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20231篇 |
免费 | 475篇 |
国内免费 | 619篇 |
专业分类
林业 | 803篇 |
农学 | 938篇 |
基础科学 | 775篇 |
2102篇 | |
综合类 | 11103篇 |
农作物 | 493篇 |
水产渔业 | 420篇 |
畜牧兽医 | 2321篇 |
园艺 | 1626篇 |
植物保护 | 744篇 |
出版年
2024年 | 153篇 |
2023年 | 444篇 |
2022年 | 593篇 |
2021年 | 677篇 |
2020年 | 490篇 |
2019年 | 623篇 |
2018年 | 296篇 |
2017年 | 511篇 |
2016年 | 642篇 |
2015年 | 714篇 |
2014年 | 1195篇 |
2013年 | 1261篇 |
2012年 | 1611篇 |
2011年 | 1542篇 |
2010年 | 1269篇 |
2009年 | 1349篇 |
2008年 | 1233篇 |
2007年 | 1022篇 |
2006年 | 990篇 |
2005年 | 808篇 |
2004年 | 553篇 |
2003年 | 522篇 |
2002年 | 382篇 |
2001年 | 364篇 |
2000年 | 236篇 |
1999年 | 184篇 |
1998年 | 165篇 |
1997年 | 189篇 |
1996年 | 176篇 |
1995年 | 177篇 |
1994年 | 165篇 |
1993年 | 153篇 |
1992年 | 146篇 |
1991年 | 155篇 |
1990年 | 97篇 |
1989年 | 91篇 |
1988年 | 23篇 |
1987年 | 19篇 |
1986年 | 21篇 |
1985年 | 4篇 |
1984年 | 3篇 |
1982年 | 3篇 |
1975年 | 2篇 |
1965年 | 4篇 |
1958年 | 5篇 |
1957年 | 34篇 |
1956年 | 5篇 |
1955年 | 8篇 |
1953年 | 4篇 |
1952年 | 3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91.
1需肥特点1.1对养分的需求特点每个生长时期玉米需要养分比例不同,玉米从出苗到拔节,吸收氮2.5%,有效磷1.12%,有效钾3%;从拔节到开花,吸收氮素51.15%,有效磷63.81%,有效钾97%;从开花到成熟,吸收氮46.35%,有效磷35.07%。玉米磷素营养临界期在3叶期,一般是种子营养转向土壤营养时期。 相似文献
992.
模拟南方水旱轮作种植前期土壤环境,研究不同温度、水分耦合条件下,秸秆添加对水稻土磷素有效性的影响。以江汉平原典型水稻土为研究对象,采用室内模拟试验,主处理为添加秸秆(AS)和不添加秸秆(NS),副处理为不同的土壤温度和水分,即3个水分(W)梯度:40%、70%和100%的土壤饱和持水量,分别记为W40、W70和W100;3个温度(T)梯度:15、25和35℃,分别记为T15、T25和T35,进行连续30 d的室内培养。采用BBP法测定4种生物有效性磷,即土壤水溶态无机磷(H2O-P)、活性磷(NaHCO3-P)和中等活性磷(HCl-P和NaOH-P),同时测定土壤有效磷(Olsen-P)含量、微生物磷(MBP)含量、土壤可溶性有机碳(DOC)和易氧化有机碳(ROC)、土壤游离铁(Fe-d)和无定形铁(Fe-o)等理化指标。结果表明,同一温度和水分条件下,与NS处理相比,AS处理中Olsen-P、MBP、H2O-P和HCl-P含量平均分别增加10.9、21.4、1.2和116.4 mg/kg,增幅分别为97.5%、72.1%、21.9%和32.3%。3个温度梯度处理下(15、25、35℃... 相似文献
993.
水稻土中铁氧化物的厌氧还原及其对微生物过程的影响 总被引:20,自引:3,他引:20
采用厌氧泥浆恒温培养实验 ,测定了添加 6种外源氧化铁后土壤中Fe(Ⅱ )和Fe(Ⅲ )浓度的变化 ,探讨了不同氧化铁的还原能力及其对土壤产H2 、产CO2 、产乙酸和产CH4 过程的影响。结果表明 :无定形氧化铁和纤铁矿易于被还原 ,两者的最终还原程度大体相同 ,但无定形氧化铁存在还原滞后现象 ;针铁矿、赤铁矿、Al取代针铁矿和Al取代赤铁矿难以被还原 ,表现出与对照相同的还原特征 ;铁还原能导致土壤中H2 和乙酸稳态浓度的降低 ,有效抑制了甲烷产生 ;添加Fe(OH) 3和纤铁矿后 ,Fe(Ⅲ )还原占总电子传递的贡献率由对照的 1 8.3 0 %增至 63 .3 2 %和 46.90 % ,而形成甲烷的电子传递贡献率由对照的 80 .92 %降至 3 5 .85 %和 5 2 .3 2 % ,Fe(Ⅲ )还原对电子的竞争消耗 ,使土壤产甲烷过程被强烈抑制 相似文献
994.
基于长期定位试验(始于1981年),采用磷等温吸附试验方法,研究了不同施肥措施(包括无肥、单施化肥、稻草还田、沼肥)及相关土壤性质对耕层水稻土(0~15 cm)磷吸附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等温吸附试验中,不同施肥处理的水稻土,随着磷浓度的增加,磷的吸附量逐渐增大。对磷等温吸附曲线,用Langmuir方程拟合效果比Freundlich和Temkin方程好,各处理拟合优势度均在0.99以上。基于Langmuir方程计算,土壤磷最大吸附量(X_m)大小顺序为沼肥稻草单施化肥无肥,且沼肥处理显著高于其余3个处理(P0.05);同时,沼肥处理的磷吸附饱和度亦显著高于其它处理,但处理间土壤磷吸附常数与磷最大缓冲容量无显著差异。X_m值与土壤草酸浸提态磷(P-ox)、无定型铁(Fe-ox)、无定型铝、交换态钙、镁的含量有较高的相关性,其中与P-ox、Fe-ox的相关性最显著,相关系数分别为0.95(P0.01)、0.64(P0.05);主成分分析表明,无定型铁、铝与交换态钙、镁是引起不同施肥处理磷吸附差异的主要因素。与无肥及单施化肥相比,长期施用沼肥显著提高了土壤无定型铁、铝的含量(P0.05),从而增强了土壤磷吸附能力。 相似文献
995.
为获得较高的木聚糖酶产量,采用单因素实验和响应面实验方法,筛选氮源、碳源、无机盐、接种量、装液量、Na2CO3、发酵温度、发酵时间多个单因素,对产木聚糖酶的芽孢杆菌YS1069的发酵培养基和发酵条件进行了优化.结果显示,豆饼粉25 g/L、麸皮40g/L、NaNO3 0.9 g/L、K2HPO43g/L、MgSO4·7H2O 0.6 g/L、接种量4%、装液量30 ml/250 ml(v/v)、Na2CO3添加量18 g/L、培养温度30℃、培养时间96 h时,酶活性达到最高.再通过Plackett-Burman设计对影响木聚糖酶产量的8个主要因素进行评价,确定Na2CO3浓度、麸皮浓度和MgSO4·7H2O浓度是影响产酶量的3个主要因素.利用中心组合设计及Design-Expert 8.05软件分析,获得了主要因素的最优条件,即Na2CO3浓度21.86g/L、麸皮浓度51.41 g/L、MgSO4·7H2O浓度0.59 g/L,实验最终酶活性比发酵优化前提高了5倍. 相似文献
996.
杉木闽粤栲混交林分特征与水土保持功能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为探讨杉木与闽粤栲混交林分特征与水土保持功能,以杉木纯林为对照,对杉木与闽粤栲以3∶1混交的林分特征和林分的持水量、土壤物理性质、渗透性、抗蚀性及水文效益进行了研究与分析。结果表明:杉木闽粤栲混交林乔木生物量、地被物生物量、凋落物现存量均显著高于杉木纯林;杉木闽粤栲混交林林分的总持水量、土壤渗透速度、林分地表抗冲刷能力、涵养水源的能力均显著高于杉木纯林。这些说明杉木与闽粤栲以3∶1混交的林分能更有效地改善土壤物理性质,提高土壤入渗能力,截持雨水,减少雨水对林地的冲刷和侵蚀,增强土壤抗蚀性,提高水文效益,从而提高林分的固土保水功能。 相似文献
997.
998.
1991年至1996年5年10季作物的定位试验研究表明,锈斑Shan土田施用氯化铵肥料,在正常用量情况下,作物对N、P吸收无影响,对K的吸收有促进作用,在施相同的情况下,等氮水平的氯化铵与尿素对作物的产量,品质以及土壤的理化性状作用相似;另外,该肥料中的氮素能被植物比较完全的吸收利用,但对于缺磷的土壤,要施足磷肥否则氯化铵会抑制作物对磷的吸收,加重植物缺磷,因此,如该肥料能与磷肥、有机肥配施,效果 相似文献
999.
作为生防菌的枯草芽孢杆菌XP(Bacillus subtilis subspecies stercoris strain XP)不仅具有较强的耐硒与耐盐能力,而且还可将毒性较高的无机硒转化为安全性高、生物活性好的纳米硒 (SeNP),然而目前其合成SeNP的效率并不高。为提升菌株XP生物合成SeNP的效率,该研究针对其合成工艺条件做了进一步优化。首先,通过单因素试验,初步筛选出适宜范围量值的初始亚硒酸盐Se (IV)浓度、摇床转速、XP接种量;其次,将这三个因子作为影响因素,以SeNP产量为响应指标,利用Box-Behnken响应面法 (RSM) 进行分析;最终,通过响应面法获得枯草芽孢杆菌XP产SeNP的最优发酵工艺条件。研究结果表明,枯草芽孢杆菌XP合成纳米硒的最佳发酵条件为:初始Se (IV) 3.4 mmol/L、摇床转速157 r/min、菌株XP接种量9.9%,此发酵条件下纳米硒的产量达到1.82 mmol/L,相对优化前提升了60%以上。此外,通过种子发芽试验,进一步证明此工艺条件下合成的纳米硒具有较高的生物活性,可有效提升油麦菜种子活力,促进种子萌发。 相似文献
1000.
利用纤维丝补强土技术,将河道底泥作为河道生态护岸的原料,可实现底泥的资源化处置及河道护岸的生态化。选取锚杆粗细程度、锚杆安插密度及纤维丝添加量3项指标作为影响因素进行正交组合,通过自主研发的剪切拉力运动模型对纤维丝底泥补强结构进行剪切拉力试验,研究多因素耦合作用对底泥补强结构抗剪性能的影响并对其边坡稳定性进行评价,结果表明,3项因素从不同方面对底泥补强结构的抗剪性能起到了加强作用,在试验设计范围内,抗剪强度达到最大的组合为锚杆粗10 mm+锚杆数3根+加丝量1.3 kg/m^3。试验结果可为边坡稳定性计算及底泥资源化利用提供参考依据,并为复杂结构土壤的抗剪试验提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