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668篇
  免费   239篇
  国内免费   185篇
林业   481篇
农学   312篇
基础科学   163篇
  1014篇
综合类   3259篇
农作物   269篇
水产渔业   6篇
畜牧兽医   174篇
园艺   333篇
植物保护   81篇
  2024年   52篇
  2023年   147篇
  2022年   154篇
  2021年   135篇
  2020年   125篇
  2019年   148篇
  2018年   73篇
  2017年   115篇
  2016年   157篇
  2015年   164篇
  2014年   263篇
  2013年   305篇
  2012年   412篇
  2011年   348篇
  2010年   260篇
  2009年   276篇
  2008年   314篇
  2007年   289篇
  2006年   231篇
  2005年   240篇
  2004年   178篇
  2003年   218篇
  2002年   140篇
  2001年   167篇
  2000年   139篇
  1999年   89篇
  1998年   107篇
  1997年   112篇
  1996年   142篇
  1995年   111篇
  1994年   103篇
  1993年   112篇
  1992年   57篇
  1991年   52篇
  1990年   29篇
  1989年   47篇
  1988年   13篇
  1987年   5篇
  1986年   6篇
  1985年   2篇
  1984年   3篇
  1980年   3篇
  1979年   3篇
  1965年   4篇
  1957年   14篇
  1956年   3篇
  1955年   9篇
  1954年   3篇
  1953年   9篇
  1952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609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901.
在南宁市进行复合肥和AM菌的混合施用试验,探究AM菌肥对玉米产量及肥力的影响。结果表明:AM菌肥和复合肥以一定比例配合施用能提高玉米产量。在AM菌肥施用量相同情况下,增加复合肥施用量,产量不一定增大。综合产量、病害发生程度以及土壤肥力的情况,初步认为B2A1的复合肥和AM菌配合用量综合表现较好,其次是B1A4。试验表明AM菌在玉米的种植生产上有一定的利用前景。  相似文献   
902.
为定量分析出国内都市农业研究的主要人物、研究领域、研究机构及研究层次,明确各年研究的重点、热点等情况。利用《中文科技期刊全文数据库》等检索工具,采用文献计量法,对国内1989— 2014年学术刊物上发表的2502篇都市农业研究文献进行统计分析。发现25年来都市农业发展研究涉及40个学科领域,主要发表在40种期刊上,以社会科学研究数量最多达2082篇,研究人员主要源于高校、科研院所、政府及其职能部门,以期对国内都市农业的进一步研究和学科发展指明方向。  相似文献   
903.
采用K-means算法对土壤肥力数据进行聚类分析,然后针对传统K-means聚类算法在处理大数据量时时间复杂度高的难题,提出基于大数据处理技术的K-means算法。实验结果表明:(1)用K-means算法对2013年农安县13个乡镇的土壤养分数据的聚类结果显示,当k值设为3时聚类效果最优,且与实际情况相符。(2)基于Hadoop平台的MapReduce分布式下实现的K-means算法与传统的串行算法相比,提高运行速度并完成大数据量下的计算任务。  相似文献   
904.
【目的】探讨陕西关中地区小麦品种演替过程中产量及氮效率对土壤肥力的响应。【方法】以20世纪80年代至今关中冬麦区3个代表性小麦主栽品种为材料,以33年长期不同施肥处理构建的土壤肥力水平梯度为平台,研究品种演替和土壤肥力及其交互对作物产量、氮利用效率的影响。供试品种有20世纪80年代品种小偃6号、90年代末品种小偃22和近年品种西农979。长期施肥包括6个处理:不同水平的氮磷化肥配施(N1P1和N2P2)、有机肥与无机肥配施(M1N1P1、M1N2P2、M2N1P1和M2N2P2),以不施肥为对照(CK)。【结果】在各个肥力水平土壤上,籽粒产量及收获指数均随小麦品种更替而呈现增加的趋势,尤其在高肥力土壤上更为明显。土壤肥力水平的提高显著提高了小麦籽粒产量,其中西农979增产幅度最大(151.0%-610.5%),其次为小偃22(127.9%-349.7%),小偃6号增幅最低(148.1%-341.8%)。土壤肥力与品种对小麦籽粒产量及收获指数有显著的交互作用,低肥力条件下,小偃6号籽粒产量高于西农979,高肥力条件下则相反。小麦百公斤籽粒需氮量随品种演替有降低的趋势,但随土壤肥力水平提高有增加的趋势。土壤肥力与品种对百公斤籽粒需氮量也有显著的交互作用。在小麦品种更替过程中氮肥生理效率和农学效率均呈增加的趋势,但随着土壤肥力水平的提高,各品种小麦的氮肥生理效率呈下降的趋势,氮肥农学效率呈先升高后下降的抛物线变化趋势。土壤肥力与品种对小麦氮肥生理效率和农学效率无明显交互作用。【结论】陕西关中小麦品种演替在高肥力以及养分投入充足时不仅表现出单产不断提高,而且氮效率也呈逐步增加的趋势。因此,品种更新的同时还要注重提升土壤肥力,才能保证粮食安全,实现农业生产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905.
施用生物炭后土壤生物活性与土壤肥力的关系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分析了生物炭不同用量条件下土生物活性与土壤主要肥力指标之间的关系。相关分析表明,除蔗糖酶活性和微生物量碳外,土壤其它生物活性指标与土壤容重间呈显著负相关。土壤脲酶和过氧化氢酶活性、微生物量氮和三大类微生物与土壤主要肥力指标间呈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除蔗糖酶外,酶活性与三类微生物数量间显著相关,但蔗糖酶、土壤脲酶、碱性磷酸酶、过氧化氢酶的活性间并不完全显著相关。通径分析表明,脲酶和微生物量氮对土壤肥力影响以直接作用为主,而过氧化氢酶则以间接作用为主。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可以用微生物因子、酶活性因子和速效磷因子进行综合描述土壤肥力特征。其中,各处理综合得分在玉米季大于小麦季,且随生物炭用量的增加而增加,表明高用量生物炭对土壤肥力的提高作用明显。  相似文献   
906.
以滇西南勐永蔗区185份土壤样本为研究对象,采用主成分分析法、隶属度函数和模糊数学法,对蔗区土壤肥力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1)勐永蔗区土壤p H值和有机质、全钾、速效钾、有效磷含量适宜,全氮含量偏高,全磷、碱解氮含量偏低;(2)p H和有机质、全氮、全磷、全钾、碱解氮、速效钾含量的空间变异较小,有效磷含量的空间变异较大;(3)勐永蔗区土壤肥力平均综合指标值0.53,中等水平及以上的占92.3%,说明该蔗区土壤肥力状况总体良好。  相似文献   
907.
二月兰不同翻压量对土壤肥力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通过室内土壤培养试验,研究了绿肥二月兰(Orychophragmus violaceus)不同翻压量对土壤肥力的影响。结果表明,翻压二月兰可有效降低石灰性土壤pH值,45 000 kg·hm-2(处理Ⅰ)和90 000 kg·hm-2(处理Ⅱ)翻压量的土壤pH值在培养结束时(120 d)分别比对照降低了0.24和0.41个单位;翻压二月兰可显著提高土壤全氮、速效磷和速效钾含量,培养结束时处理Ⅰ、Ⅱ的土壤全氮、速效磷和速效钾含量分别比对照增加了0.06 g·kg-1、2.00 mg·kg-1、26.28 mg·kg-1和0.09 g·kg-1、3.32 mg·kg-1、63.00 mg·kg-1;土壤有效氮含量在翻压15天时达到峰值,此时处理Ⅰ、Ⅱ的有效氮含量分别比对照增加了12.95 mg·kg-1和21.70 mg·kg-1,但培养60天后各处理有效氮含量相近;翻压二月兰可在培养前期(22 d)较大幅度提高土壤有机碳含量,但22天后处理间差异缩小,培养结束时处理Ⅰ、Ⅱ的有机碳含量分别比对照增加了-0.06 g·kg-1和0.33 g·kg-1;翻压二月兰可降低土壤碳氮比,培养结束时处理Ⅰ、Ⅱ的碳氮比分别比对照下降了2.02和1.51个单位,降幅分别达到20.82%和15.58%。  相似文献   
908.
粗糙集理论在土壤肥力评价指标权重确定中的应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土壤肥力是土壤诸多基本特性的综合反映,科学、合理、实用地评价土地肥力将为指导农业生产、土地利用规划和管理提供理论依据。其评价过程是一个无决策属性的多属性决策过程,而解决多属性决策问题的重要前提是各属性权重分配问题。【方法】确定指标权重的方法主要有主观赋权法和客观赋权法,然而,主观赋权法往往需要大量的先验知识,评价结果有一定的主观随意性,而且较少考虑评价指标之间的依赖关系;客观赋权法没有充分考虑到各参评因素对评价的重要度不同,统计数据有相关性也并不意味着两个事件具有因果联系。综合考虑主、客观赋权法各自的优缺点,利用粗糙集理论中知识约简和相对正域理论在消除冗余信息和处理不确定性信息等方面的优势,探究土壤肥力评价过程中一种主观和客观相结合的权重确定方法,并利用作物产量对评价结果进行验证。【结果】粗糙集理论在土壤肥力评价中的具体赋权思路包括:数据的离散化、土壤肥力综合等级的初步确定、属性值约简、等价类划分、属性重要度的计算和指标权重计算等步骤。以北京大兴区农田土壤样点的肥力评价对上述赋权思路进行实例分析,对比传统特尔斐法和粗糙集理论赋权结果发现,特尔斐法确定的土壤有机质、全氮、有效磷和速效钾等指标的权重分别为0.300、0.250、0.250和0.200,利用其评价得到的土壤综合肥力指数(IFI)与产量显著线性相关,R2为0.77,均方根误差(RMSE)为1.25;而粗糙集理论确定的土壤有机质、全氮、有效磷和速效钾等指标的权重依次为0.455、0.111、0.111和0.333,利用其评价得到的IFI与产量也显著线性相关,R2达0.83,RMSE为1.09,精度均较特尔斐法有了提高,其中RMSE相对精度提高值达12.80%。【结论】粗糙集理论在土壤肥力评价中的具体赋权思路基本是可行的,且相对于特尔斐法其确定出各指标权重更为合理、准确,可为土壤肥力评价及相关领域的评价提供一个有益的思路。  相似文献   
909.
道路运行会对路域土壤和植被产生间接的破坏,采用样方法对国道213合作市郊段路域小型取土区进行调查研究。结果表明:人为干扰对路域生态环境造成了明显的破坏,路域人为取土区植被和土壤在自然状态下的整体修复情况一般。受地表径流影响,取土区中央土壤肥力自然修复较好,坡面土壤肥力自然修复较差。由于取土区中央特殊的生长环境,植被自然修复状况一般,植物种类与对照区明显不同;在土壤肥力和修复时间的双重作用下,坡面植被自然修复结果较差。因此,建议加强环保宣传,制定路域生态环境保护制度,及时对干扰区进行人工修复。  相似文献   
910.
铁观音施肥效应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3,他引:1  
张文锦  梁月荣 《茶叶》2004,30(1):30-39
铁观音为茶中佳品,研究并提出其优化施肥配方,提供生产应用,提高生产效益,意义重大。本研究采用4因素3水平正交设计方法,探讨不同有机肥与无机肥配施组合对铁观音的影响效应,结果表明:有机无机肥合理配施,不仅能促进铁观音茶树的速生快长,提高茶叶产量,而且能改善成茶品质,提高茶园土壤肥力;不施肥效果最差;产量与品质兼优的施肥组合为N3P1K3RC2或N2P1K2RC3。不同茶龄阶段,N、P、K、RC对茶树生长及茶叶产量品质形成所起的作用不同。幼龄茶树K是茎粗增长的肥料主效因子;成龄茶树,肥料对产量的效应以N为大,其次为K;K是成茶品质的肥料主效因子,其次为RC。不同施肥处理对成茶主要生化成分含量和比例影响不同,从而引起品质上的差异。水浸出物、咖啡碱、茶多酚、还原糖、醚浸出物、儿茶素与品质的关联度依次为0.7799、0.7268、0.6651、0.6589、0.6151和0.5783。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