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28篇
  免费   50篇
  国内免费   64篇
林业   56篇
农学   134篇
基础科学   23篇
  65篇
综合类   790篇
农作物   59篇
水产渔业   12篇
畜牧兽医   193篇
园艺   92篇
植物保护   118篇
  2024年   25篇
  2023年   61篇
  2022年   80篇
  2021年   64篇
  2020年   75篇
  2019年   61篇
  2018年   38篇
  2017年   35篇
  2016年   70篇
  2015年   56篇
  2014年   63篇
  2013年   55篇
  2012年   62篇
  2011年   86篇
  2010年   73篇
  2009年   83篇
  2008年   78篇
  2007年   66篇
  2006年   72篇
  2005年   46篇
  2004年   41篇
  2003年   28篇
  2002年   37篇
  2001年   22篇
  2000年   39篇
  1999年   24篇
  1998年   15篇
  1997年   10篇
  1996年   19篇
  1995年   21篇
  1994年   7篇
  1993年   5篇
  1992年   5篇
  1991年   4篇
  1990年   8篇
  1989年   4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54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71.
阿维链霉菌BAC文库的构建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进一步阐明阿维菌素的生物合成路径和调控途径,提高阿维菌素的产量,采用BamHⅠ限制性内切酶酶解阿维链霉菌基因组DNA的方法,构建了阿维链霉菌的细菌人工染色体(BAC)文库。该文库共包含2 304个克隆,平均插入片段为101kb,空载率约9%,覆盖了该菌基因组的25.9倍。该文库的成功构建可以为其他微生物尤其是基因组具有磷硫酰化修饰的微生物的文库构建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2.
为研究核糖体小亚基rRNA双甲基化酶基因ksgA的进化关系、蛋白结构和功能,利用MEGA 5.2软件构建了37种蓝细菌ksgA基因和16S rDNA的系统进化树,通过SWISS-MODEL分析和预测KsgA的蛋白质结构模型,并通过克隆集胞蓝细菌Synechocystis sp.strain PCC 6803、鱼腥蓝细菌Anabaena sp.strain PCC7120和聚球蓝细菌Synechococcus elongates sp.strain PCC 7942的ksgA基因对大肠杆菌ksgA突变体进行了异源互补.结果表明:ksgA基因在蓝细菌中与16S rDNA进化分支高度相似,且体现出蓝细菌进化的聚类特征;蓝细菌KsgA甲基化酶与该蛋白家族的其他蛋白质拥有共同的保守结构、催化位点和配体结合位点;克隆的3种蓝细菌ksgA基因均能在一定程度上互补大肠杆菌ksgA基因的功能.  相似文献   
73.
为减少化学农药的使用,降低农药的残留,提高对烟草赤星病的防效,选用中草药甘草和穿心莲提取物分别与杀菌剂40%菌核净和80%代森锰锌进行复配,采用生长速率法测定复配剂对烟草赤星病菌的抑制作用,并判断其复配后是否具有协同增效作用。结果表明:4种组合中甘草提取物与40%菌核净复配,穿心莲提取物与40%菌核净复配都具有明显的增效作用,其共毒因子分别为100.56和95.87;实际抑菌率分别为100%和97.62%,此2个组合的中草药提取物与杀菌剂体积比为1∶9时增效作用较显著。  相似文献   
74.
《山西农业科学》2017,(3):438-442
通过PY-M3微生物絮凝剂和PY-F6微生物絮凝剂与无机絮凝剂(Al Cl3和PAC)的复配试验,考察了处理高岭土悬浊液的絮凝效果,并采用正交试验研究了PAC投加量、PY-F6微生物絮凝剂投加量、絮凝剂投加顺序和废水pH值对荧光增白剂生产废水处理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复配可以明显减少二者的投加量,提高絮凝率,其中,PY-F6微生物絮凝剂与PAC复配效果最佳,当PY-F6微生物絮凝剂投加量为15 m L/L,PAC投加量为20 m L/L时,絮凝率高达99.46%;当废水p H值为5,PY-F6微生物絮凝剂投加量为40 m L/L,PAC投加量为60 m L/L,投加顺序为先投加PAC时,荧光增白剂废水浊度去除效果最好。  相似文献   
75.
通过不同基质配比试验,探究在设施基质袋培下菇渣废料基质配比对黄瓜生长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菇渣基质配比对设施基质袋培黄瓜株高、叶节数、单叶面积和根长影响显著,以大料(菇渣和泥炭土1∶1)∶珍珠岩为7∶3处理最佳,叶片SPAD值和氮含量最高,而有利于叶片光合作用和生物量积累。该处理单株结果数和单果重也最高,产量表现为随着复配基质孔隙度的增加呈现先增高再降低的趋势,且显著高于其他处理。因此,在设施黄瓜基质袋培下,以大料(菇渣和泥炭土1∶1)∶珍珠岩为7∶3的比例对黄瓜生长发育促进显著、增产最大。  相似文献   
76.
7种药剂防治番茄黄叶枯萎病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80%乙蒜素乳油、25 g·L-1咯菌腈悬浮种衣剂、30%嘧菌酯悬浮剂等7种单一药剂和复配药剂对番茄黄叶枯萎病进行田间药效试验。结果表明,80%乙蒜素乳油、25 g·L-1咯菌腈悬浮种衣剂、30%嘧菌酯悬浮剂对番茄黄叶枯萎病防治效果好,校正防效分别为82.0%、79.5%和77.6%;而80%乙蒜素乳油与25 g·L-1咯菌腈悬浮种衣剂或30%嘧菌酯悬浮剂的复配剂的防治效果比单剂使用的更明显,高达93.6%和89.1%;其次为500 g·L-1异菌脲悬浮剂和10%苯醚甲环唑水分散粒剂也对番茄黄叶枯萎病有不同程度的防治效果,校正防效分别为72.4%和71.2%;45%咪鲜胺水乳剂和50%福美双可湿性粉剂防治效果相对较差,为69.2%和54.5%。  相似文献   
77.
【目的】测定别隐品碱化合物抗植物病原真菌和杀灭兔痒螨的活性,为后续结构优化和药品研发提供依据。【方法】以从博落回中分离的别隐品碱为原药,对其十元氮杂环进行结构修饰,合成了12种衍生物A1~A12,采用质谱(ESI-MS)、核磁共振谱(1 H NMR和13 C NMR)对其结构进行表征。以嘧菌酯为阳性对照,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测定50μg/mL目标化合物对6种常见植物病原真菌(苹果腐烂病菌(Valsa mali)、番茄早疫病菌(Alternaria solani)、小麦赤霉病菌(Fusarium graminearum)、玉米弯孢病菌(Curvularia lunata)、马铃薯干腐病菌(Fusarium solani)、水稻稻瘟病菌(Pyricularia oryza))的体外抗菌活性;采用浸虫法检测5mg/mL目标化合物对兔痒螨(Psoroptes cuniculi)的体外杀灭活性。【结果】确认了12种别隐品碱衍生物的结构,它们对供试菌均具有不同程度的抑制活性,对兔痒螨具有一定的杀灭活性。其中,以化合物A11的抑菌活性和杀螨活性最高,其对苹果腐烂病菌的抑制率达73.28%,对兔痒螨的致死率达61.55%。【结论】原药别隐品碱十元氮杂环上的羰基被还原成羟基后,不仅提高了其抗菌活性和杀螨活性,同时也拓宽了其抗菌谱。  相似文献   
78.
为了探究复配修饰后,可变电荷类型的红壤与恒电荷土壤对苯酚的吸附差异,以红壤作为供试土样,在两性表面活性剂BS-12(十二烷基二甲基甜菜碱)修饰的基础上,以阳离子型表面活性剂DTAB(十二烷基三甲基溴化铵)复配修饰制备两性-阳离子复配修饰红壤,采用批处理法研究在单一苯酚及Cd2+复合条件下供试土样对苯酚的吸附效果,并分析不同修饰比例、温度、离子强度和pH的影响。结果表明,DTAB复配修饰增强了BS-12两性修饰红壤对苯酚的吸附能力,单一苯酚表现出在总修饰比例小于150%CEC时吸附量随着修饰比例的增加而递增;各修饰土对苯酚的吸附具有增温负效应;苯酚吸附量随着pH的升高而降低;随着离子强度的增大,苯酚单一处理时供试土样对苯酚吸附量减少,但苯酚和Cd2+复合处理时,则呈现先降低后升高的趋势。Henry模型能较好地拟合各修饰红壤对苯酚吸附的等温吸附数据,吸附以分配机制为主;供试土样对苯酚的吸附属于自发的物理吸附过程。复配修饰红壤的苯酚吸附量低于恒电荷土壤,其黏土矿物成分决定的低CEC是主要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79.
DDB1作为CUL4泛素连接酶的核心组件参与细胞内许多重要的生命活动。前期研究发现番茄CUL4-DDB1复合物(CRL4)调节植物细胞的非生物胁迫应答。为进一步阐明DDB1在植物抗逆中的调控机制和生理功能,通过酵母双杂交筛选,发现普遍应激蛋白USP1与DDB1存在相互作用, USPs家族蛋白参与提高生物体对逆境胁迫的耐受;进一步研究发现USP1定位于细胞质中,且其基因表达受到多种胁迫条件诱导。此外泛素化实验揭示USP1可以被泛素化修饰降解,上调USP1表达导致植株对干旱和高温抗性的增强,表明USP1可能正调控番茄植株对逆境下胁迫的应答,且它的作用受CUL4-DDB1泛素连接酶的靶向降解调控。结果不仅揭示新的植物抗逆机理,而且为植物抗逆分子育种提供新的基因资源和技术途径。  相似文献   
80.
试验于2008和2009年在山东银兴种业有限公司棉花良种试验站进行,比较了DPC单独使用与复配剂(DPC+DTA-6)对转基因抗虫棉株型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与清水对照相比,复配剂与DPC都能有效的控制转基因抗虫棉国抗12(GK12)和新杂2号(XZ2)的营养生长,降低株高、减小果枝长度,复配剂对株型的控制效果稍弱于DPC,但差异未达到显著水平;二者均能增加铃数,提高铃重和产量,但复配剂在提高产量上具有更大优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