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826篇
  免费   1183篇
  国内免费   283篇
林业   764篇
农学   725篇
基础科学   312篇
  599篇
综合类   4408篇
农作物   587篇
水产渔业   295篇
畜牧兽医   618篇
园艺   776篇
植物保护   208篇
  2025年   10篇
  2024年   153篇
  2023年   222篇
  2022年   305篇
  2021年   365篇
  2020年   364篇
  2019年   367篇
  2018年   205篇
  2017年   319篇
  2016年   375篇
  2015年   408篇
  2014年   493篇
  2013年   506篇
  2012年   648篇
  2011年   624篇
  2010年   540篇
  2009年   497篇
  2008年   510篇
  2007年   448篇
  2006年   337篇
  2005年   326篇
  2004年   219篇
  2003年   186篇
  2002年   109篇
  2001年   95篇
  2000年   75篇
  1999年   65篇
  1998年   73篇
  1997年   48篇
  1996年   65篇
  1995年   60篇
  1994年   39篇
  1993年   33篇
  1992年   44篇
  1991年   33篇
  1990年   35篇
  1989年   25篇
  1988年   21篇
  1987年   14篇
  1986年   6篇
  1985年   6篇
  1984年   6篇
  1982年   4篇
  1981年   5篇
  1980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929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6 毫秒
81.
茶树叶绿素测定方法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为了探讨适合茶树大量样本叶绿素含量测定的方法,本试验综合植物叶绿素的测定方法,以丙酮研磨法为对照,使用浸提法设置6种提取液(95%乙醇、80%丙酮、丙酮∶乙醇=2∶1、丙酮∶乙醇=1∶2、丙酮∶乙醇=1∶1、丙酮∶乙醇∶水=4.5∶4.5∶1)进行浸提效果试验,并对提取液进行光稳定试验。结果表明:以丙酮∶乙醇=1∶2的提取效果好,光稳定性也较好;丙酮∶乙醇=2∶1、丙酮∶乙醇=1∶1的次之;单一溶剂以95%乙醇浸提效果较好。表明测定茶树大量样本的叶绿素宜选用丙酮∶乙醇为1∶2的混合液法,该方法操作简便、稳定性好;考虑环保因素,则以95%乙醇溶剂浸提法较好。  相似文献   
82.
对发展优质地方家禽产业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禽业是我省畜牧业中发展最快的行业,目前人均禽蛋和禽肉占有量已达25.4和13.9公斤。随着产品总量的不断增加和畜产品买方市场的形成,“快大型”肉禽与“洋鸡蛋”生产趋于稳定,而地方草鸡、黄羽鸡、麻鸭、鹅等优质地方家禽因适应市场多元化和优质化的需求,逐渐成为市场消费热点,生产总量持续增长。据统计,2001年地方草鸡、黄羽鸡、麻鸭、鹅等优质家禽已占全省家禽总量的42%。  相似文献   
83.
降雨特征与泥石流总量的关系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利用云南东川国家泥石流野外观测站对蒋家沟30场泥石流的观测资料,通过对降雨观测数据和泥石流资料的分析,研究了降雨与泥石流总量的关系。将降雨指标分为间接前期雨量 、直接前期雨量、1 h雨量和过程雨量,并通过主成分分析、相关分析和数据拟合分析等数理统计方法,探讨不同雨量与泥石流总量的关系。结果发现:过程雨量和间接前期雨量对泥石流总量的贡献较大,其次是1 h雨量。过程雨量、降雨综合得分与泥石流总量的关系最为密切,相关系数分别为0.854和0.828;其次是间接前期雨量和1 h雨量,相关系数分别为0.414和0.360;直接前期雨量与泥石流总量的关系最差,相关系数仅为-0.013。同时,随着过程雨量和降雨综合得分的增大,泥石流总量也随之增加,但是在过程雨量小于15 mm及降雨综合得分小于0.1的情况下,泥石流总量随二者的增加而增加的幅度减缓,当过程雨量大于15 mm及降雨综合得分大于0.1时,泥石流总量随二者增加而增加的幅度加大,泥石流总量与二者之间具有指数关系。据此,该文提出在进行泥石流总量计算时,应考虑降雨特征因子,为建立合理的泥石流总量计算模型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4.
以自然生长的国槐、加杨、银杏和黑松的离体枝叶为材料,利用连续激发式叶绿素荧光仪测定脱水过程中叶绿素快速荧光动力学曲线及相关参数的变化,以分析4种树木叶绿素荧光特性随体内水分状况的变化规律及其耐旱特点。结果表明: 随着脱水的延续,4种树木的叶绿素荧光动力学曲线发生明显的变化,主要荧光参数Fv/Fm,Fv/Fo,PI等逐渐降低,说明PSⅡ的光化学效率、潜在活性和整个光合电子传递链的效率等均随脱水而下降。以离体后脱水时间为横坐标,主要荧光参数Fv/Fm,Fv/Fo,PI等的下降表现为国槐最快、杨树次之、银杏较慢、黑松最慢,即4种树木抗脱水能力依次增强; 但4种植物叶绿素荧光参数快速降低的RWC阈值分别为国槐10%~20%、杨树30%~40%、银杏40%~50%、黑松60%~70%,表现为光合系统对脱水的耐力依次降低。可见,国槐和杨树对脱水有较强的耐受力,但失水快、耗水多,难以适应缺水的环境; 黑松抗脱水能力强、耗水少,但对体内水分亏缺的耐受力不强,可以适应半干旱和半湿润环境; 银杏的适应性介于上述2类之间。  相似文献   
85.
为定量研究亚热带经济竹种毛竹(Phyllostachys edulis)在大小年快速生长期的叶绿素荧光特性及其光响应规律.以2龄竹、4龄竹和6龄竹的3个竹龄毛竹为材料,采用便携式调制式叶绿素荧光仪测定各竹龄毛竹出笋前期(4月)冠层叶片叶绿素荧光快速响应曲线(RLC_S),应用直角双曲线修正模型、双指数方程、非直角双曲线模型拟合,计算对应参数,筛选出最佳的光合响应曲线拟合模型,并进一步测定拟合整个快速生长期(4-7月)3个竹龄的快速响应曲线参数变化.结果表明:直角双曲线修正模型在最大电子(J_(max))、饱和光强(PAR_(sat))、初始斜率(α)及拟合系数(R~2)均优于传统双指数方程和非直角双曲线模型,为拟合毛竹叶绿素荧光快速响应曲线(RLC_S)最优模型;毛竹叶片光合机制大小年差异显著,大年与小年的光合高峰分别出现在6月和5月,快速生长期内的光合响应能力总体表现为Ⅱ度竹Ⅰ度竹Ⅲ度竹.因此,建议在竹林经营中,应集中在大小年光合高峰期间追施肥料,并且注意维持各竹龄的适当立竹结构,以促进毛竹林整体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86.
利用根外施肥的方法,研究了不同浓度MgSO4(0.1%、0.2%、0.3%、0.4%、0.5%)处理后对北京离核桃叶绿素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0.1%处理的植株叶内叶绿素a含量7月25日达最高值(2.20 mg/g),比最低值(0.3%处理,8月4日)高0.84 mg/g。0.3%处理的植株叶内叶绿素b含量8月19日达最高值(0.59 mg/g),比最低值(对照,8月4日)高0.22 mg/g。统计分析结果表明:在7月25日,0.1%处理的植株叶内叶绿素a、叶绿素b与其余各处理、对照相比,在1%水平上差异达极显著。  相似文献   
87.
不同氮素形态对枳橙幼苗生长特性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水培方法研究了不同形态氮素配比对枳橙[Citrus.sinensis(L.)Osb×Poncirus trifoliate(L.)Raf]幼苗生长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氮素形态配比营养液对枳橙幼苗的生长均有一定的促进作用,其中混合态氮素对植株地上部形态特征的影响好于单一态氮素,NO3-∶NH4+=5∶5处理更利于株高、茎粗和叶片数的增加;其次是NO_3~-∶NH_4~+=7∶3处理;单一态氮素形态处理中,全硝培养好于全铵培养。NO_3~-∶NH_4~+=5∶5处理促进了地下部主根的伸长和侧根的增加,却对主根粗度无明显影响。全铵培养对幼苗地上部和地下部生长均有抑制作用,甚至是毒害作用。不同氮素形态配比对枳橙幼苗叶绿素a、叶绿素b及叶绿素总量的影响趋势基本一致,混合态氮素对叶绿素a、叶绿素b和叶绿素总量的促进好于单一态氮素,且当处理为NO_3~-∶NH_4~+=5∶5时叶绿素含量持续增加,并且更利于其积累;而全铵处理则不利于叶绿素的增加与积累。  相似文献   
88.
锌、硼对新植蔗产量和品质及一些生理指标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甘蔗分蘖前期施用锌肥(48kg/hm^2)、硼肥(45kg/hm^2)、锌 硼肥(40.5kg/hm^2 24.5kg/hm^2),结果表明,锌肥处理较对照增产1.17%,硼肥处理与对照相当,锌 硼处理较对照增产6.05%;锌处理的平均甘蔗蔗糖分都比对照高0.56%(绝对值),硼处理的平均甘蔗蔗糖分比对照高0.07%(绝对值),锌 硼处理的平均甘蔗蔗糖分高0.39%(绝对值)。甘蔗施用锌、锌 硼肥对茎径影响不明显,硼肥处理茎径比对照低,各处理的茎数都比对照略高;茎长以锌 硼处理最高;锌、锌 硼处理叶绿素a、叶绿素b、总叶绿素的含量比对照高,而硼处理的叶绿素a、叶绿素b、总叶绿素的含量比对照低;各处理都提高了硝酸还原酶活性。  相似文献   
89.
实际作业工况下农用拖拉机的排放特性   总被引:5,自引:2,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为了分析实际工况下农业机械的排放特征,该研究利用车载排放测试系统对12辆农用拖拉机进行怠速、行走和耕作3种操作模式下的田间排放测试。结果发现:在旋耕模式下,CO、HC、NOx和PM单位时间的排放因子要高于怠速和行走模式,同时较高的油耗使得CO、HC、NOx基于油耗的排放因子小于怠速和行走模式;测试拖拉机的污染物排放因子随着排放标准的加严呈减小趋势。与中国第1阶段排放标准的测试拖拉机相比,中国第2阶段排放标准的拖拉机4种污染物的单位时间的排放因子分别降低了31.49%、5.96%、6.17%和5.91%。该研究中拖拉机HC、NOx和PM的排放因子要高于NONROAD模型中美国同类机型的结果。通过对大中型农用拖拉机保有量及年使用小时数调查,估算得到2011年中国大中型拖拉机的CO、HC、NOx和PM排放总量分别为32.3、10.6、81.0和9.1万t。与同年的机动车排放量相比,其排放总量不容忽视。  相似文献   
90.
[目的]小麦渍害是长江中下游小麦生产中的主要非生物胁迫因素,研究孕穗期不同渍害时长对小麦生理特性及产量的影响,为小麦孕穗期的耐渍性机理研究和生产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小麦品种扬麦16和中麦895为供试材料,采用盆栽控水方法,研究孕穗期渍害时长对小麦生长及产量的影响.[结果](1)孕穗期发生渍害,小麦叶片的叶绿素含量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