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96852篇 |
免费 | 3617篇 |
国内免费 | 5197篇 |
专业分类
林业 | 5372篇 |
农学 | 4654篇 |
基础科学 | 3656篇 |
20276篇 | |
综合类 | 45868篇 |
农作物 | 3104篇 |
水产渔业 | 1538篇 |
畜牧兽医 | 12375篇 |
园艺 | 5756篇 |
植物保护 | 3067篇 |
出版年
2024年 | 1142篇 |
2023年 | 3232篇 |
2022年 | 3876篇 |
2021年 | 4138篇 |
2020年 | 3226篇 |
2019年 | 3697篇 |
2018年 | 2039篇 |
2017年 | 2945篇 |
2016年 | 3478篇 |
2015年 | 3466篇 |
2014年 | 5186篇 |
2013年 | 5085篇 |
2012年 | 6438篇 |
2011年 | 6442篇 |
2010年 | 5681篇 |
2009年 | 5583篇 |
2008年 | 5610篇 |
2007年 | 4602篇 |
2006年 | 4425篇 |
2005年 | 4003篇 |
2004年 | 2782篇 |
2003年 | 2432篇 |
2002年 | 1907篇 |
2001年 | 1797篇 |
2000年 | 1542篇 |
1999年 | 1324篇 |
1998年 | 1072篇 |
1997年 | 975篇 |
1996年 | 922篇 |
1995年 | 937篇 |
1994年 | 912篇 |
1993年 | 881篇 |
1992年 | 848篇 |
1991年 | 950篇 |
1990年 | 754篇 |
1989年 | 716篇 |
1988年 | 94篇 |
1987年 | 95篇 |
1986年 | 53篇 |
1985年 | 22篇 |
1983年 | 14篇 |
1982年 | 21篇 |
1965年 | 18篇 |
1958年 | 16篇 |
1957年 | 108篇 |
1956年 | 13篇 |
1955年 | 22篇 |
1954年 | 12篇 |
1953年 | 66篇 |
1952年 | 13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1.
92.
93.
94.
以热带稻田土壤为研究对象,利用室内短期恒温(25°C)培养探讨好氧和淹水条件下椰壳炭不同施用量(0%、2%和5%(w/w))对土壤性质和微生物群落的影响。结果表明:①培养35 d后,好氧和淹水条件下增施2% 和5% 椰壳炭均提升土壤pH,增幅分别为20%、39%和31%、32%。好氧下土壤脲酶活性增加121% 和75%,酸性磷酸酶活性降低10% 和49%,碱性磷酸酶活性提高39% 和39%;淹水下脲酶活性减少12% 和45%,酸性磷酸酶活性降低3% 和14%,碱性磷酸酶活性增加133% 和105%。②增施2% 和5% 椰壳炭时,好氧下土壤细菌和真菌香农指数均降低,但淹水时增加。好氧下变形杆菌门(Proteobacteria)、芽单胞菌门(Gemmatimonadetes)和浮霉菌门(Planctomycetes)丰度提高,增幅分别为2%、54%,51%、47% 和94%、82%;淹水下酸杆菌门(Acidobacteria)、厚壁菌门(Firmicutes)和拟杆菌门(Bacteroidetes)丰度增加,增幅分别为3%、20%,14%、18% 和38%、37%;同时好氧和淹水下土壤担子菌门(Basidiomycota)丰度均下降,降幅分别为68%、70% 和68%、76%,并且淹水下壶菌门(Chytridiomycota)和罗兹菌门(Rozellomycota)丰度增加。该研究结果可为椰壳炭对稻田土壤改良及其推广应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5.
西北太平洋以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和复杂的海洋环境,孕育了极为丰富的渔业资源,成为全球海洋生物多样性保护和渔业资源管理的热点区域。为了更有效地进行鱼类种类识别和多样性的调查,本研究建立了西北太平洋常见鱼类DNA条形码本地数据库。基于线粒体COI基因,对2023年6-8月在西北太平洋海域所采集的307份样品进行扩增和测序,共获得7目13科20属25种鱼类的COI基因序列。77.96%的COI序列在公共数据库中都能比对到高相似度序列。种间平均遗传距离为0.233,种内平均遗传距离为0.003,种间遗传距离是种内遗传距离的77.67倍,且能够形成明显的条形码间隙,不存在物种区分困难的现象。基于COI基因序列构建的系统发育树显示,同一属的鱼类首先聚为一支,随后与同一科的鱼类聚为一支,最后,同目不同科的鱼类聚为一支。综上所述,COI基因具有物种特异性,能够有效的区分西北太平洋常见鱼类物种,本数据库的初步建立,有利于后期利用环境DNA技术进行西北太平洋鱼类多样性的监测和调查,为西北太平洋海域生物多样性保护、资源管理和种群动态监测提供了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96.
粪肥施用为土壤输入大量有机质与养分,能影响土壤团聚体的形成和稳定性,大部分研究主要认为粪肥施用促进土壤大粒径团聚体的形成(marcoaggregate,≥0.25 mm),但进一步细分是对大团聚体(large marcoaggregate,>2 mm)还是小团聚体(small marcoaggregate,2 ~ 0.25 mm)的影响更大,研究存在较大差异。本文使用Meta分析收集了36篇相关文献,共267个团聚体数据,发现施用粪肥能显著增加土壤大团聚体和小团聚体含量,分别增加了95% 和17%,同时减少了土壤微团聚体(microaggregates,0.25 ~ 0.053 mm)和土壤粉黏颗粒(silt-plus and clay-size particles,<0.053 mm)含量,分别减少了14% 和20%。本文还从土壤因素、粪肥因素、气候因素3个角度的解释变量来分析粪肥施用对土壤团聚体影响不同的原因,结果发现土壤类型、土壤pH、粪肥种类和年均气温、年均降水量是造成不同研究结果差异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97.
病原微生物与免疫学课程涵盖了复杂多样的微生物学和免疫学知识,以及疾病诊断、预防等方面的相关知识,是生物学和临床医学专业课程中一门重要的基础课程,对相关领域的人才培养至关重要。对课程教学内容及方法方面的改革探索一直是高校专业教学从业者关注的话题,尤其是在今年新冠肺炎疫情的影响下,病原微生物与免疫学领域的专业人才愈发稀缺和重要。在这种新形势下,文章对该课程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及教学成果评价三个方面的改革探索进行分析改良,以促进教学效率,培养出适合职业岗位需求的人才。 相似文献
98.
99.
为测定不同氮肥施用量对黑土团聚体组成及稳定性、有机碳含量及团聚体有机碳分布的影响,阐明黑土有机碳稳定性对不同施氮水平的响应机制,本研究在吉林省梨树县不同施氮水平长期定位试验田进行取样,以施氮水平不同设置5个处理,分别为T1(0)、T2(160 kg·hm-2)、T3(240 kg·hm-2)、T4(280 kg·hm-2)、T5(320 kg·hm-2),分析长期不同施氮量下水稳性团聚体组成、团聚体结构特征、土壤总有机碳含量及团聚体有机碳分布的变化,探究酸化黑土有机碳含量影响特征。结果表明:随氮肥施用水平的升高,土壤碱解氮(AN)和全氮(TN)含量先增后减,T3处理含量最高,AN和TN分别比T1处理高24.90%、10.28%;土壤速效磷(AP)的含量呈下降趋势。随氮肥用量的提高,土壤团聚体呈现大粒径团聚体向小粒径团聚体转变的趋势,>2 mm粒径团聚体下降14.55%。土壤有机碳总量随施氮水平的提高呈先增后减的趋势,施氮量为280 kg·hm-2有机碳含量最高;>2... 相似文献
100.
本研究旨在探究产胞外多糖芽孢杆菌对蔬菜镉(Cd)积累及土壤结构的影响。采用以空心菜和茼蒿为供试材料的盆栽试验,研究了功能菌株Priestia megaterium YG35和Bacillus halodurans G20降低蔬菜吸收Cd的效果和可能作用机制。结果表明,与CK相比,菌株YG35、菌株G20及其胞外多糖处理显著增加空心菜和茼蒿可食用组织干质量(37.8%~115.1%),显著降低可食用组织Cd含量(21.9%~44.2%),并使茼蒿Cd含量(0.057~0.061 mg·kg-1)达到安全可食用标准,显著降低根际土壤有效态Cd含量(3.7%~11.7%),显著(P<0.05)增加根际土壤多糖含量(35.9%~49.5%)和蔗糖酶活性(15.3%~28.4%),促进根际土壤团聚体向大粒径转化。研究表明,YG35和G20及其胞外多糖能降低蔬菜对Cd的吸收,促进蔬菜生长,改善土壤结构,具有在Cd污染土壤上实现蔬菜安全生产的应用潜力。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