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342篇
  免费   19篇
  国内免费   169篇
农学   361篇
基础科学   9篇
  54篇
综合类   1504篇
农作物   590篇
畜牧兽医   4篇
园艺   1篇
植物保护   7篇
  2024年   13篇
  2023年   38篇
  2022年   40篇
  2021年   44篇
  2020年   35篇
  2019年   38篇
  2018年   24篇
  2017年   36篇
  2016年   61篇
  2015年   66篇
  2014年   93篇
  2013年   85篇
  2012年   151篇
  2011年   161篇
  2010年   122篇
  2009年   146篇
  2008年   145篇
  2007年   127篇
  2006年   132篇
  2005年   102篇
  2004年   82篇
  2003年   81篇
  2002年   76篇
  2001年   93篇
  2000年   81篇
  1999年   68篇
  1998年   56篇
  1997年   51篇
  1996年   43篇
  1995年   45篇
  1994年   41篇
  1993年   23篇
  1992年   36篇
  1991年   25篇
  1990年   31篇
  1989年   24篇
  1988年   4篇
  1987年   4篇
  1986年   4篇
  1985年   1篇
  1958年   1篇
  195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53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11.
以江苏省近60年来各阶段具有代表性的13个中熟籼稻品种(含杂交稻组合)为材料,依据品种种植年代结合株型特点将其分为早期高秆(ET)、矮秆(DC)、半矮秆 (SDC)和超级稻(SR) 4个类型,研究了中籼水稻品种演进过程中根系形态生理性状的变化及其与产量的关系。结果表明,在各主要生育期,根干重、根重密度、根长、根长密度和根直径随品种演进增加或显著增加。自抽穗期,地上部干物重随品种演进显著增加。在分蘖中期和穗分化始期,超级稻品种的根冠比显著大于其他类型品种,在生育进程中,各类型间无显著差异。在分蘖中期,随品种演进,比根长显著降低,但在生育进程中,各类型间无显著差异。在生长早期和中期,根系氧化力、叶片光合速率、根系总吸收表面积和活跃吸收表面积以及根系伤流液中细胞分裂素(玉米素+玉米素核苷)浓度随品种演进增加或显著增加。随着品种演进产量逐步提高,其原因主要是每穗粒数的增多导致总颖花量的增加。回归分析表明,根干重、根长、根直径、根系氧化力、根系总吸收表面积和根系活跃吸收表面积与产量呈极显著线性正相关关系。说明改善的根系和地上部的生长,促进了现代品种特别是超级稻品种产量的提高。  相似文献   
912.
Ⅱ优航2号特征特性及栽培技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正>Ⅱ优航2号是福建省农科院水稻研究所选育,用自育光补型两系不育系SE21S与自育恢复系航2号配组育成的丰产优质籼型三系杂交水稻新组合。2006年通过福建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2007年蕉城区引进作晚稻、中稻试种,  相似文献   
913.
为实现甬籼15的高产稳产,笔者开展了甬籼15氮肥施用量和施用方式的研究。结果表明,从高产、稳产、效益三方面综合考虑,在肥力中等偏上的土壤条件下,甬籼15纯氮施用量宜控制在180.0㎏/hm2左右为佳;施氮方式以基、苗、穗肥比例为0.5∶1.5∶1这种适施基肥、早施重施苗肥、施好穗肥的倒"V"字型施肥方法为最佳。  相似文献   
914.
2015年无为县中籼杂交稻新品种对比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田间试验,综合各项指标,验证参试中籼稻新品种在无为县的适应性,以期筛选出适合本地的高产优质中籼稻品种,为进一步大面积推广提供试验依据.结果表明,荃9311A*华占、丰两优4号、徽两优898等品种综合性状表现突出,可作为无为县的主推品种.  相似文献   
915.
选用通过籼粳杂交、籼型育种目标选择以及育性恢复能力测定等手段选育的6个偏籼型早熟恢复系Gmh01、Gmh03、Gmh05、Gmh06、Gm4006、Gme24与2个籼型三系不育系,按照2×6不完全双例杂交试验设计配制遗传材料。采用等位基因的加性-显性遗传模型(AD模型)分析其产量相关性状的遗传效应与杂种优势。结果表明,每穗总粒数和每穗实粒数主要受到基因加性效应的影响;播始历期、主穗长、单株有效穗数和结实率主要受到基因显性效应的影响。杂种一代产量相关性状均具有一定的杂种优势,但因受到等位基因遗传效应的不同而存在程度和方向上的差异。其中,籼粳交偏籼型恢复系Gmh01、Gmh03和Gme24的遗传改良效果显著,综合性状优良,在今后籼粳亚种间杂种优势利用中具有较好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916.
《杂交水稻》2016,(6):44-45
介绍了甬优17号作烟后稻机插的农艺性状、抗逆性、品质等特征特性及产量表现,总结其高产栽培技术:适时播种,培育壮秧,合理密植,科学管理肥水和防治病虫害。  相似文献   
917.
通过米粒粒型分类,对2013-2014年通过四川省审定的36个中籼杂交水稻组合的主要品质性状进行了分析,并研究了品质性状指标间的相关关系。结果表明,36个组合中只有2个组合的稻米品质指标全部达国颁优质稻谷标准3级以上,这2个组合的米粒长宽比都在2.9以上;在单个品质性状指标中,这些组合优质达标率(达到国颁优质稻谷标准3级以上)最高的是糙米率,其次是胶稠度,第三是整精米率,达标率较低的是垩白粒率和垩白度。长米粒型组合垩白粒率和垩白度优质达标率均为16.67%,中米粒型组合分别为0和14.29%,短米粒型组合分别为10.00%和0。垩白粒率和垩白度是中籼杂交稻组合稻米品质提升的主要障碍因子。品质性状相关分析结果:垩白粒率和垩白度与米粒长宽比呈极显著负相关,与直链淀粉含量呈极显著正相关;在长米粒型组合中,垩白粒率、垩白度与直链淀粉含量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在中米粒型组合中,垩白粒率、垩白度与米粒长宽比显著或极显著负相关,与直链淀粉含量极显著正相关;在短米粒型组合中,垩白粒率和垩白度与其他主要品质性状相关性均不显著。建议在遗传改良中籼杂交稻垩白粒率和垩白度时可以从粒型着手,选择米粒粒型偏长、容重大、无裂纹、近圆柱形的材料和组合。  相似文献   
918.
介绍了宁波市4年来籼粳杂交水稻制种父本机插机收的试验示范情况,分析比较了父本机插机收与人工插种收割的成本和制种产量,提出了杂交水稻父本机插机收的配套栽培技术。  相似文献   
919.
引进21个籼粳杂交稻甬优系列组合在武义地区进行单季晚稻机插比较试验,对产量、生育期和农艺性状等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甬优12、甬优538、甬优1510、甬优8050、甬优7850、甬优15、甬优1140等组合产量高、生育期适宜,可在武义地区作单季晚稻种植;甬优系列产量的增加主要依赖总颖花量、每穗粒数的增加,与有效穗、千粒重和结实率相关性不显著。  相似文献   
920.
以2个典型籼粳稻杂交重组自交系F8群体(中优早8号×丰锦,计158株系;七山占×秋光,计142株系)为试材,利用程氏指数法鉴别其籼粳属性,同时测定稻米食味品质及淀粉RVA特征值,分析籼粳杂交后代稻米蒸煮食味品质与籼粳亚种性状特征的关系。结果表明:1)2个群体程氏指数、口感、综合评分及RVA谱特征值均呈连续分布,大部分株系介于双亲值之间;2)程氏指数与口感、综合评分及各RVA谱特征值的相关不显著或相关系数较小,依据程氏指数划分的类型间口感、综合评分及RVA谱特征值无明显差异,说明籼粳分化对稻米食味品质无直接影响;3)随着口感改善和综合评分的提高,热浆黏度、冷胶黏度、消减值降低、回复值升高,其他RVA谱特征值变化规律性不明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