AsA含量最高而GSH含量最低。黄酮和类胡萝卜素含量在锯齿卵圆形与卵圆形叶中先增后减,在披针形叶中递增;AsA含量在锯齿卵圆形与卵圆形叶中递增,在披针形叶中先减后增;3种形态叶的GSH含量均递减。(4)锯齿卵圆形叶中·O2?产生速率与POD活性及AsA含量呈极显著正相关(P < 0.01),卵圆形叶中·O2?产生速率与POD和APX活性及类胡萝卜素和AsA含量存在极显著正相关(P < 0.01),披针形叶中·O2?产生速率则与POD、CAT和APX活性及黄酮和类胡萝卜素含量都存在极显著正相关(P < 0.01)。结论胡杨3种形态叶的抗氧化能力不同。锯齿卵圆形叶抗氧化能力最强,卵圆形叶次之,披针形叶最弱。3种形态叶随季节变化的抗氧化应答机制也存在差异。夏季锯齿卵圆形叶与卵圆形叶中以POD、CAT和APX作为主要清除ROS的抗氧化酶,秋季则以高活性的SOD和POD作为主要的抗氧化酶。同时,秋季卵圆形叶中APX活性也维持在较高水平。而披针形叶中以SOD、POD、CAT、APX和GR协同清除ROS。此外夏季胡杨叶片大量积累黄酮和类胡萝卜素消除ROS;秋季则通过AsA-GSH循环清除更多的ROS。   相似文献   
54.
八角是我国南亚热带地区的特用经济树种,容易发生病虫为害。若防治不及时,会造成严重减产。  相似文献   
55.
齿轮零件的薄壁和不均厚是行业加工及热处理的两大技术难点。通过对我公司某一种薄壁异形大齿轮的3轮试制工艺流程分析研究,找到了一种适合于该类薄壁异形大齿轮的加工工艺流程和加工方法。研究结果表明该方法具有很好的工艺性和经济性。  相似文献   
56.
蓝三角鱼学名高体波鱼(Rasbora heteromorph Duncker),又称异形波鱼,隶属于鲤科鱼类;别名三角鱼、三角灯、三角旗、红三角、黑三角、异形鰂、拉斯白拉鱼等;英文名有Harlequin rasbora、Harlequin fish以及Red rasbora。  相似文献   
57.
康砖和青砖茶中散囊菌的分离、鉴定及其生物学特性研究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在砖茶加工过程中微生物对砖茶品质有重要影响。茯砖茶中的冠突散囊菌(Eurotium cristatum (Raper & Fennell) Malloch & Cain;也称“金花菌”)直接影响茯砖茶的品质,而康砖茶和青砖茶中却被认为不含“金花菌”。但是,有研究指出,康砖、青砖等砖茶中都含有多种真菌,康砖茶品质主要是湿热和微生物作用引起内含物变化而形成。然而这些微生物的种类、生物学特性以及它们在砖茶加工过程中的作用,未见后续报道。  相似文献   
58.
基于异形喷嘴结构的低压喷头水力性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2种流量相等的出口截面形状为正方形和正三角形的异形喷嘴与圆形喷嘴进行了对比研究,研究其压力、喷嘴锥角、出口截面形状对流量、射程、喷灌强度和喷灌均匀性等水力性能的影响.结合试验和Matlab软件,分析低压下异形喷嘴在矩形布置下的组合均匀性,确定了组合喷灌均匀性最好的喷嘴型号及其最佳组合间距.研究表明:锥角一定时,喷嘴的流量和射程均随着压力增大而增大;压力一定时,喷嘴的流量和射程随着锥角变大而减小.低压条件下,异形喷嘴的喷灌均匀性较圆形喷嘴有极大改善,低压组合喷灌均匀性最佳的喷嘴为锥角45°的正三角形喷嘴,最佳组合间距为一个有效喷洒半径.异形喷嘴的组合均匀性系数比圆形喷嘴的高,说明在组合喷灌时选用异形喷嘴更能体现喷灌均匀性优势.  相似文献   
59.
为了探究杂交后代与双亲染色体组型的差异, 证明青石斑鱼(Epinephelus awoara)和蓝身大斑石斑鱼 (Epinephelus tukula)杂交在染色体水平上的可行性, 以及建立石斑鱼外周血淋巴细胞培养制备染色体制片技术, 本研究以 4 月龄和 16 月龄青石斑鱼(♀)×蓝身大斑石斑鱼(♂)杂交后代、4 月龄母本后代和父本为实验材料, 通过头肾 -秋水仙素法和外周血细胞培养法制备染色体制片, 经油镜观察和分裂相统计, 结果表明青石斑鱼的染色体数目为 2n=48, 占比 91.00%, 核型公式为 2n=48t, NF=48; 蓝身大斑石斑鱼具两个亚中部着丝粒染色体, 染色体数目为 2n=48, 占比 82%, 核型公式为 2n=2sm+46t, NF=50, 臂比为 1.76±0.11; 杂交后代(E. AT)具一个亚中部着丝粒染色体, 染色体数目为 2n=48, 占比 78%, 核型公式为 2n=1sm+47t, NF=49, 臂比为 1.75±0.29。同时, 本研究对 4 尾 16 月龄杂交后代鱼的性腺进行组织切片, 观察发现所有个体性腺中具有大量卵母细胞, 杂交后代均为雌性, 初步说明杂交后代所具有的异形染色体与性别无关, 推断异形染色体形成的原因是父本提供了 23 条端部着丝粒染色体和 1 条亚中部着丝粒染色体, 母本提供了 24 条端部着丝粒染色体。研究结果为石斑鱼杂交后代异形染色体发生、遗传变异, 以及杂交后代性状选育和种质改良提供了丰富的资料。  相似文献   
60.
高等植物蔗糖代谢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蔗糖是植物体内重要的能量载体,也是人类食品加工的重要原料。近些年人们在蔗糖代谢的生理学、生物化学、分子生物学等领域取得了很多研究成果。主要针对近些年高等植物蔗糖的合成、转运和降解等代谢过程进行归纳和总结,期望能为今后利用生物工程手段提高植物体内的蔗糖含量提供帮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