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29篇
  免费   26篇
  国内免费   75篇
林业   44篇
农学   34篇
基础科学   32篇
  118篇
综合类   515篇
农作物   33篇
水产渔业   353篇
畜牧兽医   172篇
园艺   28篇
植物保护   1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7篇
  2022年   11篇
  2021年   13篇
  2020年   22篇
  2019年   18篇
  2018年   12篇
  2017年   19篇
  2016年   33篇
  2015年   36篇
  2014年   62篇
  2013年   84篇
  2012年   94篇
  2011年   107篇
  2010年   75篇
  2009年   87篇
  2008年   79篇
  2007年   42篇
  2006年   55篇
  2005年   54篇
  2004年   43篇
  2003年   18篇
  2002年   19篇
  2001年   49篇
  2000年   30篇
  1999年   31篇
  1998年   36篇
  1997年   34篇
  1996年   20篇
  1995年   18篇
  1994年   13篇
  1993年   12篇
  1992年   11篇
  1991年   10篇
  1990年   18篇
  1989年   9篇
  1988年   6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6篇
  1984年   2篇
  1983年   3篇
  1982年   5篇
  1981年   3篇
  1980年   2篇
  1978年   2篇
  1977年   3篇
  1976年   2篇
  1975年   5篇
  1952年   2篇
  195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3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31.
通过调查研究及现场采样分析,探讨了太湖地区水稻土pH和重金属有效态含量的变化趋势及影响因素。结果表明,基于经济快速发展影响下,太湖地区水稻土近十几年间发生了土壤pH降低、重金属元素有效态含量升高的明显变化,指出近十几年间该地区化肥投入水平和结构的变化,酸雨强度和频率逐年增加,是导致上述变化的主要原因。土壤地球化学性质的不同是导致变化幅度差异的内在因素。  相似文献   
32.
仇恒佳  卞新民  张卫建  胡大伟 《土壤》2006,38(4):390-395
以环太湖苏州市吴中区为样区,利用统计资料、遥感数据和典型调查数据,结合RS和GIS技术,分析18年来耕地利用变化特点与驱动机制。结果表明:研究区耕地年递减率为1.6%,表现出以水域和各类非农建设用地大量占用耕地为突出特点的区域土地动态变化特征;耕地数量变化与区位和地形有关;种植业对耕地利用强度出现波动下降趋势,作物生产由粮食作物生产为主转化为粮食与经济作物生产并重;其变化机制主要是经济发展、人口增长、农业结构调整和政策因素驱动。最后,并在此基础上提出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33.
为探究三峡水库典型支流小江太湖新银鱼(Neosalanx taihuensis)种群摄食对浮游动物群落结构的影响,于2019年1~12月逐月对太湖新银鱼与浮游动物样品进行采集并分析太湖新银鱼胃含物组成与浮游动物群落结构特征。分析结果表明:(1)太湖新银鱼的饵料生物主要为桡足类(相对重要指数百分比(IRI%)=79.97%),其次为枝角类(IRI%=18.86%),轮虫占比较少(IRI%=0.001%)。(2)3至6月(太湖新银鱼春群繁殖期)太湖新银鱼生物量迅速上升,并在5、6月维持较高水平的生物量,而浮游动物群落结构呈现小型化趋势,生物量由28.93 mg/L下降至1.13 mg/L;密度由21173.39 ind./L增加至26808.23 ind./L。7月小江禁捕结束,太湖新银鱼生物量开始急剧下降,小江浮游动物中桡足类和枝角类的密度与生物量迅速升高,于8月(密度为151.98 ind./L;生物量为3.39 mg/L)达到全年最高。(3)在太湖新银鱼生物量较高的时期,由于太湖新银鱼对于枝角类和桡足类具有较强的选择性,导致水体中枝角类和桡足类生物量占比(17%~58%)显著低于其它时期(P<0.05)。由此认为,太湖新银鱼生物量与浮游动物群落结构变化存在较强的关联性,太湖新银鱼种群摄食的下行效应可能是小江浮游动物生物量下降及群落结构小型化的关键原因。明晰太湖新银鱼种群生长与浮游动物群落结构的动态变化关系可为小江水华暴发的控制与水生态健康管理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34.
太湖鳜鱼摄食习性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详细研究了太湖鳜鱼的食物组成,摄食习性与季节的关系,摄食习性与体长的关系等,并探讨了其在大湖渔业中的地位。研究结果表明,鳜鱼对大湖经济鱼类危害不大,并且能抑制野杂鱼的过度繁殖,因此提出了保护和增殖鳜鱼的主张。本研究还为鳜鱼的人工养殖在饵料选择问题上提供了一定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35.
为了充分利用中国本地猪种资源优势,进一步提高商品猪的瘦肉率和商品价值,作者试验选用中国优良本地猪种一太湖猪为母本,用新美系杜洛克猪、德系抗应激皮特兰猪、加系双臀大白猪和新丹系长白猪等我国最新引进和重点推广的瘦肉型猪种作为父本进行四元配套杂交组合比较试验,并与杜长大杂交组合进行比较,以探索中国猪种资源的利用算什么和开发价值。  相似文献   
36.
太湖不同营养水平湖区沉积物中磷形态的分布特征   总被引:27,自引:2,他引:27  
应用淡水沉积物磷形态的标准测试方法(SMT),调查了太湖富营养程度不同的5个湖区沉积物中的磷形态分布及其垂向变化特征。结果表明,太湖各湖区沉积物中总磷(TP)和磷形态空间差异性较大,活性组分(Fe/Al-P)分布的差异性要大于活性较差的组分(Ca-P和OP),这与太湖不同湖区水动力条件,污染状况及沉积环境的有关。TP的平均含量为606.6 ̄1691.8mg·kg-1,高营养程度的北部湖区高于其他湖区。无机磷(IP)是各湖区沉积物中磷的主要成分,占TP的54.7% ̄81.0%。在富营养程度高的藻型湖区梅梁湾,Fe/Al-P是磷的主要存在形态(>58.3%),远高于Ca-P(<25%)和OP(<20%);而在水质较好的草型湖区东太湖,则以有机磷(OP)(43%)为主;在中营养的贡湖,各形态磷比例相当。在垂向分布上,各形态磷都有一定的变化规律,但在不同湖区,不同磷形态的变化趋势不同。  相似文献   
37.
太湖蓝藻暴发的原因及对策建议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2007年5月份太湖蓝藻暴发引起的无锡市自来水危机事件进一步凸现我国湖泊富营养化的严峻局面和蓝藻水华频发的现状。从分析太湖富营养化发生、发展以及蓝藻水华暴发的原因和机制入手,提出湖泊富营养化治理和蓝藻水华控制的途径和措施。  相似文献   
38.
1991年,淳安县水产局为充分利用千岛湖水域资源,拓宽渔业生产门路,开始从太湖采集新银鱼受精卵投放到千岛湖6个湖湾水域试行养殖。1992年9月,进行考察引养结果,采用灯光引诱、水面手抄(捞海网),捕获4~6cm银鱼标本288尾。确认太湖新银鱼受精卵引养于千岛湖已在广阔水域繁殖了后代。1994年千岛湖银鱼群出现在东南湖区至新安江大坝附近的万余亩水域,并逐渐形成了小鱼沉。  相似文献   
39.
采用气相色谱分析方法对太湖新银鱼和近太湖新银鱼的脂肪酸组成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两种新银鱼脂肪酸组成大体相近,均以C16,C18,C20脂肪酸为主,这3类脂肪酸总重量分别占两种银鱼总脂肪酸重量的68.55%和6415%,同时C16:0,C16:1,C18:0,C20:3,C20:5为两种银鱼的主要脂肪酸。对太湖新银鱼和近太湖新银鱼整体、躯体及头部脂肪酸含量的对比分析结果表明,这两种新银鱼脂肪酸组成存在一定差异,其中C16:1,C16:3在3个测定组中均存在极显著性差异。  相似文献   
40.
邛海太湖新银鱼冬群的初步观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笔对邛海太湖新银鱼冬群的繁殖进行了观测分析,并就移植增殖太湖新银鱼提出了对策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