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598篇
  免费   124篇
  国内免费   316篇
林业   139篇
农学   272篇
基础科学   5篇
  152篇
综合类   1317篇
农作物   174篇
水产渔业   190篇
畜牧兽医   469篇
园艺   213篇
植物保护   107篇
  2024年   34篇
  2023年   90篇
  2022年   73篇
  2021年   77篇
  2020年   73篇
  2019年   79篇
  2018年   34篇
  2017年   69篇
  2016年   82篇
  2015年   66篇
  2014年   79篇
  2013年   97篇
  2012年   128篇
  2011年   138篇
  2010年   130篇
  2009年   129篇
  2008年   137篇
  2007年   136篇
  2006年   99篇
  2005年   112篇
  2004年   99篇
  2003年   64篇
  2002年   79篇
  2001年   82篇
  2000年   77篇
  1999年   83篇
  1998年   78篇
  1997年   74篇
  1996年   71篇
  1995年   77篇
  1994年   69篇
  1993年   59篇
  1992年   80篇
  1991年   48篇
  1990年   57篇
  1989年   43篇
  1988年   17篇
  1987年   7篇
  1986年   6篇
  1984年   1篇
  1982年   2篇
  1981年   1篇
  1980年   1篇
  196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03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71 毫秒
41.
水分胁迫对冬小麦旗叶细胞质膜及叶肉细胞超微结构的影响   总被引:32,自引:1,他引:32  
许振柱  于振文 《作物学报》1997,23(3):370-375
随着水分胁迫程度的加剧,冬小麦叶的膜质过氧化物丙二醛的含量升高,膜脂 酸不饱和度降低,叶肉细胞内叶绿体、线粒体的形态、结构异常,甚至裂解,质膜内陷,胞液泡化,胞壁层次减少。表明土壤水分胁迫损害小麦旗叶细胞质膜及叶肉细胞的超微结构,加速衰老进程。  相似文献   
42.
对板栗在春季折叠的幼叶和平展生长的幼叶、夏季成熟叶和秋季老叶的叶肉细胞中的叶绿体做了透射电镜观察,结果表明,春季折叠的幼叶的叶绿体中不含淀粉和质体小球,平展生长的幼叶含淀粉粒没有质体小球;夏季成熟叶的叶绿体中淀粉最多并出现极少量质体小球;秋季衰老叶的叶绿体中淀粉粒减少直至消失,质体小球数量激增;有的质体小球在叶绿体内被一层膜包围并降解。根据染色特点,可将质体小球分为黑色和灰色2类。淀粉减少及质体小球增多与叶绿体功能衰退相关。  相似文献   
43.
根据先前的研究,肉桂醛和柠檬醛都有较好的抗真菌活性。本研究对肉桂醛、柠檬醛在真菌黏附口腔黏膜上皮以及对犬白色念珠菌超微结构的影响进行探索。结果表明,药物处理组白色念珠菌黏附率显著下降。扫描电镜显示,经过药物处理的犬白色念珠菌细胞表面粗糙、皱缩、萎陷、外膜空洞、胞浆内容物流出。透射电镜下,细胞普遍发生细胞壁增厚,质壁分离,萎陷,胞浆内容物外流等损伤。  相似文献   
44.
 对不同时期感染甜菜花叶病毒(BtMV)的叶片,进行病理变化系列观察。早期侵染(7天前)的细胞质、细胞器均无变化,随着症状发展,风轮状内含体、束状内含体、细胞核卫星体,细胞质泡囊化旁类似病毒的束状结构,20天达到了高峰,风轮状及束状内含体一直持续两个月还存在。田间样品也观察到了典型的风轮状及束状内含体。细胞核卫星体出现很少。侵染后期,细胞质减少,叶绿体比相应健株提前出现淀粉粒,噬锇颗粒等,基粒片层也提前消解,表现细胞提前衰老的特征。此外细胞内还有许多健株没有的泡状结构。一种为旁壁体,可能与细胞壁加厚有关;一种为多重泡体的叠加,可能是液泡的吞噬作用加强与外源物质(BtMV)侵入有关;另外还有一种可能是过氧化物酶体或线粒体在病毒诱导下泡囊化,其作用不清楚。  相似文献   
45.
大豆疫霉菌对大豆下胚轴侵染过程的细胞学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接种后1.5~24h,用光镜和电镜研究了2个大豆品种与大豆疫霉菌Ps411的亲和性和非亲和性互作。观察结果表明,大豆疫霉菌对大豆下胚轴的侵染过程可分为侵入前、侵入、皮层组织中的扩展和进入维管束组织4个连续阶段。大豆下胚轴接种后在25℃保湿培养,1.5h后游动孢子即形成休止孢并萌发产生附着孢,3h后侵入表皮细胞,6h后进入皮层组织,24h后进入维管束组织。病原菌主要以侵染菌丝直接侵入表皮,表皮细胞间隙是主要侵入部位。皮层细胞是病原菌定殖和发展的主要场所,胞间菌丝侵入皮层细胞并形成吸器。在菌丝与寄主细胞接触部位的寄主细胞壁与质膜之间常有胞壁沉积物的形成。在抗病品种上病菌的侵染事件与感病品种基本一致,但不能形成正常的吸器,胞壁沉积物明显多于感病品种,菌丝在寄主组织内的扩展明显受到抑制。利用β-1,3-葡聚糖免疫金标记单克隆抗体进行的免疫细胞化学的研究表明,胞壁沉积物内含有大量的β-1,3-葡聚糖,在大豆疫霉菌菌丝壁中也存在β-1,3-葡聚糖。以上结果表明,病原菌的侵染可诱导抗病寄主细胞内β-1,3-葡聚糖迅速的合成与积累、并形成胞壁沉积物,以抵御病菌的侵染与扩展。  相似文献   
46.
黄瓜花叶病毒外壳蛋白质进入叶绿体与症状发生的关系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由感染黄瓜花叶病毒(CMV)、健康和转外壳蛋白(CP)基因的烟叶以原生质体法制备纯化的叶绿体。经SDS-PAGE电泳,银染色,比较其蛋白质图谱。用CMV外壳蛋白游离亚基制备的抗血清进行Western blotting。结果发现:1.CP存在于CMV侵染的烟叶绿体中。2.叶绿体中CP的浓度和花叶症状严重程度呈正相关;3.表达CP的转基因烟草叶绿体中未测出CP存在。根据以上结果,认为CMV侵染的烟花叶症状产生与CP进入叶绿体有直接相关性。  相似文献   
47.
家蚕中肠酸性磷酸酶细胞化学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应用超微结构酶细胞化学技术研究了家蚕幼虫中肠ACPase 活性的亚细胞分布,结果表明ACPase 主要分布在圆筒形细胞的细胞核内,核周围的内质网及溶酶体中,杯形细胞的细胞核、细胞底部的内褶膜上也有少量的酶活性存在。不同数量性状的蚕品种间圆筒形细胞细胞核内的ACPase 活性分布有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48.
49.
套袋对红富士苹果果皮细胞超微结构的影响   总被引:19,自引:0,他引:19  
红富士苹果果皮细胞超微结构的观察结果表明,未套袋颗粒果皮表层细胞叶绿体片层结构发育较套袋果实发达,至果实采收前,未套袋果液泡染色较深县均匀,而套袋果液泡染色深,呈絮状凝结,这可能是颗粒去袋后花青苷迅速合成,在液泡内大量积累所致。  相似文献   
50.
用鹌鹑源火鸡隐孢子虫(Cryptos poridium meleagridis)卵囊分别感染昆明系小白鼠和固始雏鸡,用透射电镜和扫描电镜观察比较了C.meleagridis在两种试验动物体内的内生发育虫体超微结构和致病性的差异。利用扫描电镜观察发现,鹌鹑源火鸡隐孢子虫(C.meleagridis)在小白鼠和雏鸡体内的寄生部位有较大差异,在小白鼠体内寄生于十二指肠,但在雏鸡体内主要寄生于回肠;C.meleagridis深嵌于小白鼠肠微绒毛丛内,微绒毛较为完整;但在雏鸡回肠,C.meleagridis似黏附在肠黏膜表面,微绒毛脱落明显,对雏鸡致病性明显比对小白鼠的致病性强。利用透射电镜在两种试验动物的样品中均观察到不同发育阶段的滋养体、裂殖体和大配子体以及正在孢子化的卵囊。滋养体和裂殖体在发育过程中可明显见到粗面内质网结构,裂殖生殖中期阶段粗面内质网尤其发达;小白鼠体内的C.meleagridis虫体与肠黏膜接触处形成一凹陷,寄生部位较深,而在雏鸡体内无此现象。此外,利用透射和扫描电镜均观察到虫体寄生部位周围微绒毛密度高而且也比其它部位长。形成这些差异的原因有待于进一步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