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07篇
  免费   4篇
  国内免费   8篇
林业   24篇
农学   10篇
基础科学   9篇
  23篇
综合类   100篇
农作物   2篇
水产渔业   6篇
畜牧兽医   32篇
园艺   13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5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6篇
  2016年   7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6篇
  2013年   8篇
  2012年   18篇
  2011年   8篇
  2010年   18篇
  2009年   7篇
  2008年   11篇
  2007年   10篇
  2006年   11篇
  2005年   10篇
  2004年   6篇
  2003年   10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6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5篇
  1996年   9篇
  1995年   7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4篇
  1992年   5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2篇
  1986年   1篇
  198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1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9 毫秒
51.
酸-菌-酶法处理黄姜皂素生产废渣的工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正交试验,考察了酸-菌-酶法共降解黄姜皂素生产废渣的最佳糖化工艺条件。结果表明,皂素生产废渣先进行酸水解,再利用黄孢原毛平革菌对其中的木质素进行降解,最后进行酒精酶水解,得到这种酸-菌-酶法糖化工艺的最优条件为,蒸汽处理后的废渣先经液固比20∶1、稀硫酸(w=4%)、100℃的条件下酸水解120 min;再于30℃、pH6、加菌量100 mL.L-1的培养条件下利用黄孢原毛平革菌(Phanerochaete chry-sosporium)降解4 d;最后在酶用量0.9 mL、温度为50℃、pH4.8的工艺条件下酶解100 min。黄姜皂素废渣经该条件处理后,木质素去除率达42.82%,还原糖得率最高达59.72%,比采用酸-酶法水解后的还原糖得率提高了25.62%。这种酸-菌-酶法结合工艺可以更有效地降解皂素生产废渣,得到较高的还原糖量。  相似文献   
52.
蚯蚓和食用菌废渣对土壤的综合改良作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将食用菌废渣按不同比例加入土壤中(废菌渣∶土壤分别为0∶5、1∶5、2∶5、3∶5、4∶5和5∶5),并放入蚯蚓,以此研究食用菌废渣和蚯蚓对土壤改良效果。结果表明,食用菌废渣和蚯蚓在培肥土壤和改善土壤结构中发挥重要作用,土壤中的有机质、全氮和全钾的含量得到增加,土壤团粒结构和容重等理化性质得到良好改变,并且随着废渣比例的增加,改良效果呈上升趋势。  相似文献   
53.
为给艾渣资源化回收利用提供技术依据,通过显色定性试验和泡沫试验检测艾渣中有效成分,并采用UV法建立艾渣中有效成分含量的测定方法。结果显示:艾渣中含有鞣质、蒽醌类化合物、黄酮类化合物、多糖和皂苷类化合物等多种物质,无生物碱;试验采用UV法,以大黄素、芦丁、绿原酸、人参皂苷Rg1、葡萄糖为对照,在222、420、327、554、620nm处测定艾渣中总蒽醌3.176、总黄酮12.853、总有机酸18.715、总皂苷9.512和总多糖13.120mg/g。方法学研究表明:各有效成分测定方法线性关系良好、精密度高、回收率高、重复性好、稳定性强。综上所述,艾渣提取蒽醌类、黄酮类、皂苷类和多糖化合物等物质具有较高的回收利用价值。  相似文献   
54.
在宁夏干旱区弃耕盐碱地施用苦豆子草渣、苦豆子籽渣和甘草渣3种中药废渣,对表层土壤理化性质、微生物数量和土壤酶活性的变化进行了研究,探讨3种中药废渣改良弃耕盐碱地的效应。结果表明:施用3种中药废渣后,土壤容重、pH值、全盐均低于CK(未施药渣),其中pH值、全盐含量显著降低;土壤水分含量均显著高于CK;土壤养分含量全面提高,其中土壤有机质、全磷、速效氮、速效磷、速效钾得到显著提高,不同处理间速效氮、速效磷、速效钾差异显著(p0.05),其中苦豆子籽渣提供速效氮、速效钾的能力显著高于甘草渣和苦豆子草渣,而甘草渣提供速效磷的能力显著高于苦豆子草渣和籽渣;施用废渣后的表层土壤细菌、真菌和放线菌数量均显著高于CK;苦豆子草渣、苦豆子籽渣和甘草渣对土壤碱性磷酸酶的活性有显著性的促进作用,苦豆子籽渣对土壤过氧化氢酶的活性有显著性的促进作用;土壤有机质、速效氮、速效磷、速效钾与土壤微生物的数量和土壤酶相互促进作用明显,有密切的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55.
黄姜皂素废渣生产乙酰丙酸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确定利用提取皂甙后的黄姜皂素废渣制备乙酰丙酸的最佳条件。【方法】在常压下,采用酸催化方法,首先利用单因素试验分别探讨了不同催化酸种类、催化酸体积分数、反应温度、反应时间、液固质量比和黄姜皂素废渣粒度对乙酰丙酸产率的影响。在单因素试验的基础上,采用Box-Behnken中心组合设计,选用硫酸体积分数、反应时间、液固质量比和废渣粒度进行4因素3水平试验,对黄姜皂素废渣制备乙酰丙酸的工艺条件进行了优化。【结果】单因素试验表明,在反应温度为100℃、硫酸体积分数为4%、液固质量比为12∶1、反应时间为10h、黄姜皂素废渣粒度为0.84 mm的条件下,乙酰丙酸产率最高,可达18.31%。对多因素试验数据进行拟合后,得到生产乙酰丙酸的最佳工艺条件为:硫酸体积分数4.5%,反应时间12.5 h,液固质量比18∶1,黄姜皂素废渣粒度0.25mm,在此条件下,乙酰丙酸的理论产率可达20.67%。【结论】硫酸体积分数、反应时间和液固质量比是影响黄姜皂素废渣水解的主要因素,黄姜皂素废渣粒度(0.15~0.84 mm)对乙酰丙酸产率的影响不大。  相似文献   
56.
饲料中海带废渣使用量分别为0%、5%、10%、20%和30%等5个水平,鱼粉使用量均为5%,实测粗蛋白含量平均为23.3%.结果表明,添加海带废渣饲料组的尼罗罗非鱼(Oreochromisniloticus)的总氨基酸表观消化率高于对照组,平均为79.3%,其中,10%、20%、30%海带废渣组的饲料氨基酸表观消化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其总表观消化率和粗蛋白表观消化率则略低于对照组.不同氨基酸的表观消化率以胱氨酸的为最高.饲料中的氨基酸含量与其消化率为曲线正相关.  相似文献   
57.
赤霉菌培养基废渣有机肥生物学效果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田间条件下,研究赤霉菌培养基废渣有机肥对水稻、茶树、脐橙、蔬菜和花卉生长、果实品质、土壤养分的影响.结果表明:(1)废渣有机肥和化肥合理配施,可以提高水稻、茶叶、脐橙、生菜、香豌豆的产量,改善果实品质,延长花期;(2)在等养分条件下,废渣有机肥和化肥配施其土壤中有机质、速效养分含量均显著高于单纯化肥处理,对土壤pH值影响较小.  相似文献   
58.
重点研究了广东某硫酸工业废渣堆放场周围土壤剖面中铊的污染特征及迁移影响因素。研究表明,铊污染物主要集中在土壤0~16.5cm范围,并且表现出沿垂直方向向下迅速降低的特点。土壤中铊污染物活动态的比例很高,主要以铊的铁锰氧化物结合态(TlFe/MnOx)存在,铊的可交换态(Tlexc)、铊的碳酸盐结合态(Tlcar)、TlFe/MnOx在土壤中迁移性强,而铊的有机结合态(Tlorg)和铊的残余态(Tlres)迁移性相对较弱。土壤pH值是影响铊污染物在土壤中迁移的主要因素,铁锰氧化物/氢氧化物、有机质、土壤粒度组成、CEC(阳离子交换容量)是影响铊迁移的次要因素。  相似文献   
59.
味精废渣肥对油菜生长和土壤化学性状的影响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采用盆栽试验方法研究了味精废渣肥对油菜生长和土壤化学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与等氮量尿素处理比较,施用N1、N2水平味精废渣肥油菜生物量分别增加7.9%和15.4%;施用N1-N3水平的味精废渣肥土壤全氮增加4.5%~6.6%,土壤脲酶活性增加53.8%~281.7%,有效硫增加5.03~15.55mg·kg-1,土壤pH值降低0.09~0.20个单位,差异均达到显著水平;施用味精废渣肥土壤有机质、速效磷、有效锌、有效铁和土壤磷酸酶活性均无显著变化。施用味精废渣肥与尿素-牛粪配施处理比较:N1、N2水平油菜生物量分别降低14.5%、18.3%,N3水平油菜生物量增加28.7%,差异均达到显著水平;土壤有机质降低了14.2%~23.0%、速效磷降低了94.84~100.89mg·kg-1、有效硫增加4.05~9.43mg·kg-1;土壤全氮N1、N2水平分别降低8.0%~14.6%,N3水平增加了2.7%;土壤脲酶活性N1水平降低39.2%,N2、N3水平分别增加21.4%、56.0%;酸性磷酸酶活性降低16.4%~25.4%、中性磷酸酶活性降低26.8%~29.9%、碱性磷酸酶活性降低3.0%~14.4%,土壤...  相似文献   
60.
金矿尾矿废水及废渣浸出液的理化特征及生物毒性效应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研究金矿矿区农田周边堆存的废渣浸出液及矿区农田灌溉用水的理化特征及生物毒性效应,通过对黔西南"水银洞"金矿进行现场调查并对农田周边大量堆放的矿区基岩、尾矿废渣、尾矿区库底泥及进入农田灌溉水渠的尾矿库废水、外排废水等样品及金矿上游地表水进行全面采集和理化分析,并进行发光细菌急性生物毒性测定.结果表明:所有矿区样品浸出液及水体中的Cd均超出地表水质量Ⅲ类限值和农田灌溉水质标准,矿区上游地表水和下游废水中CN-含量超出地表水质量Ⅲ类限值.生物毒性数据表明,上述样品浸出液及水体的生物毒性从高至低为:下游外排废水>尾矿库废水>底泥浸出液>尾矿废渣浸出液>矿区基岩浸出液>矿区上游地表水.说明,该金矿开采过程中大量产生和堆放的基岩、尾矿废渣、尾矿库底泥被地表水和雨水淋溶或浸泡后其浸出液将对周边农田土壤产生危害;进入农田灌溉水渠的尾矿库废水、外排废水具有较强的生物毒性,其排放会给下游的农业生态环境和水生生态环境及人畜健康造成一定危害,金矿带来的环境污染应引起重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