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30篇
  免费   77篇
  国内免费   53篇
林业   74篇
农学   11篇
基础科学   18篇
  27篇
综合类   203篇
农作物   3篇
水产渔业   573篇
畜牧兽医   29篇
园艺   17篇
植物保护   5篇
  2024年   5篇
  2023年   16篇
  2022年   28篇
  2021年   29篇
  2020年   20篇
  2019年   22篇
  2018年   24篇
  2017年   31篇
  2016年   32篇
  2015年   36篇
  2014年   58篇
  2013年   66篇
  2012年   51篇
  2011年   41篇
  2010年   58篇
  2009年   37篇
  2008年   37篇
  2007年   35篇
  2006年   37篇
  2005年   35篇
  2004年   36篇
  2003年   24篇
  2002年   18篇
  2001年   15篇
  2000年   13篇
  1999年   11篇
  1998年   15篇
  1997年   21篇
  1996年   21篇
  1995年   8篇
  1994年   10篇
  1993年   5篇
  1992年   4篇
  1991年   7篇
  1990年   8篇
  1989年   3篇
  1988年   8篇
  1987年   3篇
  1986年   7篇
  1985年   6篇
  1984年   3篇
  1983年   3篇
  1982年   2篇
  1981年   2篇
  1978年   1篇
  1977年   1篇
  1976年   3篇
  1975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96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51.
为探究鲢(Hypophthalmichthys molitrix)、鳙(Hypophthalmichthys nobilis)的生态增殖对食物网结构的影响, 运用稳定同位素技术分析了梅梁湾生态增殖网围区内及自然湖区(网围外)食物网结构的差异。结果显示, 网围内外部分底层鱼类及底栖动物的 δ13C 值差异显著(P<0.05), 且均表现为网围内高于网围外; 营养级分析结果显示网围内食物链长度(4.45)和平均营养级(3.59)均高于自然湖区(4.10 和 3.38), 网围内几种肉食性鱼类[黏皮鲻虾虎鱼(Mugilogobius myxodermus)、红鳍原鲌(Cultrichthys erythropterus)、大银鱼(Protosalanx hyalocranius)和刀鲚(Coilia nasus)]的营养级明显高于网围外; 网围内各类营养生态位指标均低于网围外; 环形统计方法的矢量图结果显示, 网围内食物网的 δ13C 值整体较网围外更低。结果表明, 从群落食物来源角度来看, 群落整体的 δ13C 值偏低可能意味着对 δ13C 值偏低的浮游生物食物源的利用增加。根据稳定同位素结果推测网围区的沉积物组成发生了明显变化, 这种变化会随食物网传递到群落其他组分。生态增殖网围内的平均营养级、食物链长度和营养冗余程度均高于网围外开阔水域, 说明网围内群落可能较网围外有更高的稳定性。  相似文献   
952.
根据 2016 年春、秋季在厦门湾海域进行的渔业资源底拖网调查, 使用种类组成更替率、相对重要性指数、 相对资源量指数、物种多样性指数和多元统计分析等指标及方法对该海域鱼类种类组成、群落结构和多样性进行研究。结果表明, 厦门湾海域春、秋季共捕获鱼类 100 种, 隶属于 2 纲 13 目 46 科 74 属; 湾内鱼类春、秋季种类组成更替率为 59.60%, 优势种组成的变化主要由鱼类洄游导致, 短吻鲾(Leiognathus brevirostris)、皮氏叫姑鱼 (Johnius belengerii)和孔虾虎鱼(Trypauchen vagina)为春、秋季共有优势种; 春季平均网获质量和平均网获数量分别为 1744.24 g/h 和 160.51 ind/h, 秋季分别为 3086.18 g/h 和 153.30 ind/h, 鱼类相对资源量存在明显的季节变化; Margalef 种类丰富度指数(D)变化范围为 0.46~4.07, Shannon-Wiener 多样性指数(H′)变化范围为 0.61~2.73, Pielou 均匀度指数(J′)变化范围为 0.44~0.89; Pielou 均匀度指数(J′)春季高于秋季, Margalef 种类丰富度指数(D)和 ShannonWiener 多样性指数(H′)秋季高于春季; 等级聚类(CLUSTER)和非度量多维尺度分析(NMDS)表明, 春、秋季厦门湾鱼类群落均可大致划分为东北部和南部两个站位组群。厦门湾春、秋季鱼类群落空间结构具有明显季节差异。  相似文献   
953.
王曦 《安徽农业科学》2023,(6):49-52+57
以四十里湾的水质为例,对该海域的海水碳循环体系进行初步研究,发现该海域海水当前处于弱源状态,综合2015—2021年海水营养盐监测结果,给出如下建议:将海水中无机碳各指数列为常态化监测;扩充海洋综合人才队伍建设;进一步加强海洋环境的综合治理状况。  相似文献   
954.
为阐明湛江市养殖墨西哥湾扇贝中14种微量元素的含量及分布特征,并进行膳食暴露风险评估,采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法(inductively coupled plasma mass spectrometry, ICP-MS)测定了6个养殖区域扇贝全部软体部分、性腺、外套膜、消化腺、闭壳肌、鳃和海水中14种微量元素的含量,通过目标危害系数(target hazard quotient,THQ)评估有害微量元素潜在的膳食暴露风险。结果表明,全部样品中14种微量元素均有检出,含量由高到低依次为Mn>Fe>Zn>Sr>As>Cd>V>Cu>Co>Ba>Pb>Cr>Ni>Ga,并且表现出区域差异性。微量元素主要分布在扇贝的性腺、消化腺和鳃中,养殖区域海水中与扇贝中Cd的含量变化趋势相同,扇贝体内的微量元素含量存在季节性差异。扇贝中As与Cd含量间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可能对人体有害微量元素的复合目标危害系数(total target hazard quotient, TTHQ)值为0.208(<1)。...  相似文献   
955.
于2020年5—11月,对莱州湾和四十里湾贝类养殖海域营养盐含量以及相关环境因子进行调查,采用营养指数法、有机污染指数法、单因子评价指数法以及内梅罗环境质量综合评价指数法,对2处水质状况进行分析与评价。结果表明,莱州湾和四十里湾贝类养殖海域中ρ(无机氮)分别为0.056~0.277 mg/L、0.047~0.143 mg/L,ρ(活性磷)分别为0.007~0.012 mg/L、0.002~0.019 mg/L,ρ(总磷)分别为0.010~0.057 mg/L、0.008~0.032 mg/L,个别点位的无机氮和总磷超标,其余点位均符合《海水水质标准》(GB 3097—1997)二类水质标准;温度分别为13.4~28.3℃、13.6~24.8℃,盐度分别为2.72%~3.14%、2.92%~3.22%,p H值分别为8.0~8.4、7.9~8.3,ρ(溶解氧)分别为5.51~9.34 mg/L、5.65~8.78 mg/L,ρ(化学需氧量)分别为0.44~1.92 mg/L、0.32~2.04 mg/L,均符合《海水水质标准》(GB 3097—1997)二类水质标准;2处海域以贫营养水平...  相似文献   
956.
为了解北方典型养殖海湾——桑沟湾水域浮游植物群落结构的时空变化特征及其影响因素,于2017年4月(春季)、7月(夏季)、11月(秋季)和2018年1月(冬季)对桑沟湾水域21个站点进行4个航次的大面调查.结果显示,调查期间,该湾共采集到浮游植物31属51种,其中,硅藻(Diatom)24属43种,甲藻(Dinoflag...  相似文献   
957.
对福建省东山湾一处海带养殖区海水中浮游细菌群落进行考察,以了解在海带生长不同阶段海洋浮游细菌的群落结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在未挂养海带前,海水中的优势浮游细菌为亚硫酸杆菌属细菌,在海带生长的凹凸期、薄嫩期、厚成期、成熟期,海水中优势浮游细菌分别为假单胞菌属、普里斯特氏菌属、假交替单胞菌属、假交替单胞菌属细菌。该研究深化了对海洋细菌与海带相互作用的认识,为海带生长过程中的科学管理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958.
为研究福建旧镇湾潮间带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结构特征,分别于春季(5月)和秋季(9月)对旧镇湾西岸3个站位的表层沉积物环境理化指标测定和大型底栖动物开展调查。旧镇湾潮间带春、秋季共鉴定底栖动物86种,分属6门。春、秋两季大型底栖动物平均丰度分别为938.13、798.93 ind·m-2;平均生物量分别为288.87、291.03 g·m-2。秋季的物种多样性Shannon-Weaver指数(H′)、Pielou均匀度指数(J′)以及Margalef物种丰富度指数(D)值都呈现较春季更高的现象。春季和秋季的大型底栖动物污染指数(MPI)分别为0.35和-0.36,表明潮间带底栖生态环境受到轻度污染。研究结果为后续旧镇湾潮间带大型底栖动物生态学研究、评价人为因素对海洋生态系统的影响提供科学资料。  相似文献   
959.
2018年4月至2020年5月,对乐清湾诸海岛及周边大陆开展了鸟类多样性调查,选取其中有代表性的海岛和大陆调查样地各10个,分析二者之间鸟类多样性及其影响因子。结果表明,乐清湾的鸟类多样性岛屿比周边大陆低,其中夏季的多样性指数达到显著性差异(P<0.05),故生境类型差异和隔离程度是主要影响因子;鸟类均匀度指数岛屿高于周边大陆,其中春季的均匀度指数达到显著性差异(P<0.05),则人为干扰是主要的间接影响因子。从β多样性指数看,岛屿与周围大陆之间,种的水平和夏季各自表现出最低的相似性;从生态类群上看,夏季的生态类群物种数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所以温度是主要影响因子。从个体数看,春季和夏季各有48.39%和61.54%的鸟类存在显著或极显著差异,仅有6种鸟岛屿占优,可能的原因是乐清湾各岛屿仅在多岩石区域和灌丛植被面积占有较大的比率,故各生境面积占比差异是主要影响因子。导致上述差异的主要影响因子包括生境差异(包括生境类型差异和各生境面积占比差异)、人为干扰和温度等,因此乐清湾岛屿比周边大陆具有更大的脆弱性。  相似文献   
960.
人工鱼礁建设是改善底栖生境、提高底栖动物多样性和资源丰度的重要措施之一,其建设效果与投放时间长短密切相关。为了探究投礁时长对大型底栖动物营养关系的影响,实验应用稳定同位素技术对比分析了莱州湾芙蓉岛海域不同礁龄人工鱼礁区和对照区大型底栖动物及其食源的碳、氮稳定同位素组成,计算了不同区域大型底栖动物的食物基础以及消费者的营养级。结果显示:①长礁龄区、短礁龄区和对照区的大型底栖动物δ13C值分别为−25.08‰~−13.34‰、−25.86‰~−17.80‰和−25.39‰~−11.06‰;δ15N值分别为10.73‰~15.78‰、10.02‰~14.89‰和10.17‰~15.80‰。②相较于短礁龄区和对照区,长礁龄区底栖动物群落营养多样性更高,食物来源多样性水平更高,群落内营养生态位更加多样化,群落结构稳定性较好。③以食性为依据,将大型底栖动物分为浮游生物食者 (Pl)、肉食者 (C)、碎屑食者 (D)和杂食者 (O)等4类摄食功能群,在4类潜在食源 [浮游植物、浮游动物、水体悬浮颗粒有机物 (POM)和沉积物有机物 (SOM)]中,浮游植物碳源对除肉食者外的3类消费者的平均贡献率最高 (31.40%)。④长礁龄区、短礁龄区和对照区的消费者营养级分别为2.00~3.83、2.00~3.49和2.00~3.87;此外在长礁龄区出现了相对多的高营养级捕食者,从而证实长礁龄区的底栖动物群落具有更复杂的营养结构。同时发现,人工鱼礁建设能使大型底栖动物更充分地利用浮游植物碳源,并且能够增加底栖动物群落的营养多样性和丰富度,促进群落中较高营养级动物的增加。本研究结果有助于了解人工鱼礁建设的环境生态效应,为进一步研究底栖生境食物网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提供了基础资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