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840篇 |
免费 | 11篇 |
国内免费 | 31篇 |
专业分类
林业 | 70篇 |
农学 | 70篇 |
5篇 | |
综合类 | 402篇 |
农作物 | 83篇 |
水产渔业 | 17篇 |
畜牧兽医 | 129篇 |
园艺 | 89篇 |
植物保护 | 17篇 |
出版年
2013年 | 1篇 |
2012年 | 2篇 |
2011年 | 3篇 |
2010年 | 5篇 |
2009年 | 6篇 |
2008年 | 5篇 |
2007年 | 6篇 |
2006年 | 2篇 |
2005年 | 5篇 |
2004年 | 6篇 |
2003年 | 13篇 |
2002年 | 16篇 |
2001年 | 10篇 |
2000年 | 5篇 |
1999年 | 7篇 |
1998年 | 45篇 |
1997年 | 86篇 |
1996年 | 96篇 |
1995年 | 98篇 |
1994年 | 81篇 |
1993年 | 85篇 |
1992年 | 79篇 |
1991年 | 66篇 |
1990年 | 62篇 |
1989年 | 78篇 |
1988年 | 4篇 |
1985年 | 1篇 |
1984年 | 3篇 |
1983年 | 5篇 |
1980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88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12.
为探讨血停搏液不同灌注对心肌保护效应,28只低温体外循环犬,按停搏液灌注方式随机分为四组:A组为冷晶组,B组为冷血组,C组为温血组,D组为冷温血组。 相似文献
13.
近年来,随着血型学和生化遗传学的迅速发展,国内外学者在确定鸡体血液中碱性磷酸酶(PAKP)、淀粉酶(Amy)、酯酶(ES)三种血清酶等位基因系统、位点基因频率在不同鸡种中的差异、基因型与经济性状的关系、以及建立鸡体内血清酶异点同工酶系统等方面的研究趋势看,目前国内外学者正在积累大量新的资料的基础上,着眼于三种血清酶同工酶育种学应用的研究。 相似文献
14.
家蚕血液酯酶同功酶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采用不连续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法.测定了24个家蚕品种及杂交种从三龄到后蛹不同发育时期的血液酯酶同功酶酶谱.结果表明:家蚕血液中存在着丰富的酯酶同功酶酶带类型,整个试验可观察到22条酶带,根据其迁移率及染色特点可分为A、B、C、D、E五大染色区.在不同发育阶段中共有13条酶带经常显现,后蛹期主要同功酶酶带活性降低,但非主带A-1区酶带却清楚地显示出来.在幼虫阶段,酶带的数目及活性防着食下量的增多而增人.并观察到A-2-b带与B-2带的表现最为突出,推测A-2-b带可能是家蚕血液部酶同功酶的基本酶带.进一步分析表明,A-2-b带活性与大多数经济性状间呈高度的正相关性. 相似文献
15.
用聚丙烯酰胺凝胶圆盘电泳分离黑白花奶牛血清AKP同功酶酶谱及鉴定其组织来源。健康牛血清有5条酶带,以其泳动速率分为快(SF)、慢-1、慢-2、慢-3和慢-4(SS-1~4)。所有血清中除有主带SF和SS-1外,尚有1~3条慢带。骨只有一条泳动速率与血清主带SS-1相同的带,被认为是SS-1的来源。肝有2条泳动较快的带(LF-1和LF-2)和一条慢带LS。其中LF-1为窄的黄带,血清无对应带;LF-2与血清主带SF相对应,为SF的来源;LS为一条与SS-1相对应的浅而宽的带,为血液污染所致。小肠有3条窄的快带(IF-1~3)和一条宽的慢带(IS),慢带与比它稍快的骨带有部分重合出现于部分血清中,而3条快带未在血清出现。各种组织的AKP有不同的热稳定性。总之,血清主带SF和SS-1分别来源于肝和骨,SS-2来源于小肠,SS-3和SS-4在所分析的组织中无相应酶带。本研究较详细地描述了一种被改进的电泳方法,使其易于应用。 相似文献
16.
龙陵黄山羊遗传多样性同功酶电泳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常规水平式淀粉胶蛋白电泳技术,对38只龙陵黄山羊个体的39个遗传座位的血液同功酶的多态性进行了研究。结果发现,AKP、CES-I、ESD、GOI、LAP、MDH、ME和NP等8个座位具多态性,多态座位AKPO、CES-II、FSDA、GOIB、LAPA、MDHA、MEA和NPA的基因频率较高;多态座位百分比P=02051,平均杂合度H=00906±00265。结果表明,云南龙陵黄山羊与已检测的其它山羊比较,遗传多样性水平较高 相似文献
17.
通过4份冷蒿材料的农艺性状,化学成分,氨基酸,同功酶各项指标的对比,确定了哲盟,锡盟,巴盟,乌盟产的冷蒿为4个地理生态型,并对其进行了评价。 相似文献
18.
籼粳两亚种在醋酶同工酶上的主要差异在于籼稻有6A而无7A,粳稻则相反。酯酶同工酶分析表明,位于西亚(如伊朗、阿富汗)的典型镰刀谷类型简单,多属于粳稻;而分布于南亚印、巴的非典型镰刀谷类型复杂,有籼亦有粳,还有许多既无6A又无7A的籼粳中间型。在栽培稻(如镰刀形谷)从南亚到西亚的传播途中,可能发生过从籼到粳的演化过程。 相似文献
19.
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