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970篇
  免费   401篇
  国内免费   879篇
林业   289篇
农学   717篇
基础科学   248篇
  1961篇
综合类   3517篇
农作物   649篇
水产渔业   43篇
畜牧兽医   327篇
园艺   250篇
植物保护   249篇
  2024年   86篇
  2023年   298篇
  2022年   320篇
  2021年   313篇
  2020年   317篇
  2019年   326篇
  2018年   230篇
  2017年   316篇
  2016年   324篇
  2015年   310篇
  2014年   399篇
  2013年   332篇
  2012年   452篇
  2011年   443篇
  2010年   472篇
  2009年   424篇
  2008年   389篇
  2007年   347篇
  2006年   310篇
  2005年   260篇
  2004年   212篇
  2003年   189篇
  2002年   135篇
  2001年   121篇
  2000年   108篇
  1999年   90篇
  1998年   80篇
  1997年   65篇
  1996年   76篇
  1995年   65篇
  1994年   45篇
  1993年   70篇
  1992年   76篇
  1991年   62篇
  1990年   58篇
  1989年   54篇
  1988年   6篇
  1987年   12篇
  1986年   10篇
  1985年   2篇
  1984年   6篇
  1983年   2篇
  1982年   3篇
  1965年   7篇
  1963年   3篇
  1958年   2篇
  1957年   5篇
  1955年   2篇
  1953年   9篇
  1952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825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984 毫秒
51.
利用渭南大气降水δD和δ~(18)O实测值及相关的气象观测资料,分析了降水δD和δ~(18)O的特征及其变化与水汽来源的关系。结果表明:大气降水的同位素值变化幅度大,且呈现春季高、其他季节较低的季节变化;大气降水线的斜率低于全球大气降水线,截距接近且略高于全球大气降水线;大气降水的δ~(18)O与温度效应相关关系非常弱,温度效应不存在,存在降水量效应,但春冬季不显著,夏秋季较显著;大气气团来源的后向轨迹显示,冬半年降水水汽主要受控于西风环流,同时存在少有的局地蒸发作用,夏半年水汽来源于东南和西南海洋蒸发水汽,明确了氢氧稳定同位素存在季节变化的原因。  相似文献   
52.
王雪 《农家顾问》2014,(12):26-26
了解不同氮素供应水平对萝卜干物质累积特征及源库活性的影响,为萝卜生产的最佳氮肥管理提供理论依据。采用田间小区试验方法,以冀西北高寒半干旱区的萝卜主产区张家口市尚义县为研究区域,以当地主栽萝卜品种春雷为供试材料,每公顷设置0、84、126、168、252、336千克共6个施氮水平.分析不同施氮水平下萝卜干物质累积特征和源库活性的差异。  相似文献   
53.
<正>如果有人告诉你,在天空中可以同时看到五个太阳,你一定会怀疑他是科幻小说看多了,但实际上天空中真的可以同时出现多个"太阳"。2013年11月1日上午9时10分,住在内蒙古赤峰市的人们就在天空中发现了"五个太阳"。在偏南的天空中可以看到三道彩虹,太阳左右各有一个明显的类似太阳的光点,而且还有折射出来的光芒。太阳两边的"小太阳",距离太阳都是相等的距离,然后以太阳为圆心,两个光点为直径,是一个彩虹,这个彩虹外围还有一道浅色的彩虹,外围的彩虹的边和第三道彩虹的边是相邻的,第三道彩虹的颜  相似文献   
54.
55.
干旱区城市颗粒物如可吸入颗粒物(PM_(10))、细颗粒物(PM_(2.5))以及超细颗粒物(PM_(1.0))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根据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乌鲁木齐市燕儿窝生态林大气颗粒物(PM_(1.0)、PM_(2.5)、PM_(10))浓度、温度、相对湿度、风速等环境因子数据,对干旱区城市森林内大气颗粒物浓度时间变化规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3种颗粒物(PM_(10)、PM_(2.5)、PM_(1.0))的日变化较为相似,均呈现"早晚高,中午低"的浅"V"形变化趋势。(2)3种颗粒物季节变化均表现为冬季秋季春季夏季,其中冬春2季林地内浓度小于林地外,而夏秋2季林地内浓度大于林地外。(3)环境因子与3种不同粒径大气颗粒物浓度存在显著相关关系,相对湿度、风速与颗粒物浓度呈显著正相关,温度与颗粒物浓度呈显著负相关。  相似文献   
56.
木本植物物候特性在研究植物群落演替、生态系统物质循环及气候变化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以且末地区杏树、银白杨、白柳、桑树和葡萄5种木本植物物候为研究对象,采用趋势分析、显著性检验、Mann-Kendall突变检测等方法,分析植物物候变化特性及其与气温的关系。结果表明:(1)物候期的变化特征为:杏树、银白杨、白柳、桑树和葡萄的展叶始期、始花期提前,叶色全变期推后,末花期、落叶末期各不相同。杏树、桑树和葡萄的生长季延长,银白杨、白柳略微缩短。(2)杏树、桑树和葡萄的物候特征变化较为显著,银白杨、白柳不显著。(3)植物物候变化的总趋势为:春季物候提前,秋季物候推后,生长季延长,与气温的变化趋势一致。  相似文献   
57.
为阐明湘桂走廊白背飞虱早期虫源及大气背景在其北迁过程中的影响,利用HYSPLIT软件模拟白背飞虱灾变性迁入高峰期、始见期后向轨迹,分别从个性及共性角度,分析湘桂走廊白背飞虱主要虫源地及其灾变大气背景。结果表明:(1)1991—2014年湘桂走廊白背飞虱的迁入始见期、首次迁入高峰期分别为0.9 d/10 a、1.6 d/10 a;(2)西南路径是湘桂走廊白背飞虱初始虫源迁入的主要路径,永福站、兴安站和全州站虫源西南路径占比分别为54%、50%、72%;(3)中南半岛白背飞虱借助微弱上升气流完成起飞,850 hPa高度上的强劲的西南气流、丰富的水汽条件有利于其北迁,降水是白背飞虱降落的重要大气动力机制。研究结果为白背飞虱的异地监测及科学防治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58.
为探究秸秆深埋条件下不同施氮水平对玉米产量和氮吸收利用的影响,以玉米为研究对象,设置秸秆深埋(无秸秆、秸秆深埋)为主因素,施氮水平(无氮、低氮、中氮、高氮)为副因素,测定玉米的产量、籽实氮积累量和氮肥利用效率。结果表明,与无秸秆处理相比,秸秆深埋可增加玉米产量,增加幅度在4.61%~9.88%之间。在秸秆深埋条件下,各施氮水平玉米产量之间皆存在显著差异(P<0.05)。玉米籽实氮积累量随施氮量增加而增加,施氮量与籽实氮积累量之间存在极显著正相关(P<0.01),高氮时秸秆深埋的籽实氮积累量高于无秸秆处理。氮肥农学利用率随施氮量增加而增加,偏生产力随施氮量增加而降低,高氮时秸秆深埋的氮肥农学利用率最高为14.61 kg/kg。秸秆深埋处理可以提高氮肥偏生产力。综上,在实际生产中,秸秆深埋时适当增施氮肥生产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59.
供氮方式对冬马铃薯氮肥利用效率及氮素去向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马铃薯费乌瑞它为试材,采用田间微区~(15)N示踪技术,研究施N量160kg·hm~(-2)全部基施(T1)、55%基施+45%在齐苗期追施(T2)、55%基施+30%在齐苗期追施+15%在现蕾期追施(T3)3种方式,对冬马铃薯氮肥利用效率及去向的影响。结果表明:马铃薯吸收的N约46%~52%来源于当季施用的氮肥,48%~54%来自土壤和种薯;肥料N利用率为35.16%~39.99%,残留率为47.71%~51.78%,损失率为8.23%~15.50%。3种施氮方式下,肥料N主要残留在0~15cm土层。随施氮时间后移,肥料N残留在0~15cm土层呈上升趋势,在15~45cm土层呈下降趋势。施氮方式对马铃薯干物质积累总量和块茎干物质积累量影响不明显,但T3肥料N利用率、肥料N残留率明显大于T1、T2。因此,综合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T3施氮方式的效果较为理想。本研究为马铃薯氮素养分的有效管理提供了指导依据。  相似文献   
6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