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00篇
  免费   25篇
  国内免费   36篇
林业   140篇
农学   34篇
基础科学   59篇
  170篇
综合类   354篇
农作物   10篇
水产渔业   89篇
畜牧兽医   88篇
园艺   33篇
植物保护   84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29篇
  2022年   23篇
  2021年   18篇
  2020年   16篇
  2019年   25篇
  2018年   16篇
  2017年   19篇
  2016年   24篇
  2015年   33篇
  2014年   78篇
  2013年   67篇
  2012年   104篇
  2011年   82篇
  2010年   56篇
  2009年   51篇
  2008年   79篇
  2007年   83篇
  2006年   38篇
  2005年   61篇
  2004年   33篇
  2003年   19篇
  2002年   15篇
  2001年   15篇
  2000年   5篇
  1999年   5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6篇
  1995年   4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4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3篇
  1987年   3篇
  1986年   3篇
  1984年   2篇
  1982年   3篇
  1980年   2篇
  1979年   1篇
  1978年   1篇
  1977年   3篇
  1976年   2篇
  1975年   1篇
  1973年   1篇
  1958年   1篇
  1957年   2篇
  195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6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01.
城郊由于优越的地理位置,成为广大菜农种植蔬菜的首选之地。据统计,我县城郊蔬菜常年复种面积达800hm^2,占全县蔬菜总面积的20%。为了满足广大消费者的需求,加快无公害蔬菜的发展,使蔬菜产业走上健康发展的轨道,达到增产、增效、安全的目标,我们于2004年1月开始,在城北东(西)青大塘流域、双庙水库下游建立了千亩城郊无公害蔬菜生产基地。通过一年的实施,取得了明显的成效。  相似文献   
102.
张芳 《农业考古》2005,(3):153-156
历史上黄河下游河道变迁的范围,南宋以前主流基本在今黄河河道以北摆动。南宋建炎二年(1128年)冬,为阻止金兵南进,东京留守杜充决开黄河南堤,自泗入淮,黄河主流河道南徙,开始了长达700余年泛淮夺淮人海的流势。之后,由于治理不力,黄河在黄淮平原横冲直撞,大致以荥泽为顶点向东在今黄河和颍水之间呈扇形泛滥,  相似文献   
103.
渠系前馈蓄量补偿控制时滞参数算法比较与改进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输水明渠系统控制算法主要由前馈及反馈模块组成,其中前馈模块较大程度上影响了系统控制性能。基于蓄量主动补偿的前馈控制算法受时滞参数影响较大,为比较现有多种算法实际控制性能优劣,并寻求不依赖复杂数值计算的简化时滞参数算法,该文进行了横向的算法比较与优化开发。文章基于蓄量阶跃补偿及蓄量二次补偿2类算法,结合改进比例-积分(proportional-integral,PI)反馈控制器,对典型测试渠系及实际工程渠系建模仿真,选取稳定时间、最大超调流量、绝对值误差积分(integral of absolute magnitude of error,IAE)和绝对流量变化积分(integrated absolute discharge change,IAQ)指标分析了蓄量阶跃补偿、动力波原理、水量平衡模型3种时滞参数算法的控制效果。结果显示,在实际工程渠系中,小流量工况下,蓄量阶跃补偿算法的稳定时间比水量平衡模型算法的稳定时间减小40.42%;大流量工况下,蓄量阶跃补偿算法的最大超调流量最小,仅比目标流量高3%,该算法的稳定时间比水量平衡模型算法的稳定时间减少25.45%。结果表明蓄量阶跃补偿算法控制效果较好,但该算法在推求渠池所需蓄量补偿值时需进行水面线推求,文章依据渠道蓄量变化与流量变化间的线性关系,提出简化的时滞参数显式算法。较传统数值算法,时滞参数显式算法与蓄量阶跃补偿算法的时滞参数差值百分比小于8%,在满足实际工程需求的同时,可明显减少推求所需蓄量补偿值的计算量。文章的比较结论及所提出的简化算法对输配水渠道系统,尤其是大型渠道系统调度具有一定的理论价值和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04.
为了改善渠系下游常水位运行控制方式调节过程蓄量变化剧烈、增大水源供水压力的问题,保证渠系控制的安全、高效,提出了一种基于渠池蓄量平衡的闸前变目标水位的算法,该算法在蓄量变动小时采用下游常水位控制,蓄量变化超过阈值采用考虑约束条件的控制蓄量法.并以Natlab仿真验证法对南水北调中线输水渠道建立多渠段串联控制模型,分析比较控制效果.结果表明:基于渠池蓄量平衡的闸前变目标水位的算法运用效果良好,可实现下游常水位和控制蓄量运行方式的灵活、平稳转换;各渠池蓄量调节量显著减少,基本可以实现蓄量平衡,减小了对上游的需水压力;与下游常水位运行方式相比,其控制过程水位波动平缓闸门流量过程震荡较小,有效减小了闸门超调和回调操作,稳定时间有所延长但在总体调控过程中更为平稳.  相似文献   
105.
为了探究鸭绿江下游浮游植物群落的演替规律及与环境因子的关系,2012-2016年每年的春季(4月枯水期)和秋季(9月丰水期)进行2次采样调查。根据鸭绿江下游的环境特点,遵循采样点具有代表性的原则,以鸭绿江下游的宽甸县河口村为起点,以丹东市振兴区浪头镇为终点,共设7个采样点,对鸭绿江下游连续5年进行了浮游植物群落结构及水体理化因子的监测。结果表明,鸭绿江下游共鉴定出浮游植物77种,分属于7门47属,其中硅藻门30种,绿藻门28种,裸藻门6种,甲藻门3种,金藻门2种,隐藻门1种,群落组成以硅藻和绿藻为主。主要优势种有梅尼小环藻(Cyclotella meneghiniana)、颗粒直链藻(Melosira granulata)、克罗顿脆杆藻(Fragilaria crotonensis)、辐射圆筛藻(Coscinodiscus radiatus)和美丽星杆藻(Asterionella formosa)。浮游植物生物量从上游至下游逐渐升高,2012-2014年的年际生物量较高,从2015年开始生物量骤减。影响浮游植物生物量最主要的环境因子是水温、透明度和总氮,生物量与水温、总氮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与透明度呈显著负相关(P0.05)。  相似文献   
106.
依据岷江中游眉山~乐山河段(简称眉乐段)水质监测资料,选用具有代表性的水质因子COD、NH3-N、TP分析眉乐段水质变化趋势,探讨航电梯级开发对水质的影响.结果表明,眉乐段水质主要受上游来水影响,府河汇合后的岷江干流眉乐段区间污染负荷量相对较少,对河流水质影响相对较小;河段水质在空间分布上总体呈现上游至下游逐步好转的趋势,COD沿程稳定达到Ⅲ类水质标准,NH3-N和TP沿程降低;在时间分布上,水质逐年变好;主要支流体泉河水质较差,超标严重,思蒙河和毛河COD、NH3-N浓度维持在Ⅲ类水质标准,TP浓度超过Ⅳ类水质标准,且有逐年升高趋势;汉阳库区建成后COD、NH3-N较建成前降低,TP较建成前略微增加,汉阳库区出库COD、NH3-N、TP较入库降低.研究结果可为航电梯级水库环境影响分析?航电开发和水环境治理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07.
为了获取适宜的黄土高塬流域面雨量计算方法,选择算术平均(Am)、泰森多边形(Tsn)、普通克里金(OK)、泛克里金(UK)、反距离权重(IDW)、简单克里金(SK)、考虑海拔的简单克里金(SK_EL)以及将海拔和空间坐标信息作为辅助因子的简单克里金(SK_EXY)和地形插补法(Tr)等9种方法计算了环江下游流域2006—2011年面雨量。结果表明:(1)各年面雨量Am法全流域只有1个数值,无空间分布,Tsn法呈斑块状分布,IDW法在站点周围空间趋势表达不连续,其余6种基于克里金方法的面雨量空间变化趋势基本一致,均是从东南向西北连续递减的等值带,其中OK的插值曲面最平滑,Tr与SK法的结果更加符合降雨随地形的变化趋势;(2)24站测值为基础的单年和多年交叉验证结果均表明各种方法插值所得面雨量的精度以考虑高程和站点空间信息的Tr法最高,SK_EXY其次,并没有一种插值方法在所有的精度检验指标中都最差;(3)当只考虑面雨量值不考虑其空间分布时,可以选择Am与Tsn法相结合,其值接近各种方法的均值,而当综合考虑面雨量值及其空间分布时,则宜选择Tr和SK_EXY法。  相似文献   
108.
模拟降雨入渗对岷江流域红壤坡面产流产沙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3,他引:1  
采用室内模拟降雨研究了不同降雨强度和坡度对岷江流域红壤坡面降雨入渗、产流产沙的影响。结果表明:在不同降雨强度下,随坡度的增加,初始产流时间趋于提前;随降雨强度的增大,产流时间提前,降雨强度对初始产沙时间的影响大于坡度变化的影响。在同一坡度条件下,径流强度随降雨强度的增加而增加,平均入渗率随降雨强度的增加表现为先增大后减小的趋势。50mm/h降雨强度下,径流强度和坡面平均入渗率在降雨后20min开始趋于稳定;75mm/h降雨强度下,径流强度和坡面平均入渗率在降雨后15min开始趋于稳定;100mm/h降雨强度下,径流强度和坡面平均入渗率在降雨后10 min开始趋于稳定,径流强度和平均入渗率趋于稳定的时间均随雨强的增大而明显提前,各个时刻的径流强度和入渗率的稳定值在降雨过程中并不稳定,表现为随降雨强度和坡度的增大,波动愈剧烈。坡面产沙量随坡度和降雨强度的增大而增大,当坡度由5°增大到10°时,产沙量急剧增加;当坡度由10°增加到30°时,产沙量增速趋缓,侵蚀产沙量没有出现临界坡度。坡面产流强度和入渗率随时间的变化关系分别服从幂函数和对数函数规律,不同降雨强度下的径流深和产沙量也呈现出显著的正线性关系。  相似文献   
109.
利用遥感技术,运用生态环境状况评价体系,以金沙江下游两期Landsat卫星影像为数据源,定量和定性对比分析研究区内4个最重要一级电站在2000、2014年建设前后生态环境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变化状况。结果表明,整个金沙江下游的生态环境状况处于优良状态,但是总体上生态环境质量有很大幅度的下降,尤其明显的是正在建设中的乌东德电站和白鹤滩电站流域,而已建成投产的溪洛渡电站和向家坝电站流域的生态环境状况稍好,由此说明水电站在建设过程中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比建成之后更大。  相似文献   
110.
李炫    杨本勇  范建容  张建强  李磊磊   《水土保持研究》2015,22(6):335-339
泥石流的形成需要具备高陡的地形、充足的水源以及丰富而松散的固体物源三个基本条件,当山区小流域具备上述条件时,都有发生泥石流的可能。选取岷江上游区域作为研究区,以数字高程模型(DEM)作为基础数据,运用均值变点法和河网密度法结合遥感影像,实现研究区内小流域划分;针对影响泥石流形成的三个基本条件,以小流域作为评价单元,选取地层岩性、断裂密度、平均坡度、形状系数、沟道比降、24 h最大降雨量等六个评价指标,应用主成分分析法计算各因子的权重,实现岷江上游地区的泥石流危险性评价。分析结果表明,评价的结果能较好的反映出岷江上游的泥石流灾害分布情况,为该区泥石流灾害的防治提供了参考和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