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945篇
  免费   25篇
  国内免费   113篇
林业   37篇
农学   230篇
基础科学   87篇
  68篇
综合类   1169篇
农作物   229篇
水产渔业   8篇
畜牧兽医   159篇
园艺   74篇
植物保护   22篇
  2024年   9篇
  2023年   28篇
  2022年   31篇
  2021年   54篇
  2020年   54篇
  2019年   46篇
  2018年   16篇
  2017年   43篇
  2016年   54篇
  2015年   82篇
  2014年   111篇
  2013年   84篇
  2012年   130篇
  2011年   124篇
  2010年   117篇
  2009年   102篇
  2008年   114篇
  2007年   96篇
  2006年   97篇
  2005年   118篇
  2004年   68篇
  2003年   71篇
  2002年   45篇
  2001年   46篇
  2000年   39篇
  1999年   42篇
  1998年   22篇
  1997年   54篇
  1996年   36篇
  1995年   27篇
  1994年   32篇
  1993年   19篇
  1992年   16篇
  1991年   20篇
  1990年   9篇
  1989年   11篇
  1988年   3篇
  1987年   4篇
  1985年   1篇
  1982年   1篇
  1981年   1篇
  1974年   1篇
  1958年   2篇
  1956年   2篇
  195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08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91.
为揭示隆回植烟土壤全钾含量偏高以及速效钾与缓效钾含量偏低的现象,并探索其影响因子,笔者采用传统统计法以及地统计学方法对隆回植烟土壤2012年各乡镇488份土样进行深入分析。结果表明:(1)隆回植烟土壤全钾平均含量为27.0 g/kg,处于“高”水平,速效钾与缓效钾平均含量分别为91.8、254.8 mg/kg,均处于“低”水平;(2)除中部广泛分布着“适宜”含量的缓效钾,其余大部分植烟乡镇处于偏低水平;(3)速效钾与缓效钾在不同质地土壤与不同类型土壤间存在极显著差异(P<0.01),且速 效钾与有机质和pH 间的回归方程分别为:Y 速效钾=0.788X 有机质+65.51,R2=0.9918**,Y 速效钾=6.04XpH+55.40,R2=0.9798**;(4)中粘土、中壤土、石灰土、红壤与水稻土钾肥肥力效果较好,且在适宜范围应尽量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及pH。  相似文献   
92.
为探明不同栽培方式水稻在长江下游稻-麦两熟制条件下的分蘖特性及其与群体生产力的关系,以超级稻淮稻9号和徐稻3号为材料,比较研究旱育中苗壮秧精量手栽、小苗机插、直播3种栽培方式水稻分蘖发生与成穗特点及其生产力和对产量的贡献。结果表明,不同栽培方式水稻产量差异极显著,手栽稻最高,直播稻最低。机插稻和直播稻主茎和一次分蘖群对产量贡献大,尤其是直播稻,主茎产量比例达27.5%,二次分蘖群仅5%左右,而手栽稻主茎产量比例小(16.7%),二次分蘖群产量占近20%。一次分蘖群产量比例不同栽培方式间变化幅度较小,都在65.84%~67.09%之间。手栽稻分蘖发生叶位数多,且茎蘖成穗率高,单株成穗数多;一次分蘖群发生在主茎第1至第10叶位,其中第5至第8叶位分蘖发生率与成穗率较高,二次分蘖群以1/5、1/6、1/7发生和成穗为主。机插稻分蘖发生比较集中,一次分蘖群发生在主茎第3叶至第7叶位,第4至第7叶是分蘖发生与成穗的优势叶位,二次分蘖群发生以1/4、2/4、1/5为主,但主要依靠1/4成穗。直播稻一次分蘖群发生在主茎第1至第5叶位,其中第1至第4叶位分蘖发生率与成穗率较高,二次分蘖发生较多,但仅在1/1、2/1、1/2有成穗,且成穗率很低。3种栽培方式均未见三次及三次以上分蘖发生。各栽培方式主茎及优势叶位分蘖群生产力高、穗部性状好,对产量贡献大,产量的85%以上来自这些茎蘖。说明不同栽培方式水稻分蘖发生与成穗规律是不同的,提高茎蘖成穗率,增加单株成穗数,充分发挥分蘖群的调控作用,对提高产量具有重要意义;同时生产中应根据各种栽培方式的实际,应用各自配套的管理技术措施,通过肥水等的精确合理调控,促进优势叶位分蘖早发、多发,抑制无效叶位分蘖发生,提高群体质量,发掘优势叶位的增产潜力,从而实现不同栽培方式水稻的高产高效生产。  相似文献   
93.
94.
为探讨水稻突变体材料W33高位分蘖特性在水稻育种上的利用价值。以野生型水稻恢复系R818及其高节位分蘖突变体W33为试验材料,用盆栽试验研究R818和W33的植株、分蘖和穗部性状差异,用大田栽培控制性试验比较R818和W33分蘖、产量构成性状及子粒产量差异,测得参试材料各性状数据。结果表明,生长前期W33和R818株高、主茎叶均长无明显差异,中后期二者株高、主茎叶均长渐显显著或极显著差异;W33单株平均分蘖数是R818的7.5~8.8倍,平均有效穗数是R818的8.6倍,分蘖平均成穗率与R818相当,但单穗穗长、枝梗数和着粒数明显低于R818,而千粒重与R818无明显差异;W33和R818单株籽粒产量均随密度增大而降低,并以最低密度条件下最高,最高密度条件下最低;尽管W33单穗产量明显低于R818,但在相同栽插密度条件下,W33和R818群体产量差异不显著(F=3.7868<F0.05,1,4);在一定密度范围内,W33能充分发挥其旺盛的分蘖力和较高的成穗率优势,以弥补单穗产量较低的缺陷,其群体产量最终达到与R818相当的水平。说明W33旺盛的分蘖力和较高的分蘖成穗率特性在水稻育种上具有一定的利用价值。  相似文献   
95.
为探索冷浸田中亚铁离子的致毒机理,试验研究了亚铁对水稻分蘖期生长发育的影响.结果表明,适量的亚铁可增加水稻分蘖期的株高和分蘖数,而过量的亚铁通过影响水稻体内抗氧化酶的活性从而对水稻产生毒害,导致水稻的株高降低,分蘖数减少.  相似文献   
96.
通过空间诱变从光身稻品种Francis的M2群体中发现一株叶色白化转绿、多分蘖矮秆突变体hfa-1。hfa-1在三叶期之前完全白化,随后转绿。白化转绿表型受生长发育和温度调控。亚细胞结构观察发现hfa-1叶绿体发育异常抑制叶绿素合成,造成光合效率降低,产生白化表型。hfa-1的多分蘖表型是由于高节位分蘖芽激活所致,初步鉴定与苗期叶片IAA (吲哚乙酸)含量无关。hfa-1的矮生性则由节间长度缩短所致,与苗期GA (赤霉素)的合成和信号传导无关。遗传分析表明hfa-1的白化转绿、多分蘖矮秆表型受单隐性核基因hw-1(t)控制。利用hfa-1与粳稻品种02428杂交获得的F2群体将hw-1(t)定位在水稻第4染色体长臂上两个InDel标记HW27和HW7间46.9 kb的物理距离内,该区域有13个阅读框架,其中LOC_Os04g57320编码IMMUTANTS蛋白,推测为hw-1(t)的候选基因。  相似文献   
97.
水稻叶色白化转绿及多分蘖矮秆基因hw-1(t)的图位克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增加作图群体的样本量, 将控制水稻白化转绿和多分蘖矮秆的基因hw-1(t)定位在第4染色体长臂2个InDel标记HW36和HW7之间24.9 kb的物理距离内, 该区域含有5个阅读框架。测序及酶切分析表明, 突变体hfa-1仅在LOC_Os04g57320产生一个碱基(G→A)的突变, 导致翻译提取终止, 推断LOC_Os04g57320为hw-1(t)。进一步分析发现hw-1(t)在水稻基因组中为单拷贝, 与拟南芥im和番茄PTOX基因同源性较高, 但在转录子和蛋白质结构上存在一定差异;基因表达分析显示HW-1(t)属组成型表达基因, 表达不受光照影响。  相似文献   
98.
吉林省湿润冷凉区玉米不同品种去除分蘖对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吉林省湿润冷凉区,开展了不同玉米品种的分蘖对产量的影响试验,方差分析结果表明,种植密度在4200株/667m2时,去除分蘖或保留分蘖对穗粒数、千粒重、产量无显著影响。明确了每667m2种植4200株时可以保留分蘖,达到省工省力、节约成本、明显增加经济和社会效益的目的,为提升本区域玉米高产高效的生产能力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99.
烟农836是烟台市农业科学研究院利用太空育种技术育成的旱地高产、优质、抗旱小麦新品种,在2008年和2009年连续2年区域试验中产量均居前列,于2010年11月通过山东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2011年和2012年被列为山东省旱地小麦主导品种,2014年1月通过国家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烟  相似文献   
100.
水稻种子颖壳开裂对活力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穆丹 《种子世界》2008,(2):38-39
在水稻种子的室内净度检验中,颍壳开裂粒是常见的现象。据2004年对空育131品种的考种结果看,水稻主穗中的颖壳自然开裂粒占1%~10%,分蘖穗中占1%~3%。加之脱粒机旋转冲击过强,又造成3%~8%的米粒或颖壳开裂,按照《黑龙江省农作物良种分级标准》中规定的水稻“颖壳开裂”完全归属于废种子。但是在实践中发现颖壳开裂的种子并不完全都失去了种用的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