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55篇
  免费   15篇
  国内免费   22篇
林业   36篇
农学   136篇
基础科学   5篇
  14篇
综合类   502篇
农作物   45篇
畜牧兽医   21篇
园艺   86篇
植物保护   247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17篇
  2022年   18篇
  2021年   33篇
  2020年   24篇
  2019年   32篇
  2018年   15篇
  2017年   23篇
  2016年   25篇
  2015年   25篇
  2014年   78篇
  2013年   70篇
  2012年   92篇
  2011年   84篇
  2010年   78篇
  2009年   88篇
  2008年   71篇
  2007年   54篇
  2006年   54篇
  2005年   38篇
  2004年   24篇
  2003年   25篇
  2002年   19篇
  2001年   15篇
  2000年   19篇
  1999年   17篇
  1998年   18篇
  1997年   14篇
  1996年   13篇
  1995年   5篇
  199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9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建立了分析菜薹、芥蓝和青花菜中吡虫啉残留量的方法。样品经乙腈震荡提取,盐析后取乙腈相浓缩,PSA和GCB分散固相萃取净化后,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检测。吡虫啉在3种蔬菜中的平均回收率分别为82. 2%~99. 7%、92. 9%~108. 3%和80. 3%~100. 5%,相对标准偏差分别为2. 5%~6. 0%、0. 6%~3. 1%和1. 9%~2. 8%,定量限均为0. 02mg/kg。在黑龙江省、江苏省和湖南省进行田间试验,按照20%吡虫啉可溶液剂的推荐施药方法施药,末次施药5、7、10d后,菜薹中吡虫啉的残留量为0. 02~0. 080mg/kg,芥蓝中吡虫啉的残留量为0. 02~0. 11mg/kg,青花菜中吡虫啉的残留量为0. 02~0. 33mg/kg。经长期膳食摄入风险评估,我国普通人群吡虫啉的日摄入风险概率最大为11. 7%,建议制定吡虫啉在菜薹、芥蓝和青花菜中的最大残留限量分别为0. 5mg/kg、1. 0mg/kg和1. 0mg/kg。  相似文献   
22.
【目的】探讨棉花花生间作田中棉蚜(Aphis gossypii Glover)和花生蚜(Aphis craccivora Koch.)对吡虫啉抗性的差异以及花生蚜对吡虫啉代谢抗性的机制,以科学有效防治这一类害虫,避免其对吡虫啉的抗性快速发展。【方法】采集山东巨野和临清2个地区的棉花花生间作农田中的棉蚜和花生蚜,对这两个地区的地理种群和室内敏感品系进行了吡虫啉的室内毒力测定;使用增效剂顺丁烯二酸二乙酯(Diethyl maleate, DEM)、胡椒基丁醚(Piperomyl butoxide, PBO)和磷酸三苯酯(Triphenyl phosphate, TPP)3种增效剂进行了增效剂效果试验;并检测了2个地理种群和室内敏感品系花生蚜细胞色素P450单加氧酶(Cytochrome P450 monooxygenase,P450)、谷胱甘肽S-转移酶(Glutathione S-transferase, GST)和羧酸酯酶(Carboxylesterase, CarE)3种解毒代谢酶的活性。【结果】临清和巨野2个地区的棉蚜对吡虫啉抗性处于中等水平,抗性倍数分别为43.2倍和54.6倍;而花生蚜对吡虫啉则处于敏感或低水平抗性,2个种群抗性倍数分别为3.7倍和8.3倍。防治花生蚜的增效剂试验结果表明,巨野种群中,PBO、DEM对吡虫啉具有显著的增效作用,增效比分别达到3.63、1.95,而TPP不具有增效作用;在临清种群中,PBO对吡虫啉具有显著的增效作用,增效比达到3.05,而DEM和TPP不具有增效作用。对花生蚜的代谢酶活力测定发现,巨野种群与敏感品系相比,CarE活性没有显著差异,而P450和GST活性显著高于敏感品系;临清种群与敏感品系相比,CarE和GST活性无显著性差异,而P450活性显著高于敏感品系。【结论】间作农田中2种蚜虫对吡虫啉的敏感性差异较大,需要合理施药延缓抗药性的增强,同时推断P450和GST在花生蚜对吡虫啉的抗药性中发挥一定的作用。  相似文献   
23.
室内毒力测定结果显示,阿维菌素与吡虫啉等量复配对菜蚜(Lipaphiserysimi(Kaltenbach))的毒力指数分别为阿维菌素的1.6倍和吡虫啉的4.9倍,共毒系数达244.38,具有明显的增效作用。田间小区试验表明,使用1%阿·吡悬浮剂1000、2000、3000倍液防治菜蚜,药后7d的防效分别为98.79%、96.63%、94.31%。  相似文献   
24.
浙江省灰飞虱对吡虫啉、锐劲特和毒死蜱的抗药性监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明确浙江省灰飞虱抗药性的发展趋势,采集了浙江省不同地区的灰飞虱,监测其对吡虫啉、锐劲特和毒死蜱的抗药性水平。结果表明,浙江省内灰飞虱对吡虫啉已经产生一定抗性,余姚地区最高达到6倍;对于锐劲特和毒死蜱抗性水平较低,其中锐劲特的抗性倍数为1.8~2.8,毒死蜱为1.5~2.4。  相似文献   
25.
吡虫啉在番茄和土壤上的残留动态   总被引:9,自引:1,他引:9  
采用Spherisoib 5μ-C18色谱柱建立以乙腈:水为流动相的高效液相色谱条件,测定了吡虫啉在番茄及土壤上的残留动态。结果表明:吡虫啉在番茄及土壤上的添加回收率分别为84%~120%,80%~100%;原始沉积量分别为0.12~0.22mg/kg,0.21~0.62mg/kg;半衰期(t1/2)分别为0.7~6.3d,8.2~25.0d。  相似文献   
26.
几种常用杀虫药剂对烟粉虱种群数量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研究了黄瓜大田内几种常用杀虫剂对烟粉虱种群数量的控制作用,结果表明:阿维菌素、吡虫啉和扑虱灵均是防治烟粉虱较好的杀虫剂,其中以吡虫啉效果最佳,其干扰作用控制指数为0.0472,表明吡虫啉施用区烟粉虱的种群数量只相当于对照区的4.72%,其次为阿维菌素和扑虱灵,其干扰作用控制指数分别为0.1019和0.1551.由于烟粉虱对乐果等有机磷杀虫剂具有较强的抗性以及乐果对天敌的杀伤,乐果施用区内烟粉虱出现大量发生和猖獗危害现象,干扰作用控制指数达到1.0762,即烟粉虱种群数量为对照区的1.0762倍,因此应该停止使用这类杀虫剂来防治烟粉虱.  相似文献   
27.
吡虫啉在水稻及稻田环境中的残留动态研究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了吡虫啉在水稻及稻田环境中的残留动态.结果表明:吡虫啉在土壤、稻秆、糙米、米糠和田水中的添加回收率为71.66%~96.34%.吡虫啉在稻秆、田水和土壤中的半衰期分别为0.8~2.2 d,2.6~2.7 d和12.1~24.1d.糙米中吡虫啉的最终残留量均低于0.025 mg·kg-1.  相似文献   
28.
应用40%氧化乐果乳油、4.5%高效氯氰菊酯乳油、10%吡虫啉可溶性粉剂和24.7%阿立卡微囊悬浮-悬浮剂,在吉林省敦化市对落叶松球蚜开展了防治试验。结果表明,10%吡虫啉可溶性粉剂和24.7%阿立卡微囊悬浮-悬浮剂对落叶松球蚜防治效果在90%以上,且对害虫天敌—异色瓢虫杀伤较小。  相似文献   
29.
以乙腈作为溶剂,对猕猴桃样品进行超声萃取,经弗罗里硅土-活性炭混合柱净化,以石油醚/乙酸乙酯洗脱,HPLC-UV检测,外标法定量,建立了吡虫啉在猕猴桃中的残留分析方法.结果表明:在0.1~ 5.0 mg/kg的添加水平,平均回收率为87.18%~109.3%,相对标准偏差为1.14% ~4.87%,检出限为0.010 mg/kg.该法简便快速,灵敏度高,适用于猕猴桃中吡虫啉残留量的测定.  相似文献   
30.
丁金英 《安徽农业科学》2008,36(3):1109-1110,1218
[目的]研究低剂量的吡虫啉药剂对多异瓢虫捕食力及繁殖的影响,为指导田间合理用药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艾美乐70%水分散粒剂和20%扑虱蚜可湿性粉剂两种吡虫啉药剂,研究了不同低剂量吡虫啉农药的配比对多异瓢虫捕食、捕食功能反应、生殖力的影响。[结果]扑虱蚜浓度配比为1∶2 000,多异瓢虫完全取食率最低,比无农药环境下减少约13%。多异瓢虫的捕食量以施用1∶50 000的艾美乐农药时最大,取食时间仅为不施药状态下的29%。在低剂量农药环境下多异瓢虫的繁殖力有一定的降低。在1∶10 000、1∶20 000的艾美乐溶液和1∶2 000的扑虱蚜药液作用下,产卵量显著低于不施药状态。[结论]吡虫啉为低毒农药,对多异瓢虫有较高的选择性。在大田使用时可考虑适当降低浓度,以提高多异瓢虫的捕食能力,减少农药的污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