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27篇
  免费   47篇
  国内免费   51篇
林业   280篇
农学   21篇
基础科学   88篇
  88篇
综合类   410篇
农作物   16篇
水产渔业   49篇
畜牧兽医   88篇
园艺   31篇
植物保护   54篇
  2024年   6篇
  2023年   34篇
  2022年   34篇
  2021年   30篇
  2020年   32篇
  2019年   30篇
  2018年   21篇
  2017年   25篇
  2016年   34篇
  2015年   40篇
  2014年   42篇
  2013年   58篇
  2012年   62篇
  2011年   67篇
  2010年   57篇
  2009年   71篇
  2008年   68篇
  2007年   57篇
  2006年   54篇
  2005年   49篇
  2004年   38篇
  2003年   29篇
  2002年   15篇
  2001年   26篇
  2000年   20篇
  1999年   14篇
  1998年   19篇
  1997年   12篇
  1996年   16篇
  1995年   6篇
  1994年   11篇
  1993年   8篇
  1992年   6篇
  1991年   7篇
  1990年   6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2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5篇
  1983年   2篇
  1982年   1篇
  1981年   2篇
  1980年   2篇
  1978年   1篇
  1977年   1篇
  197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2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6 毫秒
31.
岷江干旱河谷主要灌木种群生态位研究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利用Levins生态位宽度指数和Schoener生态位重叠指数分析了岷江干旱河谷20种主要灌木种群在土壤水分、全N、速效P、速效K和pH 5个资源维上的生态位宽度和生态位重叠特征.结果表明:小花滇紫草、三花莸、白刺花、多花胡枝子、马鞍羊蹄甲具有较大生态位宽度,对环境有较强的适应能力,在维持岷江干旱河谷群落的物种多样性和相对稳定性中发挥重要作用;种群在各个资源维上的宽度值不同,说明对不同的资源利用能力不尽相同,在不同资源空间中的生态适应性亦不同.各个资源维上所有种群生态位宽度和的大小依次为pH全N土壤水分速效K速效P.由此看出,物种对速效P和速效K的利用能力低于对土壤水分的利用;同属种群间的重叠值较低.具有较高生态位宽度的物种一般具有较高的生态位重叠,但并非生态位宽度小的物种其重叠值也就小.灌木种群生态位的研究可用于指导岷江干旱河谷植被的保护和恢复.   相似文献   
32.
张彪 《湖北农业科学》2020,59(10):29-31,104
以二年生和三年生苹果树为试材,设置2种营养带宽度(1.9、2.5 m),通过两因素交互试验,研究幼龄果园在不同间作模式下苹果树与马铃薯的互作效应。结果表明,对二年生苹果树来说,不同营养带宽度对苹果树的生长无显著影响,但对马铃薯产量有显著影响,苹果树营养带宽度为1.9 m时,马铃薯产量极显著高于营养带宽度为2.5 m的,因而二年生果园优选的马铃薯间作密度为0.70 m×0.35 m。对三年生苹果树来说,营养带宽度为1.9 m时,马铃薯产量显著高于营养带宽度为2.5 m的,但苹果树的株高、主干直径和分枝数显著小于营养带宽度为2.5 m的,幼龄苹果园间作马铃薯需要保证苹果树的生长,因而三年生苹果树优选的马铃薯间作密度为0.50 m×0.35 m。  相似文献   
33.
以苦瓜自交系K7-359(P_1)和K7-422(P_2)分别作为母本和父本,通过杂交获得F_1,F_1自交获得F_2群体,采用主基因+多基因混合遗传模型分析苦瓜种子长度、宽度和单粒质量的遗传规律。结果表明,苦瓜种子长度和单粒质量的遗传均符合加性-显性-上位性多基因遗传模型(C-0模型),多基因遗传率分别为84.91%和76.55%,说明对苦瓜种子长度和单粒质量的选择宜在高世代进行;苦瓜种子宽度的遗传符合1对加性-显性主基因+加性-显性-上位性多基因模型(D-0模型),主基因和多基因遗传率分别为79.30%和3.86%,主基因遗传效应主要以加性效应为主,说明对种子宽度的改良可以采用组合育种的策略,且适宜在早期世代进行选择。  相似文献   
34.
目的:分析肝炎肝硬化患者血小板参数测定的临床意义。方法:采用Sysm exKX-21型血细胞分析仪测定94例肝炎肝硬化患者的血小板4项参数,并将健康体检者血小板参数作为对照组。结果:与对照组比较,肝硬化患者的血小板计数(PLT)、平均血小板体积(M PV)、血小板体积分布宽度(PDW)均明显下降(P<0.05或<0.01),血小板压积(PCT)则明显升高(P<0.01),且随着Ch ild-Pugh积分的增加,血小板4项参数异常程度逐渐加重。结论:血小板参数测定值有助于肝硬化患者的诊断及预后观察。  相似文献   
35.
  目的  林道网络及其宽度是林业生产、交通和旅游的需求,在发挥其最大经济效益的同时,兼顾林火巡护监测、应急救援,以及发生火灾时快速运送扑救人员和装备,阻隔森林火灾蔓延和发挥防火隔离功能。  方法  运用火灾动态仿真模拟软件PyroSim分别以坡度25°、35°、45°,风速1、2.5、4.5 m/s,林道宽度2、4.5、6 m构建云南松林微观山体模型,施加长12 m、宽1 m、热释放速率4.6 × 104 kW/m2的带状火源,模拟中等强度林火研究不同林道宽度的防火阻隔功能。  结果  林道宽度2 m无法满足防火隔离需求。林道宽度4.5 m的防火阻隔功能一般,当坡度超过35°、风速大于4.5 m/s时易失效。林道宽度6 m拥有较强的防火隔离功能,能较好阻隔中等强度的林火蔓延,可满足坡度小于45°、风速小于4.5 m/s的情况,当风速大于4.5 m/s时该林道宽度的隔离功能可能失效。中等强度的森林火灾火场中心温度在700 ~ 1 200 ℃左右,热释放功率可达3.0 × 105 ~ 9.0 × 105 kW,蔓延山坡10 m只需约1 min,可燃物燃烧速率60 s可达到40 kg/s以上。  结论  云南省云南松林区道路宽度建议设置为6 m,能够取得较好的防火效益。常年处于高风速,坡度大于45°,树种高大的林区建议增加林道宽度至8 ~ 10 m。此外本研究应用PyroSim建立火场模型仿真模拟林道阻火功能是可行的,可为林区道路建设的合理设计、确定林道密度和宽度的阻火功能指标与经济效益相适应的最大限度阈值、降低森林火灾破坏力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36.
甘肃小陇山锐齿栎林主要种群生态位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以Levins和Shannon-Wiener生态位宽度和Pianka重叠指数对甘肃小陇山锐齿栎林的10个主要种群生态位宽度和生态位重叠及生态相似性进行了研究,分析了生态位宽度和生态位重叠的关系,揭示了各种群在群落中的功能地位及其生态适应性.得出了:(1)研究区主要树种的生态位宽度BL:大小依次为锐齿栎、红果钓樟、椴树、椋子木、华山松、鹅耳枥、四照花、白桦、漆树、元宝槭.BSW值顺序则为锐齿栎、椴树、红果钓樟、鹅耳枥、椋子木、华山松、漆树、四照花、白桦、元宝槭.(2)生态位重叠指数大于0.4的共有12对,占26.67%,说明生态位重叠的程度不是很高,生态位重叠最大值发生在鹅耳枥和元宝槭间,为0.736 3.(3)生态位相似性比例大于0.5的只有2对,表明群落内物种对资源利用相似性程度比较低.  相似文献   
37.
无论是天然的还是合成的聚合物,其分子量只具有统计意义,即用实验方法测定的分子量只是某种统计的平均值。聚合物分子量有多种表达方式,常见的有平均分子量、数均分子量、重均分子量、Z均分子量和粘均分子量,其测定的方法各不相同。单用分子量表达式尚不足以描述聚合物试样分子量的多分散性,最理想的是采用分布宽度这一参数来表达。  相似文献   
38.
山西省庞泉沟自然保护区森林群落主要物种生态位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群落标准地作为资源状态,以物种的重要值作为物种对资源位计测依据,用Levins公式中的Shannon-Wiener指数和生态位重叠指数对山西省庞泉沟自然保护区森林群落10种主要乔木、9种主要灌木和10种主要草本植物进行生态位分析.结果表明,在群落的乔木层中,华北落叶松的生态位宽度最大,为3.252 4,它与云杉是庞泉沟自然保护区的优势种;灌木层中毛叶水子、茶条槭等为优势种;草本层中黄精、粗根老鹳草等为优势种.优势种间生态位重叠值较大,资源共享趋势比较明显,在资源利用中存在一定的竞争.该文的研究结果可为庞泉沟自然保护区加强野生动植物资源保护管理以及景观资源的合理规划和目标管理提供基础材料.  相似文献   
39.
以秦岭西段小陇山林区的红桦天然林群落为研究对象,通过典型样地调查,采用(相对密度 相对高度 相对显著度)/3计算乔木层重要值,以Shannon-weinner多样性指标及Levins生态位宽度指数,计算和分析红桦生态位宽度和空间分布格局,结果表明,秦岭西段小陇山林区红桦天然林群落中,红桦的生态位宽度最大,与伴生树种生态位重叠明显,群落呈聚集分布,天然更新良好。  相似文献   
40.
高温对粘虫未成熟期生长发育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报道了粘虫卵、幼虫和蛹在24℃以上4种高温中生长发育的情况。结果表明,卵在相对湿度80%左右,温度为24-33℃范围内均能顺利孵化,孵化率均在87%以上,而35℃中卵不能孵化,幼虫和蛹死亡率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增加,35℃时所有幼虫均在幼虫期或蛹期死亡,未成熟期(卵、幼虫和蛹)在24-30℃范围内随着温度的升高而缩短,33℃时反而有所延长。高温对幼虫虫龄及各龄幼虫头壳宽度也有显著的影响(p<0.05).24、27℃中老熟幼虫均为6龄,而30、33、35℃中7龄老熟幼虫比例分别占4%、24%、100%.各龄幼虫的头壳宽度以27℃的最宽,且随着温度的升高而逐渐下降(35℃的2龄幼虫除外),不论其差异是否显著。33℃以上高温显著不利于幼虫头壳的增长。蛹也是以27℃的最重,且随着温度的升高而降低,33℃时达到显著差异(p<0.05).由此可见,33℃以上高温不仅不利于粘虫幼虫和蛹的生存,而且导致幼虫蜕皮次数增加,各龄幼虫头壳宽度变小,未成熟期延长及蛹重降低等发育受阻现象,而35℃高温直接对卵和蛹有完全致死作用,这些结果均是粘虫夏天在我国南方地区不能渡夏的直接原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