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932篇
  免费   36篇
  国内免费   39篇
林业   185篇
农学   228篇
基础科学   95篇
  65篇
综合类   1172篇
农作物   703篇
水产渔业   11篇
畜牧兽医   49篇
园艺   400篇
植物保护   99篇
  2024年   7篇
  2023年   31篇
  2022年   37篇
  2021年   51篇
  2020年   45篇
  2019年   58篇
  2018年   16篇
  2017年   41篇
  2016年   61篇
  2015年   81篇
  2014年   145篇
  2013年   144篇
  2012年   164篇
  2011年   187篇
  2010年   200篇
  2009年   205篇
  2008年   177篇
  2007年   149篇
  2006年   129篇
  2005年   167篇
  2004年   115篇
  2003年   97篇
  2002年   93篇
  2001年   95篇
  2000年   69篇
  1999年   56篇
  1998年   76篇
  1997年   58篇
  1996年   53篇
  1995年   21篇
  1994年   21篇
  1993年   21篇
  1992年   31篇
  1991年   31篇
  1990年   19篇
  1989年   19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7篇
  1986年   9篇
  1985年   6篇
  1983年   2篇
  1982年   4篇
  1979年   2篇
  1977年   1篇
  1976年   1篇
  1965年   2篇
  1957年   1篇
  195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00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91.
经10 KD的膜超滤, DEAE-Sepharose离子交换柱层析, Sephacryl S-200凝胶过滤纯化, 从薄荷(Mentha haplocalyx Briq)幼叶中分离纯化出电泳纯的转化酶, 该酶提纯倍数为186.3倍, 比活力为67.06 U/mg. 酶学性质和动力学性质研究表明: 该酶不可逆催化蔗糖生成果糖和葡萄糖, 最适pH值为5.0, 最适温度为55 ℃, 米氏常数Km值为12.25 mmol/L.  相似文献   
92.
提高甘蔗产量的关键栽培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甘蔗是钦州市钦南区最大的经济作物,但多年来钦南区甘蔗生产中存在品种退化、种植密度不合理、水肥管理不科学等问题,甘蔗单产低。为了进一步提高甘蔗生产能力,努力促进钦南区糖料蔗的健康稳定发展,笔者总结出提高甘蔗产量的关键栽培技术,现介绍如下。1选用良种品种是提高甘蔗单产的内因,只有选用高产品  相似文献   
93.
[目的]研究接种甘蔗宿根矮化病(Ratoon stuning disease,RSD)菌后甘蔗防御酶活性的变化,为进一步探明甘蔗与RSD病菌的互作机制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温汤脱毒后的甘蔗品种桂糖1 1号(GT11)为材料,设RSD菌液浸种为处理,ddH2O浸种为对照,测定甘蔗茎、叶不同时期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物酶(POD)、过氧化氢酶(CAT)、抗坏血酸过氧化物酶(APX)、谷胱甘肽还原酶(GR)等5种防御酶活性变化.[结果]在RSD病菌胁迫下,甘蔗茎和叶片中相关防御酶活性均有所变化,茎中除APX活性一直高于对照外,其他酶活性均表现为在90 d时低于对照,180d时高于对照;叶中除POD活性一直高于对照外,其他酶活性在90 d时高于对照,180 d时低于对照.[结论]在RSD病菌胁迫下,甘蔗茎和叶片中CAT、SOD、POD、APX及GR活性均有所提高,随着胁迫时间的延长在茎中出现逐渐高于对照的趋势,叶片则与此相反.  相似文献   
94.
以新台糖16号为试验材料,在甘蔗生长初期、拔节期和糖分积累期喷施不同浓度的吲哚丁酸水剂,通过对其品质性状指标的测定与分析,探讨增糖剂对甘蔗品质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吲哚丁酸喷施5次的增糖效果优于4次。喷5次的1000倍液处理、600倍液处理和500倍液处理的甘蔗蔗糖分与空白对照比均达显著或极显著水平,600倍液的效果最稳定,在各月份都比对照增糖达显著水平以上。不同处理的蔗茎产量与对照相比,均达显著与极显著水平;各处理之间差异达显著水平,600倍液增产效果最好。吲哚丁酸600倍液处理对甘蔗糖分、重力纯度和蔗茎产量的提高效果最明显。  相似文献   
95.
实验室保存的菌种黑曲霉TH-2经柠檬酸-磷酸缓冲液抽提,DEAE-Sepharose离子交换层析和Superdex-200凝胶过滤层析,得到电泳纯的蔗糖酶.纯化后的蔗糖酶比活为135.90 U/mg,回收率为37.7%,提纯倍数为20.3倍.测得酶的相对分子质量为1.29×105,最适温度为65℃,最适pH值为4.4.以不同浓度蔗糖为底物测得Km值为23.1 mmol/L Ag+对其活性有很强的抑制作用,而Zn2+,Cu2+,Mn2+对其有激活作用.  相似文献   
96.
甘蔗宿根矮化病(Ratoon Stunting Disease,RSD)在我国蔗区普遍发生,研究其防治方法十分必要。应用50℃2 h热水处理严重感染RSD的粤糖00-236,新台糖22号种茎,用斑点酶标记免疫试验(Dot blot en-zyme immunoassays,DB-EIA)检测RSD病原菌(Leifsonia xylisubsp.xyli,Lxx),研究热水处理脱菌效果;并以粤糖00-236热水处理种茎与未处理种茎进行田间对比试验,研究热水处理对种茎再生植株的影响。结果表明:50℃2 h热水处理种茎可极显著的杀死感病种茎中的RSD病原细菌Lxx,对RSD有较好的防效,但不能彻底去除感病种茎中的Lxx。与未经热水处理种茎再生植株相比,经热水处理的粤糖00-236感病种茎再生植株的茎长、节间长度、一茎重显著增加,有效茎数极显著增多,生长速度加快,蔗茎产量增加23.2%,但成熟期甘蔗品质几乎无差异。另外,热水处理对种茎蔗芽有损伤,降低了种茎萌芽率。结果表明:50℃2 h热水处理甘蔗种茎能有效的防治甘蔗RSD,促进甘蔗生长,具有显著的增产效应。  相似文献   
97.
海南地处热带边沿,光照、温度和雨水条件都非常适合糖蔗的生长。近几年海南每年的糖蔗种植面积一直保持在7.0万hm2左右,总产量约为400万t,总产糖量约为37.5万t。通过对海南省糖蔗种植区域的地形地貌、田块大小、现有糖蔗生产的模式、糖蔗收割方式以及糖蔗的压榨等基本情况进行详细分析,指出了海南糖蔗生产体系中存在的问题,结合海南省目前糖蔗生产的现状,提出海南糖蔗产业的发展对策。  相似文献   
98.
[目的]为了解甘蔗低氮胁迫响应的性状变化特点,确定低氮胁迫评价关键性状。[方法]以来自12个国家和地区的28份甘蔗种质为材料,开展低氮胁迫盆栽试验。[结果]甘蔗低氮胁迫响应随性状、种质不同而异。根据低氮胁迫指数,可将性状低氮胁迫响应分为低氮胁迫上升、低氮胁迫变化不明显、低氮胁迫下降不一致和低氮胁迫一致下降4类。种质聚类分类表明,评价低氮胁迫最重要的性状是蔗产量低氮胁迫指数。蔗茎含氮量分析结果表明,不同种质的含氮量存在较大差异,且与蔗产量低氮胁迫指数、低氮胁迫的蔗产量和有效茎存在显著或极显著负相关。[结论]蔗产量低氮胁迫指数是评价低氮胁迫最重要的性状。蔗茎含氮量越低,甘蔗种的低氮适应潜力越好。  相似文献   
99.
刘莹  岳桦  夏斌 《北方园艺》2019,(2):94-102
混播构建野花组合景观时,其不同植物种间竞争与共存问题是植物景观形态与质量可持续性营造的理论依据。现以赛菊芋(Heliopsis helianthoides)、宿根亚麻(Linum perenne)、蓝蓟(Echium vulgare)3种植物为例,采用露地直播的方法,设置3种植物单独播种和混合播种2种播种模式(3种材料单独播种CKY、CKM、CKJ,T1处理宿根亚麻和赛菊芋1∶1混播,T2处理宿根亚麻和蓝蓟1∶1混播,T3处理赛菊芋和蓝蓟1∶1混播,T4处理宿根亚麻、赛菊芋和蓝蓟1∶1∶1混播),对不同播种模式下3种植物的株高生长量、相对生物量(RY)、相对密度(RD)、竞争率(CR)和相对产量总值(RYT)进行分析,研究了3种供试植物在等比例混播中的竞争关系与共存问题,及构建野花组合植物景观过程中的竞争关系与共存机制。结果表明:3种植物混播中竞争力表现为蓝蓟赛菊芋宿根亚麻。其中与宿根亚麻的混播促进了赛菊芋的生长,与其它植物的混播均对宿根亚麻的生长产生了抑制作用而对蓝蓟无显著的影响。在等比例混播的条件下,T1、T2、T3、T4处理均不具备混播花卉植物群落的稳定性,将3种植物应用于混播植物景观时应适当降低蓝蓟的混播比例,而提高宿根亚麻的混播比例,从而保证第2年景观的可持续性并提高植物群落稳定性。  相似文献   
100.
宗志强 《花卉》2019,(12):92-93
宿根花卉是具有较强适应能力且生长能力较强的花卉种类,在当前园林植物造景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宿根花卉种类繁多且具有季节的错落性,在园林花卉景观设计以及道路绿化等方面都得到了较为广泛的应用。研究宿根花卉在园林植物造景中的应用,对于发挥宿根花卉的特性,更好地促进我国园林景观设计与发展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