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467篇 |
免费 | 11篇 |
国内免费 | 6篇 |
专业分类
林业 | 45篇 |
农学 | 12篇 |
基础科学 | 3篇 |
13篇 | |
综合类 | 179篇 |
农作物 | 5篇 |
水产渔业 | 15篇 |
畜牧兽医 | 142篇 |
园艺 | 22篇 |
植物保护 | 48篇 |
出版年
2024年 | 7篇 |
2023年 | 19篇 |
2022年 | 23篇 |
2021年 | 22篇 |
2020年 | 16篇 |
2019年 | 20篇 |
2018年 | 7篇 |
2017年 | 16篇 |
2016年 | 9篇 |
2015年 | 17篇 |
2014年 | 17篇 |
2013年 | 38篇 |
2012年 | 33篇 |
2011年 | 31篇 |
2010年 | 31篇 |
2009年 | 27篇 |
2008年 | 24篇 |
2007年 | 16篇 |
2006年 | 12篇 |
2005年 | 15篇 |
2004年 | 12篇 |
2003年 | 13篇 |
2002年 | 3篇 |
2001年 | 7篇 |
2000年 | 7篇 |
1999年 | 5篇 |
1998年 | 2篇 |
1997年 | 4篇 |
1996年 | 2篇 |
1995年 | 4篇 |
1994年 | 4篇 |
1993年 | 1篇 |
1992年 | 1篇 |
1990年 | 2篇 |
1989年 | 2篇 |
1985年 | 1篇 |
1984年 | 4篇 |
1983年 | 4篇 |
1981年 | 3篇 |
1979年 | 2篇 |
1978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48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41.
[目的]生物病害侵蚀露天石质文物,使其发生表面变色及风化等不可逆变化。龙门石窟是世界上造像最多、规模最大的石刻艺术宝库,敬善寺区域是龙门石窟的重要组成部分,了解该区域石质文物的生物病害情况,对石质文物保护及病害防治措施的提出具有重要意义。[方法]本研究对该区域31个样点石质文物的生物病害进行样品采集。基于形态观察,结合ITS、16S rDNA特征片段的测序分析,对生物病害物种地衣、微型真菌、细菌、苔藓和藻类等进行鉴定;对受生物侵蚀的文物本体通过扫描电镜进行形貌观察;采用薄层层析法检测地衣体中的化学酸,结合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地衣和由生物结皮状复合物与沉积物中分离真菌的化学酸含量。[结果]形态观察和高通量测序结果显示,龙门石窟敬善寺区域内生物病害种类主要为地衣、苔藓、藻类、真菌和细菌,其中地衣7种,苔藓3种,藻类1种,真菌20种,可培养细菌7种,主要包括蓝细菌和放线菌门等,高通量测序结果与传统培养结果具有高度一致性和互补性。扫描电镜观察到不同侵害生物对石质文物的侵蚀深度不同,其中非地衣型真菌菌丝深入岩石深度可达100μm。调查区域内常见、具明显特征结构且覆盖度较大的主要生物病害为地衣和苔藓... 相似文献
42.
地衣芽孢杆菌De株对黄鳍鲷生长及其养殖池塘主要环境因子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运用综合对比分析法,对黄鳍鲷(Sparuslatus)养殖中定期泼洒地衣芽孢杆菌(Bacillus lichenformis)De的应用效果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施用地衣芽孢杆菌De可在一定程度上优化水体环境和养殖生产性能,使养殖黄鳍鲷的成活率、体长增长率和体质量增长率分别提高18.2%、21.0%和312%;显著降低水中氨氮(NH3-N)、亚硝酸盐(NO2^-N)、活性磷酸盐(PO;一一P)质量浓度及底泥中有机碳的质量分数(P〈0.05),其中养殖前、后期的底泥有机碳质量分数分别较对照组降低49.77%和22.63%,NO2^-N、PO4^3-P质量浓度则总体较对照组降低25.82%和41.00%,NH3-N质量浓度在养殖前、中和后期较对照组降低36.33%、18.10%和14.28%;水体中弧菌数量在养殖后期较对照组降低61.76%,底泥中的总异养细菌数量在养殖中、后期较对照组提高38.61%,整个养殖期间水体及底泥中的芽孢杆菌数量分别较对照组提高15.34%和26.37%。 相似文献
43.
44.
对中国西部褐梅衣属地衣进行了初步研究,发现了四川、云南省新记录——显突褐梅衣和青海省新记录——微糙褐梅衣2个种,为我国西部地衣资源的研究提供了基础资料。 相似文献
45.
46.
研究非洲鲫鱼的性别转化试验中,要求有一种简易的鉴别方法。过去对精巢的鉴别,一般采用石腊切片法,但切片标本翩作过程较为复杂,需要的时间长。而采用乳酸醋酸地衣红压片法,鉴别鱼类性腺,是一种较简便的方法。 相似文献
48.
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