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117篇
  免费   218篇
  国内免费   529篇
林业   336篇
农学   276篇
基础科学   626篇
  1668篇
综合类   1921篇
农作物   143篇
畜牧兽医   217篇
园艺   184篇
植物保护   493篇
  2024年   49篇
  2023年   126篇
  2022年   150篇
  2021年   174篇
  2020年   142篇
  2019年   175篇
  2018年   116篇
  2017年   208篇
  2016年   247篇
  2015年   228篇
  2014年   268篇
  2013年   299篇
  2012年   343篇
  2011年   330篇
  2010年   313篇
  2009年   346篇
  2008年   282篇
  2007年   304篇
  2006年   247篇
  2005年   212篇
  2004年   167篇
  2003年   131篇
  2002年   111篇
  2001年   103篇
  2000年   92篇
  1999年   88篇
  1998年   82篇
  1997年   78篇
  1996年   106篇
  1995年   61篇
  1994年   49篇
  1993年   26篇
  1992年   37篇
  1991年   29篇
  1990年   67篇
  1989年   11篇
  1988年   6篇
  1987年   5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4篇
  1984年   3篇
  1982年   4篇
  1981年   2篇
  1965年   3篇
  1958年   2篇
  1957年   19篇
  1953年   10篇
  1952年   2篇
  1951年   1篇
  194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86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921.
为给旱地夏闲期管理提供参考依据,采用大田试验,研究了夏闲期施肥与覆盖处理对旱地冬小麦土壤储水量、产量及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夏闲期施肥可明显提高播前0~100、100~200 cm土层储水量,增加了冬小麦穗数、籽粒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不论施肥与否,地膜覆盖与纸覆盖均可提高播前底墒,增加小麦穗数和穗粒数,显著提高籽粒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且地膜覆盖处理效果优于纸覆盖;施肥可增进覆盖的保水、增产及高效用水的作用。因此,旱地夏闲期可通过施肥与覆盖技术改善土壤水分状况,为旱地秋播作物高产创造条件。  相似文献   
922.
为了探讨草坪在地下滴灌条件下的土壤水分运移规律,通过在单滴头和网格滴头2种供水条件下,对田间草坪进行了地下滴灌的入渗试验研究。结果表明:在以单滴头供水条件下,灌水时间持续1 h,土壤水分在离滴头水平距离0~15 cm内运移较快,土壤含水率变化迅速,45 min能到达15 cm的距离,60 min能到达20 cm的距离,90 min后才能到达30 cm的距离。但在20~30 cm范围内土壤含水率变化较平缓;在以网格滴头供水条件下,滴头间存在水分叠加效应。在以30 cm边长的网格滴头对草坪土壤供水条件下,灌水时间持续1 h,在相邻两滴头间45°角的剖面上,0~15 cm距离范围,90 min后会产生土壤水分的叠加效应,土壤含水率骤然上升,能有效减少出现灌水不均匀与灌水盲区的概率。垂直于毛管向外的切面上土壤水分的叠加效应不明显。灌水结束后,土壤水分还会向含水率较低的区域运移,发生再分布,但变化非常平缓,且在灌水结束后24 h达到区域稳定。  相似文献   
923.
植物营养诊断专家系统知识库及症状标准集建立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研究在分析了植物营养元素知识及典型症状内在规律的基础上,以文献知识为主要获取方法。在研究过程中,收集了覆盖常见作物的元素丰缺条件下的典型与非典型症状描述,直接进入数据库的有286条。以此为基础,提出了作物营养元素症状描述的客观标准集:(1)按元素分类建立了12种元素的客观标准集;(2)在对客观标准集分析归纳的基础上,建立了植株的表观症状描述、部位的表观症状描述、叶片的表观症状描述和诊断检索表;(3)分析了以SQL server2000为数据库平台的技术优势。本知识库的建立为诊断系统成功开发奠定了知识基础。  相似文献   
924.
为了解不同植被类型土壤水资源的变化规律,选择浠水县荒坡地、农耕地、马尾松林地和农林复合地(桃树+黄花菜)4种典型植被类型为研究对象,通过样地调查与试验测定其土壤水分物理特征变化规律,结果表明:各植被类型土壤容重表现为荒坡地(1.57)〉桃树+黄花菜(1.51)〉农耕地(1.49)〉马尾松(1.45);土壤总孔隙度表现为马尾松(44.97%)〉农耕地(43.70%)〉桃树+黄花菜(42.82%)〉荒坡地(40.52%);0~40cm层土壤饱和蓄水量表现为马尾松(179.89mm)〉农耕地(174.80mm)〉桃树+黄花菜(171.03mm)〉荒坡地(162.07mm)。不同植被类型的0~40cm层土壤饱和蓄水量季节变化规律均表现为9月〉6月〉3月〉12月。  相似文献   
925.
粤西桉树人工林土壤水分空间异质性分析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依据2 hm~2样方的调查数据,结合经典统计学与地统计学方法对广东省肇庆市三叉顶自然保护区桉树人工林土壤水分的空间异质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随着林龄的增长,土壤水分含量有增加的趋势;不同林龄桉树林不同土层水分含量差异明显(P<0.05).1年生桉树林0~25,25~50 cm层土壤水分变异函数的最佳拟合模型均为指数模型,3年生桉树林各层土壤水分变异函数的最佳拟合模型均为球状模型.空间自相关分析表明,同林龄桉树林各层土壤水分均具有强烈的空间自相关性.且自相关部分的空间变异性在总的空间变异性中占主要部分.同林龄桉树林在不同土层土壤水分具有相似的空间自相关变化趋势,不同林龄桉树林相同土层土壤水分的空间自相关变化趋势差异明显.Kriging插值分析显示.1年生桉树林各层土壤水分空间变异性小,空间依赖性小,破碎化程度相对较高.3年生桉树林各层土壤水分空间变异性大,空间依赖性相对较高,破碎化程度较低.  相似文献   
926.
不同生育期水稻气孔阻力日变化规律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胡继超  孟芳  贾红 《安徽农业科学》2009,37(30):14632-14634
[目的]为掌握水稻叶片气孔阻力的变化规律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在晴天时,根据不同生育期内籼稻(宁粳一号)和粳稻(两优培九)叶片气孔阻力的日变化试验数据,分析了水稻冠层气孔阻力在不同生育期的日变化规律,探讨了品种间气孔阻力的差异和土壤水分胁迫对冠层气孔阻力的影响。[结果]在同一生育期内,籼稻(宁粳一号)和粳稻(两优培九)气孔阻力的日变化规律基本相似,在9:00~15:00变化平衡,15:00以后急剧增大;拔节期以前,9:00~15:00较小,生育期后期9:00~15:00明显增大。通过比较不同品种水稻气孔阻力可知,粳稻(宁粳一号)的气孔阻力明显高于籼稻(两优培九),在生育后期差异明显。土壤水分对气孔阻力有较大影响,土壤水分含量的增加可以有效提高气孔开度,降低气孔叶片阻力;水稻植株叶片气孔阻力从上层到下层全天呈增大趋势。[结论]水稻叶片气孔阻力的大小与多种因素有关,包括不同生育期、品种、土壤水分、叶片冠层。  相似文献   
927.
MATLAB和SPSS在对坡耕地土壤水分空间变异性研究中的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利用强大的数据计算分析软件MATLAB和统计学软件SPSS相结合的方法对土壤水分的空间变异性进行分析,通过对样地数据插值和趋势面分析可知二次趋势面方程拟合较好,表明样地的土壤水分空间分布变异十分显著,土壤水分顺着坡度方向呈逐渐增加趋势,反映了坡地土壤水分的一般规律。计算结果对水土保持和农田灌溉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928.
宁夏干旱风沙区降雨量、土壤含水量对苗木成活率的影响研究表明,降雨量对土壤含水量的贡献可用对数曲线模拟,小于5.1mm的降雨量属无效降雨,不会增加土壤含水量,土壤含水量低于1.7%时所有造林树种均无法成活,土壤含水量大于12.0%时才能保证所有树种成活率都达到85%以上。在此基础上分析了降雨量与植苗造林成活率的相关性,在多年春季平均土壤含水量6.0%的基础上,降雨量高于30.4mm才能保证主要树种的造林成活率都达到85%以上。  相似文献   
929.
大棚蔬菜水分管理的难度较大,管理中要重点协调好浇水与提高地温、降低棚内湿度的关系,既要保证蔬菜对土壤水分的正常需求和保持适宜的土壤温度,又要尽量降低棚内的空气湿度。只有搞好肥水管理,才能保证大棚蔬菜的丰收。  相似文献   
930.
土壤通常是导电的,其电阻率随其含水量的大小而变化,电阻式土壤水分动态测定仪就是基于这种原理进行测量的。通过土壤电阻率的突变可以判断土壤水分湿润锋到达的时间,不同深度的探头组合就可以分析得出土壤水分入渗速率,可以定量研究土壤水分的入渗过程。田间试验结果表明:喷灌土壤水分入渗时间和入渗深度之间的关系可以表示为对数形式。电阻法测定土壤水分入渗还需要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