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序方式: 共有3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抗战时期川东地区的农民生活状况,为研究近代中国农民的生活水平提供了重要例证。虽然抗战时期大后方粮食价格飞涨,但由于主要的剩余产品掌握在地主手中,所以农民整体农产收入依然不足,需要通过副业补贴收入。川东农民的生活水平以恩格尔系数衡量,消费结构严重失衡,食物消费占绝对优势,主要满足基本的物质生存需要。由于收入的不足,川东地区的农民基本没有存款且普遍依赖借贷度日,农民为生产不得不忍受高昂的利息。生活水平方面,川东农民主要以植物类食物为主,动物类及调味类极为少见,广大川东农民的房屋、衣着等粗劣不堪,卫生水平极其低劣,其消费结构几乎都属于绝对贫困型,农民的普遍贫困也是其农业生产缺少足够资本投入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2.
随着优势特色效益农业产业建设步伐的加快,毗邻重庆的川东地区多数县(区)把提升蔬菜产业作为发展现代经济作物产业的主攻方向,以大棚为主要设施的保护地蔬菜栽培应运而生,且发展势头强劲.但大棚栽培是在人工设施环境下进行.与露地栽培的环境条件有区别,大棚栽培既有利于蔬菜周年生产和供应,也为病虫害的发生流行提供了良好的条件,同时还为露地蔬菜提供了大量的菌源和虫源. 相似文献
13.
新农村建设是一项长期而复杂的系统工程,在建设过程中,必然有轻重缓急,而且全国各地情况各异,切不可千篇一律。川东地区由于经济基础薄弱、人民生活水平较低、农村剩余劳动力过多、农业科技落后等原因,决定了其在新农村建设的初期,应该以发展农村经济为核心;应立足川东地区的资源特色、地域特点、劳动力情况和基础设施状况,积极发展特色农业、现代农业、劳务经济和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究川东地区植被空间分布与时空变化特征,揭示影响植被变化的主要因素和具体范围,进而为该地区生态文明建设与高质量发展提供科技支撑。[方法]基于MODIS-NDVI数据与地面气象站点数据,利用趋势分析、偏相关系数和残差分析等方法探究了川东地区植被覆盖变化趋势与影响因素间的关系。[结果](1)2000—2020年川东地区植被NDVI呈“东北高西南低”的分布格局,植被覆盖整体呈上升趋势,并具有明显阶段特征。21 a来川东地区大部分区域植被覆盖明显改善,局部地区植被退化严重。(2)气候变化与人类活动对植被NDVI均起促进作用,两者对植被影响区域有所差异,并且人类活动对植被影响更加显著。(3)2000—2020年川东地区植被NDVI与气温和降水呈正相关,且气温因子影响更为显著,但通过0.05显著性检验区域面积较小,表明植被变化主要受非气候因素影响。(4)人类活动对植被影响具有两面性,一方面城镇化导致植被NDVI下降,另一方面通过林业生态工程实施,林、草地植被恢复明显。[结论]川东地区植被整体上得到有效恢复,其变化主要受人类活动因素影响,对影响因素的研究有助于为生态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支撑。 相似文献
15.
水稻赤枯病,俗称坐蔸火烧苗,是由于不良环境条件引起的一种生理性病害。在川东地区,特别是在大竹县,由于三山两槽的特殊地形,沟田、烂泥田、深脚田和冷浸田多,是赤枯病的易发区。大竹县水稻种植面积3.31万hm~2,易发生赤枯病的面积有0.46万hm~2,占总面积的13.90%;水稻移栽后,若遇连绵阴雨,低温持续时间 相似文献
16.
我们于2000年引进圆黄、黄金、华山、喜水等日韩梨品种10余个,进行品种适应性观察。经过几年的观察与对比,笔者认为以下4个品种在我地表现非常好,可以作为 相似文献
17.
18.
19.
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