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633篇
  免费   133篇
  国内免费   93篇
林业   1393篇
农学   346篇
基础科学   149篇
  206篇
综合类   2694篇
农作物   292篇
水产渔业   27篇
畜牧兽医   256篇
园艺   304篇
植物保护   192篇
  2024年   31篇
  2023年   75篇
  2022年   91篇
  2021年   118篇
  2020年   102篇
  2019年   104篇
  2018年   55篇
  2017年   77篇
  2016年   125篇
  2015年   132篇
  2014年   247篇
  2013年   193篇
  2012年   283篇
  2011年   291篇
  2010年   293篇
  2009年   311篇
  2008年   289篇
  2007年   245篇
  2006年   249篇
  2005年   263篇
  2004年   220篇
  2003年   227篇
  2002年   205篇
  2001年   223篇
  2000年   191篇
  1999年   139篇
  1998年   152篇
  1997年   151篇
  1996年   126篇
  1995年   93篇
  1994年   96篇
  1993年   66篇
  1992年   72篇
  1991年   112篇
  1990年   88篇
  1989年   84篇
  1988年   6篇
  1987年   4篇
  1986年   7篇
  1985年   5篇
  1983年   2篇
  1981年   1篇
  1979年   1篇
  1965年   2篇
  1958年   2篇
  1957年   8篇
  1956年   1篇
  195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85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181.
采用室内切枝水培杂交方法进行银白杨与84K杨、毛白杨杂交试验.结果表明:银白杨与84K杨杂交的可配性高于银白杨与毛白杨杂交组合.银白杨与毛白杨杂交苗的苗高、地径生长量均稍高于银白杨与84K杨的杂交苗.银白杨×84K杨杂交苗的抗病、虫能力都高于银白杨×毛白杨.隶属函数值综合评价结果表明,银白杨×84K杨杂交苗的选择优势较高,选择出优良无性系的机率较大.  相似文献   
182.
“科旱1号”是由日本品种“日本睛”通过γ-射线诱变干种子,经系统筛选,抗旱性比原“日本晴”明显提高的抗旱突变体。表现出分蘖多,植株繁茂,密穗型,株型紧凑,剑叶短而挺,茎秆粗壮,耐肥抗倒,后期青秆黄熟,转包较好,抗旱能力较强,适宜在缺水的山排田及大早年份作为救灾稻种进行推广。  相似文献   
183.
孙学浩  孙惠合 《安徽农业科学》2009,37(24):11649-11650
秋冬连旱是影响宿州冬小麦、油菜等越冬作物生长发育的重要因素。以Z指数≤一0.8为标准,确定宿州市秋冬持续重旱年份序列,建立GM(1,1)预测模型,并应用BP人工神经网络(BP—ANN)对残差进行拟合,对GM(1,1)预测模型进行修正。结果表明,拟合结果较单一的GM(1,1)模型有一定提高。预测2008年后的下一个宿州市秋冬(10月-2月)持续重旱年度发生在2017~2018年,对当地农业生产和防灾减灾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84.
杨扇舟蛾和杨小舟蛾是危害意大利214杨的主要食叶害虫. 为了研究杨扇舟蛾和杨小舟蛾危害对意大利214杨高光谱特征的影响,并为遥感监测意大利214杨杨扇舟蛾和杨小舟蛾提供基础光谱数据,该文于2003年5—8月以6年生意大利214杨为材料,在杨扇舟蛾和杨小舟蛾危害意大利214杨落叶率为48%时,分别测定试验和对照区冠层、叶片的高光谱数据及相应的生化参数(叶绿素含量、类胡萝卜素含量、含氮量和含水率等),应用微分光谱及数理统计中的t检验方法对数据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意大利214杨受杨扇舟蛾和杨小舟蛾危害后,冠层和叶片的光谱反射率均变小,冠层和叶片光谱的红边具有“双峰"现象;冠层光谱在可见光~近红外波段有较高的灵敏度和辨识能力,敏感波段为449.1~466.1 nm、798.6~801.4 nm和826.8~833.9 nm;冠层和叶片的红边(REP)均呈“蓝移"现象,红边斜率和红边面积变小;冠层试验和对照的REP分别为719.3和725.0 nm,叶片试验和对照的REP分别为709.4和719.3 nm. 杨扇舟蛾和杨小舟蛾危害意大利214杨后,叶面积、叶绿素a含量、叶绿素b含量、总叶绿素含量、类胡萝卜素含量、叶片含氮量和叶片含水量均显著减少.   相似文献   
185.
冬油菜在西北旱寒区的适应性和北移的可行性研究   总被引:28,自引:5,他引:28  
 【目的】对不同冬油菜类型和品种在西北旱寒区的越冬抗寒性、适应性进行分析比较,研究冬油菜北移的可行性。【方法】在张掖、酒泉等不同生态条件下,对55份不同类型和来源的冬油菜品种(系)的抗寒性、经济性状、生育期、含油率、产量表现等进行了研究分析。【结果】在西北旱寒区海拔1 477~2 300 m、极端最低气温-22.7~-31.6℃、年平均气温5.9~8.7℃、年平均降水量92.0~630 mm、无霜期150~172 d的地区,甘蓝型和白菜型两种类型的冬油菜,仅白菜型冬油菜能够越冬,越冬率最高达到100.00%,生长发育正常,且表现出良好的适应性和农艺性状,生育期275~295 d,含油率40.84%~44.15%,产量1 500.0~4 400.3 kg•ha-1。不同白菜型冬油菜品种(系)抗寒性和适应性存在巨大差异,越冬率0~100%。根据越冬率与抗寒性,可将参试白菜型冬油菜品种(系)划分为超强抗寒性、强抗寒性、抗寒性和弱抗寒性品种(系)4种类型。在乌稍岭以东地区,一般抗寒品种(系)均能越冬,但在河西走廊,只有超强抗寒性品种(系)和强抗寒性品种(系)才能越冬,【结论】在西北旱寒区,发展白菜型冬油菜生产是可行的,从而使冬油菜栽培种植北界向北向西延伸1 000多公里,海拔由1 000 m提高到2 300 m左右,纬度由35°30′提高到39°46′。冬油菜北移进入中国西北旱寒区种植能够有效地增加该区冬春季植被覆盖度,同时为该区发展一年二熟耕作制创造了条件,具有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对促进北方寒区冬油菜生产和农业的可持续发展、生态环境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86.
采用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和相关分析法对主要造林树种旱冬瓜体内各营养器官的 7种矿 质元素含量的分布规律、元素之间以及植物与立地土壤之间的相关性进行了研究。结果 表明,旱冬 瓜不同器官各元素含量有着显著的差异,K、Mg、Fe、Zn、Cu、Mn在叶片中含量最多,C a在树皮中 含量最高;大多数元素在树干中含量最低。旱冬瓜对K、Ca、Mg、Zn、Cu有较强的吸收富 集能力, 对土壤富集系数大小依次为Mg>Ca>Cu>K>Zn>Mn>Fe,一般叶的富集系数最高。元素间和 元素与立地土壤的相关分析表明,K、Mg、Mn、Fe、 Cu之间有显著的相关性,Ca和Mn之 间的相关 性显著,除Fe元素外,植物体中K、Mg、Mn、Zn、Cu元素含量与土壤中元素含量关系相一 致。  相似文献   
187.
小桐子(Jatropha curcas L.)又名麻疯树、芙蓉树、膏桐等,属大戟科小桐子属半肉质小乔木或落叶大灌木,株高2~5 m.花单性,雌雄同株.硕果卵形.3~4年可结果,花期5个月,果实采收期为9~10月.小桐子喜光,喜暖热气候,可在年降雨量200~3 800 mm,年均温18~28℃环境下生长,因其根系粗壮发达,对干旱、高温、瘠薄的适应能力极强.又因其枝、干、根近肉质,组织松软,含水分、浆汁多,有毒性,抗病虫害,不易燃烧.  相似文献   
188.
白杨新杂种I-101×84K杨组培快繁技术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以I-101×84K杨为材料,对其组培快繁进行了研究。试验结果表明,MS为合适的基本培养基,根据正交试验结果,诱导I-101×84K杨腋芽增殖的最佳培养基MS+6-BA0.3 mg.L-1+NAA0.3 mg.L-1+蔗糖30 g.L-1+琼脂6 g.L-1;生根培养基以1/2MS+NAA0.02 mg.L-1+蔗糖15 g.L-1+琼脂6 g.L-1为宜,生根试管苗炼苗、移栽后成活率可达90%。对试验过程中的玻璃化问题进行了初步的研究,发现大量元素浓度过高和多次继代可引起试管苗的玻璃化。  相似文献   
189.
旱冬瓜是云南松混交林树种之一,为了解旱冬瓜对云南松的化感作用,用旱冬瓜鲜枝、鲜叶、树皮、树根、凋落物乙醇乙醚的提取液对云南松种子进行处理,观察对其发芽后幼苗生长的影响,所用的提取液浓度分别为800、400、150mg/kg。结果表明,高浓度提取液对云南松幼苗的鲜重、胚根长、胚轴长起抑制作用,随着提取液浓度的降低,抑制作用减弱、促进作用加强;鲜枝中所含对幼苗鲜重起促进作用的化感物质比其他器官多;树皮中所含对幼苗鲜重起抑制作用的化感物质比其他器官多,而所含对幼苗胚根长和胚轴长起抑制作用的化感物质比其他器官少;就不同测试指标的敏感性而言,3个测试项目的敏感性顺序是胚根长﹥胚轴长﹥鲜重。营造云南松旱冬瓜混交林时,应适当控制旱冬瓜的比例,以利于云南松幼苗的生长。  相似文献   
190.
测定3株(Z1,Z2,Z3)7年生欧美杨107杨(Populus×euramericana cv.‘Neva’)的组织比量、纤维形态,并分析其径向变异模式。结果显示,所测定材料中木射线比量变化幅度为10.21%~13.60%,导管比量为17.30%~24.40%,纤维比量为64.37%~71.24%;纤维长度为635~1261μm,纤维宽度为17.96~22.33μm,胞腔径为14.34~17.83μm,双壁厚为3.55~5.35μm,壁腔比为0.22~0.34,长宽比为37.81~60.89,微纤丝角度为15.39°~25.63°。径向变异模式研究得出:Z2从髓心向外纤维比量持续下降,Z1和Z3在髓心与第4生长轮之间为纤维比量先下降后上升,从第4生长轮开始纤维比量缓慢下降。导管比量径向变异与纤维比量恰好相反,相互之间此消彼长。纤维长度和纤维宽度从髓心向外迅速增加,到第6年后缓慢增长或开始下降。微纤丝角在髓心到第3生长轮之间表现为波动,从第4生长轮开始先上升随后下降到树皮。长宽比从髓心到树皮Z2一直保持迅速增长趋势,Z1上升到第5生长轮后,开始下降;而Z3上升到第6生长轮后,开始下降。双壁厚在髓心与第4年轮之间先上升后下降,随后向外逐渐增长。Z1和Z3壁腔比从髓心到第5生长轮先上升后下降,随后上升到树皮;而Z2壁腔比从髓心向外下降到第4生长轮,然后开始逐渐上升到树皮。认为幼龄期胶质纤维的存在对杨树木材解剖特性径向变异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导致了各单株在髓心附近的径向变异模式差别较大,并建议在今后的类似研究中关注这种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