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1089篇 |
免费 | 25篇 |
国内免费 | 42篇 |
专业分类
林业 | 103篇 |
农学 | 35篇 |
基础科学 | 105篇 |
29篇 | |
综合类 | 429篇 |
农作物 | 25篇 |
水产渔业 | 22篇 |
畜牧兽医 | 331篇 |
园艺 | 38篇 |
植物保护 | 39篇 |
出版年
2024年 | 6篇 |
2023年 | 16篇 |
2022年 | 23篇 |
2021年 | 24篇 |
2020年 | 34篇 |
2019年 | 41篇 |
2018年 | 14篇 |
2017年 | 26篇 |
2016年 | 37篇 |
2015年 | 33篇 |
2014年 | 63篇 |
2013年 | 41篇 |
2012年 | 67篇 |
2011年 | 65篇 |
2010年 | 70篇 |
2009年 | 58篇 |
2008年 | 68篇 |
2007年 | 71篇 |
2006年 | 50篇 |
2005年 | 52篇 |
2004年 | 34篇 |
2003年 | 52篇 |
2002年 | 23篇 |
2001年 | 36篇 |
2000年 | 16篇 |
1999年 | 13篇 |
1998年 | 22篇 |
1997年 | 10篇 |
1996年 | 16篇 |
1995年 | 13篇 |
1994年 | 10篇 |
1993年 | 10篇 |
1992年 | 15篇 |
1991年 | 11篇 |
1990年 | 6篇 |
1989年 | 2篇 |
1988年 | 1篇 |
1987年 | 1篇 |
1986年 | 1篇 |
1985年 | 3篇 |
1981年 | 2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15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71.
972.
【目的】明确从我国芒果主产区分离获得的89株葡萄座腔菌对3种杀菌剂的敏感性,以期为葡萄座腔菌引起的芒果病害防控提供参考。【方法】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对采自广西、海南、云南、四川、广东和福建芒果主产区的89株芒果葡萄座腔菌进行咪鲜胺、苯醚甲环唑和吡唑醚菌酯的敏感性测定,并利用DPS 9.01和SPSS 20分析供试菌株对3种药剂的敏感性及交互抗性。【结果】供试89株芒果葡萄座腔菌对咪鲜胺、苯醚甲环唑和吡唑醚菌酯的敏感性存在差异,其中对咪鲜胺的EC50介于0.0048~38.5037 mg/L,平均值为2.8637 mg/L,最大EC50是最小EC50的8021.6倍;对苯醚甲环唑的EC50介于0.0147~8.8935 mg/L,平均值为1.1761 mg/L,最大EC50是最小EC50的605.0倍;对吡唑醚菌酯的EC50介于0.0195~145.0578 mg/L,平均值为8.1939 mg/L,最大EC50是最小EC50的7438.9倍。采自不同芒果产区的芒果葡萄座腔菌株对咪鲜胺、苯醚甲环唑和吡唑醚菌酯的敏感性存在差异,其中采自广东的菌株对咪鲜胺和吡唑醚菌酯的平均EC50最大,分别为8.1127和15.7240 mg/L,采自四川的菌株对苯醚甲环唑的平均EC50最大,为1.6730 mg/L。不同属的芒果葡萄座腔菌菌株对咪鲜胺、苯醚甲环唑和吡唑醚菌酯的敏感性存在差异,其中毛色二孢属(Lasiodiplodia)菌株对3种杀菌剂的平均EC50均高于葡萄座腔菌属(Botryosphaeria)和新壳梭孢属(Neofusicoccum)菌株的平均EC50。【结论】采自我国不同芒果产区的89株芒果葡萄座腔菌菌株对苯醚甲环唑较敏感,咪鲜胺次之,对吡唑醚菌酯的敏感性最低。供试芒果葡萄座腔菌对3种杀菌剂无交互抗性,可合理混合或交替施用。不同来源、不同属的芒果葡萄座腔菌对3种杀菌剂的敏感性存在差异,生产中应根据具体的区域及病原菌种类合理地科学施用。 相似文献
973.
草果叶斑病和枫香干腐病的病原菌鉴定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由姜叶点霉(Phyllostictazingiberi)引起的草果叶斑病和由茶子葡萄座腔菌(Botryosphaeriaribis)引起的枫香树干腐病。姜叶点霉寄生在草果上和茶子葡萄座腔菌寄生在枫香树上都为国内外首次报道。两种病害均有症状和病原物的描述和形态图。 相似文献
974.
奉新县猕猴桃果实腐烂病病原菌分离鉴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明确江西奉新猕猴桃果实腐烂的病原菌种类,对该县猕猴桃烂果进行大量病菌分离,对分离的病菌进行了分子鉴定和致病性测定,结果表明引起奉新猕猴桃烂果的病原菌有6种,分别是葡萄座腔菌(Botryosphaeria dothidea)、富氏葡萄孢盘菌(Botryotinia fuckeliana)、盘多毛孢菌(Pestalotiopsis sp.)、层出镰刀菌(Fusarium proliferatum)、拟茎点霉菌(Phomopsis sp.)和链格孢菌(Alternaria sp.),其中主要是葡萄座腔菌(分出率占83.0%),其次是拟茎点霉菌(分出率占8.9%).致病性测定结果同时表明葡萄座腔菌既可从果面伤口侵入,也可以从果皮直接侵入,其他5种真菌则只能从伤口侵入.研究结果对奉新猕猴桃烂果病害的防治和进一步研究将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975.
976.
微量化学反应在昆虫性信息素研究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报道一种应用于昆虫性信息素结构鉴定的气相色谱-微量化学反应技术,作为GC-MS的辅助手段为质谱的解释给出有力佐证。用十二醛、十二醇、及十二醇醋酸酯混合物为样品,十六烷为内标物,各反应物用量在50-100ng范围内,分别选用硼氢化钠、醋酐、或氢氧化钾甲醇溶液与之反应可明显地扣除上述3种组份并生成相应的衍生物。与已有的方法相比该法更为灵敏、简便和准确。 相似文献
977.
化学动力学远不及化学热力学那么完美。究其原因,关键在于化学速率原概念有局限性,因此,作为一种探索,作者提出了化学反应速率新概念。 相似文献
978.
目的探讨乳头刺激联合自控式硬膜外镇痛对分娩结局的影响。方法将160例足月头位单胎,自愿接受分娩镇痛的初产妇,随机分成A、B两组,每组80例。A组采用盐酸罗哌卡因与芬太尼连续硬膜外腔麻醉镇痛。B组在此镇痛的基础上联合乳头刺激。选择同期已临产且无镇痛的80例初产妇作为对照(C组)。对比3组的产程、分娩方式、缩宫素使用率、产后出血量及新生儿Apgars评分情况。结果 B组第一、二产程时间最短,A组次之,C组最长(P<0.05或0.01);B组的产后出血量最少(P<0.05),A、C两组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组的自然分娩率最低,剖宫产率最高(P<0.05),A、B组的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缩宫素使用率最高(P<0.05),B、C组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组新生儿出生后1、5 min Apgar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乳头刺激联合自控式硬膜外镇痛更安全和更有效,更符合自然分娩的生理过程,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979.
目的:观察小剂量布比卡因复合吗啡用于腰麻的临床效果。方法:64例行择期手术患者,随机双盲分为2组,0.75%布比卡因1.8ml组(单药组,n=32)和0.75%布比卡因0.9ml加0.1%吗啡0.9ml组(复合组,n=32)。观察用药后患者血压和心率变化、运动阻滞程度、镇痛持续时间及不良反应。结果:单药组平均动脉压(MAP)比复合组下降更明显,2组分别有8例和2例需麻黄碱处理(P〈0.05);单药组Bromage评分集中在3~4分,而复合组大部分病例为2~3分;2组恶心呕吐和尿滞留病例数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小剂量布比卡因复合吗啡对患者血流动力学影响小,运动阻滞程度轻,术后患者能及早运动,不良反应少。 相似文献
980.
重点研究了无切延迟操作时TD-ERCS系统的周期轨道分布和描述方法,揭示了系统圆对称性退化导致周期轨道退化和消失的现象.定义了周期簇概念和4个周期数来描述TD-ERCS系统的周期轨道.通过建立一个对称性退化的刚性模型,解释了过焦系统是TD-ERCS系统中的周期2对称性退化的结果,并给出了几个短周期.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