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922篇
  免费   299篇
  国内免费   507篇
林业   302篇
农学   442篇
基础科学   526篇
  1939篇
综合类   4613篇
农作物   275篇
水产渔业   171篇
畜牧兽医   553篇
园艺   669篇
植物保护   238篇
  2024年   60篇
  2023年   189篇
  2022年   291篇
  2021年   288篇
  2020年   253篇
  2019年   296篇
  2018年   178篇
  2017年   278篇
  2016年   313篇
  2015年   330篇
  2014年   508篇
  2013年   557篇
  2012年   706篇
  2011年   676篇
  2010年   616篇
  2009年   590篇
  2008年   659篇
  2007年   530篇
  2006年   482篇
  2005年   357篇
  2004年   199篇
  2003年   219篇
  2002年   123篇
  2001年   136篇
  2000年   112篇
  1999年   83篇
  1998年   78篇
  1997年   75篇
  1996年   63篇
  1995年   67篇
  1994年   69篇
  1993年   53篇
  1992年   47篇
  1991年   73篇
  1990年   45篇
  1989年   54篇
  1988年   12篇
  1987年   21篇
  1986年   6篇
  1985年   2篇
  1984年   2篇
  1983年   4篇
  1982年   5篇
  1980年   3篇
  1965年   5篇
  1958年   2篇
  1957年   6篇
  1956年   1篇
  1953年   4篇
  195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72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51.
保护性耕作对小麦-土壤系统综合效应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长期定位试验与短期田间试验相结合的方法,通过室内化验分析和数理统计,研究了河南省不同土壤类型区保护性耕作对土壤理化性质、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氮及小麦(Triticum aestivum L.)籽粒产量和产量构成因素的影响。结果表明,与传统耕作相比,保护性耕作显著提高土壤有机质、碱解氮、有效磷及交换性钾含量,分别提高24.8%、14.3%、7.8%和24.8%;而对小麦增产效果并不显著。4种不同保护性耕作方式下,免耕、浅耕相比旋耕、深耕,提高小麦穗数15.0%~32.2%,提高穗粒数2.6%~12.6%,但4种处理间小麦千粒重及籽粒产量效果无显著差异;免耕、浅耕较旋耕、深耕可以一定程度上提高苗期和灌浆期土壤含水率、以及土壤碱解氮和有效磷,并显著提高小麦不同生育时期的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氮。免耕与浅耕是较为适宜河南省小麦生产及土壤可持续利用的保护性耕作方式。  相似文献   
152.
不同气候条件下潮土微生物群落的变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汪峰  蒋瑀霁  李昌明  孙波 《土壤》2014,46(2):290-296
针对气候变化的背景研究农田土壤微生物对气候变化的响应机制是调控农田土壤养分循环的理论基础。本研究基于设置在3个气候带(冷温带海伦、暖温带封丘和中亚热带鹰潭)的潮土移置试验,利用磷脂脂肪酸(PLFA)分析方法研究了移置第6年土壤微生物群落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在3种气候条件下潮土移置6年后土壤部分理化性质显著变化,土壤有机质含量表现为冷温带最高而中亚热带最低;在种植玉米的不同施肥处理中,土壤中微生物总PLFAs、革兰氏阳性细菌(G+)、革兰氏阴性细菌(G-)、细菌和放线菌PLFAs含量均表现为海伦封丘鹰潭,真菌/细菌比值在冷温带最低;PLFA图谱的主成分分析显示气候条件显著影响了土壤微生物的群落结构,海伦和封丘位于PC1正轴,而鹰潭位于负轴,受气候影响较大的特征PLFA包括18:1ω7c、16:1ω5c、16:0、18:0和18:2ω6,9c;逐步回归分析显示温度、降雨和土壤有机质是影响微生物群落的主要因子。总体上,气候条件的变化在短期内(6年)改变了土壤微生物的群落结构,可以影响农田生态系统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  相似文献   
153.
荒漠土壤有机质含量高光谱估算模型   总被引:11,自引:6,他引:11  
为解决荒漠土壤有机质含量高光谱估算存在的困难,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估算的精准性,该文对准噶尔盆地东部荒漠土壤进行采样、化验分析和光谱测量、处理,分析土壤光谱与有机质含量的相关性,确定敏感光谱波段,建立荒漠土壤有机质含量多种高光谱估算模型,旨在通过模型精度的比较,确定最优模型。结果表明:反射率、倒数对数光谱与荒漠土壤有机质含量相关性低,而经过一阶微分、二阶微分变换后,相关系数有所提高,部分波段的相关系数通过0.01显著水平的检验,可以用来荒漠土壤有机质含量的估算;一元线性回归建立的估算模型的精度低,不适用荒漠土壤有机质含量高光谱的估算。荒漠土壤有机质多元逐步回归模型的二阶微分、倒数对数二阶微分修正决定系数得到了较大提高,分别提高了0.22和0.31,均方根误差下降了0.66和0.80,建模精度高于一元线性回归模型。荒漠土壤有机质一阶微分、二阶微分光谱的最小偏二乘回归模型的决定系数比其多元逐步回归模型提高了0.07、0.04,一阶微分、二阶微分均方根误差都下降了0.11,二阶微分偏最小二乘法回归模型是该研究所建12个模型的最优估算模型。在多元逐步、偏最小二乘回归模型中,最优估算模型是二阶微分模型,因而用偏最小二乘法回归估算荒漠土壤有机质含量是个可行的方法。该研究的成果为荒漠土壤有机质高光谱遥感分析提供了支撑,实现荒漠土壤有机质监测的时效性、准确性,为区域生态环境的修复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54.
福建菜田氮磷积累状况及其淋失潜力研究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本文通过采集460个福建菜田代表性耕层土样,采用土壤测试和土柱渗漏水模拟试验的方法研究菜田土壤硝态氮和Olsen P含量状况和淋失临界指标及其淋失潜力。结果表明,耕层土壤硝态氮含量为47.455.5 mg/kg,Olsen-P含量则为61.743.2 mg/kg, 其中瓜果类蔬菜种植地土壤硝态氮和Olsen-P含量明显高于叶菜类和根茎类蔬菜种植地。 应用双速率转折点建模法,得到氮、 磷淋失临界指标X0分别为土壤硝态氮76.3 mg/kg和Olsen-P 42.8 mg/kg。 淋失临界值相当于或略高于满足蔬菜营养的农学指标。当土壤硝态氮或Olsen-P含量低于X0时,随着其含量增加,渗漏水硝态氮或总磷浓度以线性方式缓慢增加,反之,则以非线性形式急剧增大。土壤硝态氮和Olsen-P含量高于其X0的土样数分别占17.9%和81.3%, 表明这些样点具有较高的氮、 磷淋失潜力,是氮、 磷污染控制的关键地块。 瓜果类菜田土壤硝态氮和Olsen-P含量高于其X0的土样数分别占到32.3%和96.3%,淋失潜力明显高于叶菜类和根茎类菜田,是氮、 磷污染控制的优先区域。  相似文献   
155.
施肥方式对重度侵蚀黑土养分及玉米产量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东北地区土壤侵蚀加剧,土壤有机质含量和土壤氮储量偏低,增产潜力下降等问题,采用培肥定位试验研究化肥和有机肥配施对土壤有机质和氮磷钾养分及玉米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化肥配合适量干牛粪施用对土壤的改良作用,优于化肥配合等养分含量的秸秆粉碎还田。相对不施肥的对照,020 cm土层有机质、全氮、碱解氮、有效磷、速效钾都显著增加,差异达到0.05显著水平。有机无机配施对2020 cm土层有机质、全氮、碱解氮、有效磷、速效钾都显著增加,差异达到0.05显著水平。有机无机配施对2040 cm深土壤质量改善作用有限。与单施无机肥处理相比,有机无机肥配合施用可增产14.51%40 cm深土壤质量改善作用有限。与单施无机肥处理相比,有机无机肥配合施用可增产14.51%33.03%,差异达到0.05显著水平。施入过多的有机肥料会使短时期内土壤有机质及速效养分增加的比率降低,本研究建议针对重度侵蚀黑土(破皮黄黑土)的改良,干牛粪的施用量应为3.75 t hm-2,玉米秸秆的施入量应为当年生产量的50%左右。  相似文献   
156.
《农业信息探索》2014,(10):18-18
绿色蔬菜在施肥技术上要求:以有机肥料提高土壤肥力水平为基础;插入豆科作物以提高土壤含氮量,减少化学氮肥用量;严格掌握氮肥追肥时间,控制菜体硝酸盐会含量。在生产符合绿色食品标准的蔬菜的过程中,对化肥施用应有正确的认识。 1绿色食品和施用化肥并不矛盾不要把绿色食品与施用化肥对立起来.化学氮肥是蔬菜可直接吸收的无机态氮源,而有机肥料经过微生物分解,使有机态氮转化为无机态氮,它最终也是以无机态氮素供蔬菜吸收的。因此,认为“施用化学肥料的蔬菜不是绿色食品标准的蔬菜”,而“施用有机肥料的蔬菜才是绿色食品标准的蔬菜”的看法是不正确的。其实,某些大量施用有机肥料的蔬菜,体内硝酸盐含量也不少。  相似文献   
157.
淹涝胁迫和氮形态对苗期玉米糖、氮代谢底物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砂培培养方法,比较研究淹水和不同氮形态(铵态氮、硝态氮以及铵态氮︰硝态氮为1︰1)对苗期玉米根、茎鞘和叶的糖、氮代谢底物——可溶性糖、还原糖、硝态氮和游离氨基酸等物质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当淹涝胁迫持续7 d时,在非淹涝胁迫条件下,铵态氮处理的根、茎鞘和叶的可溶性糖和游离氨基酸含量均显著高于硝态氮处理(P<0.05);在淹涝胁迫条件下,硝态氮处理的根、茎鞘和叶的生物量干重显著低于铵态氮处理(P<0.05),其根和叶的生物量干重也显著低于铵态氮、硝态氮混合处理(P<0.05)。与非淹涝条件相比,在淹涝胁迫条件下,硝态氮处理的根系和叶的硝态氮含量显著降低(P<0.05),降低幅度分别高达62.6%和30.0%;此外,与非淹涝条件相比,在淹涝胁迫条件下,铵态氮处理的根的可溶性糖、还原糖以及游离氨基酸含量,茎鞘的可溶性糖和还原糖含量以及叶的可溶性糖和游离氨基酸含量均显著升高(P<0.05),而硝态氮处理仅根、茎鞘和叶的还原糖含量以及叶的游离氨基酸含量显著升高(P<0.05)。因此,在本试验条件下,由于糖、氮代谢底物含量充足,铵态氮处理的苗期玉米具有相对较强的耐淹涝胁迫能力。  相似文献   
158.
为比较蜡样芽孢杆菌及其生物被膜对环境压力的抗性,该文主要研究了4种有机酸(乙酸、柠檬酸、乳酸和苹果酸)和乙醇对蜡样芽孢杆菌及其生物被膜存活率的影响。结果表明:生物被膜态蜡样芽孢杆菌对乙酸的抗性高于浮游态菌。扫描电镜结果显示,经乙酸处理后,浮游态蜡样芽孢杆菌的细胞表面严重受损,而生物被膜态菌的表面形态未发生明显变化。在柠檬酸、乳酸、苹果酸和乙醇存在的条件下,生物被膜态蜡样芽孢杆菌比浮游态菌表现出更强的压力抗性,特别是在高浓度(有机酸16%~20%,乙醇50%~60%)的情况下,该现象尤为显著。因此,在食品工业中控制被膜态蜡样芽孢杆菌对预防和阻止食品腐败非常重要。该研究结果为实际生产中有效控制蜡样芽孢杆菌及其生物被膜的形成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59.
植被恢复过程中侵蚀红壤有机质变化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基于2001年与2011年两期土壤样品数据,对江西省兴国县植被恢复过程中侵蚀红壤有机质的变化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0年间,纯林、林草及林灌草结构下表层(0 ~ 10 cm)土壤有机质变化值分别为?-5.8、-0.1及8.0 g/kg,千枚岩、红砂岩及花岗岩成土母质发育的红壤表层土壤有机质变化值分别为8.7、-0.5及 -3.1 g/kg。植被垂直结构对表层土壤有机质的变化影响显著,主要是由于植被覆盖度及生物量的不同引起的凋落物量的差异所导致;土壤颗粒组成是表层土壤有机质变化的重要影响因素之一,研究区表层土壤有机质的变化与黏粒含量的变化呈显著正相关(P < 0.05);此外,林下土壤侵蚀也影响着表层土壤有机质的变化。  相似文献   
160.
镉污染下不同类型水稻土氮素供应特征及其影响因素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周艳丽  吴亮  龙光强  孙波 《土壤》2013,45(5):821-829
污染条件下的土壤氮素供应影响了作物生产和植物生态修复。采用温室盆栽试验,研究了两种剂量镉污染下我国21种水稻土无机氮的供应特征和影响因素。结果表明:淹水10天后,不同水稻土土壤溶液无机态氮含量变幅为1.42 ~ 70.40 mg/L ((平均值为16.76 mg/L)),其中NH4+-N和NO3--N分别占62.5% 和33.7%;与施肥对照相比,镉污染降低了大多数水稻土土壤溶液无机态氮的含量,平均降幅为58.4%,主要是由土壤溶液NH4+-N含量下降所致;土壤溶液NO3--N含量受镉污染的影响程度则因土壤类型而异。基于典范对应分析的偏因子分析((VPA))表明镉污染对水稻土土壤溶液无机氮含量的影响最大,其次是土壤类型,施肥影响最小,三类因子单独作用的影响比例分别为40.38%、6.51% 和0.05%。镉污染下,pH、CEC和土壤质地显著影响水稻土无机氮供应,其中土壤pH是镉污染条件下影响NH4+-N含量变化的首要因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