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22467篇 |
免费 | 527篇 |
国内免费 | 777篇 |
专业分类
林业 | 2891篇 |
农学 | 1677篇 |
基础科学 | 617篇 |
578篇 | |
综合类 | 10534篇 |
农作物 | 1279篇 |
水产渔业 | 200篇 |
畜牧兽医 | 2129篇 |
园艺 | 2851篇 |
植物保护 | 1015篇 |
出版年
2024年 | 178篇 |
2023年 | 522篇 |
2022年 | 700篇 |
2021年 | 756篇 |
2020年 | 596篇 |
2019年 | 687篇 |
2018年 | 333篇 |
2017年 | 567篇 |
2016年 | 711篇 |
2015年 | 844篇 |
2014年 | 1251篇 |
2013年 | 1016篇 |
2012年 | 1311篇 |
2011年 | 1291篇 |
2010年 | 1217篇 |
2009年 | 1193篇 |
2008年 | 1160篇 |
2007年 | 1071篇 |
2006年 | 963篇 |
2005年 | 1031篇 |
2004年 | 776篇 |
2003年 | 725篇 |
2002年 | 510篇 |
2001年 | 535篇 |
2000年 | 404篇 |
1999年 | 351篇 |
1998年 | 327篇 |
1997年 | 335篇 |
1996年 | 290篇 |
1995年 | 324篇 |
1994年 | 293篇 |
1993年 | 287篇 |
1992年 | 273篇 |
1991年 | 263篇 |
1990年 | 236篇 |
1989年 | 222篇 |
1988年 | 47篇 |
1987年 | 48篇 |
1986年 | 37篇 |
1985年 | 7篇 |
1984年 | 8篇 |
1983年 | 7篇 |
1982年 | 5篇 |
1981年 | 6篇 |
1980年 | 7篇 |
1979年 | 3篇 |
1966年 | 5篇 |
1965年 | 9篇 |
1957年 | 24篇 |
1956年 | 3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40 毫秒
991.
田间水稻表型监测可用于分析水稻产量相关性状,对指导水稻栽培管理以及产量预测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以3种氮肥处理下6个不同栽培品种的水稻为研究对象,估测并评价了水稻冠层的主要表型参数,以探讨利用图像分析方法评价多品种及栽培环境下田间水稻长势的适用性。基于无人机和田间固定相机图像,本研究通过图像处理、三维建模和机器学习自动测算出田间水稻冠层覆盖度、株高、穗数,并结合实际测量结果进行了精度评价。结果表明:(1)基于无人机图像使用决策树分类模型提取的水稻冠层图像与人工勾绘结果一致性较好(Qseg均值为0.75,方差为0.08),由此计算的冠层覆盖度与人工勾绘计算的冠层覆盖度相关性较高(R~2=0.83,RMSE=5.36%);(2)使用冠层高度模型估测的各小区水稻株高均值与田间实测高度均值相关性较高(R~2=0.81, RMSE=9.81 cm),但整体呈现低估;(3)基于地面图像使用决策树分类和形态参数过滤得到的穗数计数结果与实测穗数相关性较高(R~2=0.83,RMSE=10.99)。总体而言,结合图像分析算法,应用低空无人机遥感技术高通量自动化估测水稻冠层覆盖度、株高的精度较高,而应用地面... 相似文献
992.
不同硒形态和施硒方式对小麦硒吸收利用的影响及残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确定改善小麦硒营养的硒肥调控措施,分析不同施硒方法对小麦硒农艺强化的可行性,在陕西永寿典型缺硒土壤上开展2年定位试验。第1年,以生产硒含量100μg kg–1的小麦籽粒为最低目标,设置不施硒、土施硒酸钠、叶喷硒酸钠、土施亚硒酸钠、叶喷亚硒酸钠5个处理,用量分别为0、15、18、700、45 g Se hm–2,研究不同硒价态和施硒方式对小麦产量、硒含量、硒吸收利用的影响,第2年各小区一分为二,一半秸秆移出,一半秸秆还田,不再施硒,研究硒肥残效。结果表明,不同硒价态和施硒方式对小麦籽粒产量、秸秆生物量无影响。第1年,各施硒处理的籽粒硒含量均达到预期目标,介于109~397μg kg–1,面粉硒含量介于101~356μg kg–1。第2年,仅土施亚硒酸钠的籽粒、面粉硒含量高于100μg kg–1,秸秆还田和不还田间无差异。土施、叶喷硒酸钠和土施、叶喷亚硒酸钠的籽粒硒强化指数分别为4.7、16、0.3、8.0 (μg kg–1)(g hm–2 相似文献
993.
为明确截形叶螨(Tetranychus truncatus)取食刺激对不同耐旱型马铃薯(Solanum tuberosum)品种酶活性的影响,选择2个马铃薯品种(‘荷兰15号’,早熟,干旱敏感型品种;‘陇薯10号’,晚熟,耐旱型品种),在人工接螨后,测定7天内马铃薯叶片5种防御酶(CAT、POD、PPO、PAL、LOX)活性的变化。CAT、POD、PPO、PAL、LOX等5种酶活性在受螨害刺激后均表现出不同程度的升高,在时序上都表现为先升高后下降的趋势,且在3天后显著高于CK(未接螨的健康植株),5种酶均参与了植物机体对害螨的防御反应,以促进受害植株体内自由氧的消减,通过木质素、花青素、生物碱等苯丙素类化合物、氢过氧化物等含量的提高来增强机体防御能力;在螨害7天后,5种酶活性都显著下降,且显著低于CK,说明叶螨在长时间危害后可能导致植株机体紊乱,植株不能很好地持续维持高效的对螨害的防御响应。2个马铃薯品种在叶螨为害后同一时间内,从CAT、PPO和PAL活性变化角度分析,干旱敏感型马铃薯品种表现出较高的抗螨性;被叶螨取食为害后耐旱型马铃薯品种POD活性较高,但干旱敏感型马铃薯品种POD活性增长幅度更大;2个品种在LOX活性上无显著差异。总体分析可得,干旱敏感型马铃薯比耐旱型品种有更高的抗螨性。研究结果可为马铃薯叶螨的科学防治和品种选育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994.
为探索郴州烟区栽培措施对烤烟新品系‘HN2146’农艺性状及产量的影响,开展种植密度、施氮量以及留叶数互作的正交试验。结果表明,从农艺性状方面看,株高随种植密度的增加而增高,节距随种植密度的增加先减小后增加,茎围、腰叶长、腰叶宽、叶面积均随种植密度的增加而减小;各项农艺性状均随施氮量的增加先增加后下降;留叶数是影响株高、茎围、节距、腰叶长的关键因子。从产量方面看,产量随着种植密度的增加而减小,随施氮量的增加先增加后下降,随留叶数的增加先减少再增加。综上,推荐的最优栽培措施组合为种植密度55 cm×120 cm、施氮量150 kg/hm2、留叶数18片/株。 相似文献
995.
研究旨在通过对桃叶蓼白粉病的显微观察和进化关系的分析来鉴定该病原菌的种类和寄主范围,为桃叶蓼白粉病的防治提供合理依据。以桃叶蓼上发生的白粉病菌为试材,采用显微观察法对桃叶蓼上的白粉菌分生孢子、子囊、子囊孢子等进行形态观察和描述;使用试剂盒法提取桃叶蓼白粉菌DNA并进行ITS扩增。经过显微观察发现,桃叶蓼白粉菌分生孢子呈柱形;子囊果呈暗褐色,多数聚生或者近聚生,多呈扁球形;子囊多数呈各种不规则卵形,其中多含2~4个椭圆形子囊孢子,结合与其他白粉菌进行碱基序列比对和亲缘关系分析,确定该菌种与GenBank中的Polygonum aviculare(登录号为LC328322.1)、Polygonum erectum(登录号为KX826856.1)之间的亲缘关系最为接近,碱基序列相似度值达到99%,初步判定桃叶蓼白粉病病原菌与这两种菌种为同种同属。 相似文献
996.
当下人们更加注重外在环境条件,对于自身的生活质量进行了全面提升,园林景观满足了人们对高质量环境的需求。在园林景观当中彩叶树种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其能让景观色彩不再单一,形成多种多样的色彩形式,呈现出较强的视觉冲击。 相似文献
997.
998.
以大叶南洋杉种子为材料,SPF级ICR种小白鼠为受体,对大叶南洋杉种子的可食性及营养成分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大叶南洋杉种仁没有毒性,食用安全;大叶南洋杉种仁的营养成分以淀粉为主,其含量占干物质的59.3%;其次是蛋白质含量,占干物质的2.96%,脂肪和总糖的含量低,各占干物质的2.9%;大叶南洋杉种仁中含有人体必需的多种氨基酸,但含量均较低,每100 g种仁中氨基酸总量才2.24 g;大叶南洋杉种仁中富含有益矿物元素,含量表现为钾>镁>钙>铁>锌>锰>铜,属于高钙镁、富含锌铁等元素的健康食品,具有开发前景. 相似文献
999.
以狭叶红景天种子、榆荞种子、樱桃番茄种子、意大利耐抽薹生菜种子和新牛角椒种子为受试材料,研究了狭叶红景天果皮水提液对5种植物的化感作用.结果表明,不同浓度的狭叶红景天果皮水提液对5种植物种子的萌发、胚根及幼苗生长均表现出不同的化感作用影响.其中,对狭叶红景天种子萌发和胚根生长都表现为明显的抑制作用,并且随着处理浓度增高,抑制作用表现越强,但对幼苗的生长却表现出明显的促进生长作用,其中以0.02 g/mL的水浸液处理的狭叶红景天幼苗生长速度最快;对榆荞种子萌发和幼苗生长表现为低浓度促进生长和高浓度抑制生长的作用,而对胚根生长却表现抑制作用,并随着处理浓度的增高,抑制作用也越强;对樱桃番茄和意大利耐抽薹生菜种子的萌发和胚根生长也都表现为明显的抑制作用,对樱桃番茄幼苗的生长影响与榆荞的一致,对意大利耐抽薹生菜幼苗的生长影响与狭叶红景天植物一致;对新牛角椒种子萌发的影响与榆荞种子相同,对其胚根和幼苗生长影响都表现为促进作用,但也存在随着处理浓度增高,其产生的促进生长作用逐渐减弱的现象. 相似文献
1000.
研究旨在明确黑龙江省水稻主产区(三江平原)的水稻潜叶蝇的发生规律及影响水稻潜叶蝇发生的主要气象因子。试验从2006年开始连续10年在黑龙江省三江平原对水稻潜叶蝇的发生情况进行定点调查,收集水稻潜叶蝇发生时期的气象因子及第一代的虫口基数,采用通径分析及逐步回归的方法对6月末水稻潜叶蝇百株虫口数、气象因子及第一代虫口基数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明确了第一代虫口基数及5月中旬的平均气温为影响水稻潜叶蝇的主要直接因子,而5月上旬的平均温度和5月下旬的平均温度是通过影响第一代虫口基数而间接影响了6月末的百株虫口数。通过逐步回归建立的短期预测模型Y=-150.012-1.432X_1+7.79X_4+0.17X_6+5.96X_7-0.121X_9-0.14X_(12)-0.09X_(15)+1.43X_(19)回归拟合效果好。可对黑龙江省三江平原水稻潜叶蝇的发生进行中短期预测。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