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482篇 |
免费 | 0篇 |
国内免费 | 6篇 |
专业分类
林业 | 28篇 |
农学 | 84篇 |
基础科学 | 6篇 |
6篇 | |
综合类 | 214篇 |
农作物 | 20篇 |
畜牧兽医 | 16篇 |
园艺 | 111篇 |
植物保护 | 3篇 |
出版年
2024年 | 1篇 |
2023年 | 8篇 |
2022年 | 8篇 |
2021年 | 12篇 |
2020年 | 7篇 |
2019年 | 9篇 |
2018年 | 6篇 |
2017年 | 13篇 |
2016年 | 13篇 |
2015年 | 8篇 |
2014年 | 22篇 |
2013年 | 36篇 |
2012年 | 41篇 |
2011年 | 53篇 |
2010年 | 34篇 |
2009年 | 38篇 |
2008年 | 42篇 |
2007年 | 23篇 |
2006年 | 13篇 |
2005年 | 26篇 |
2004年 | 14篇 |
2003年 | 19篇 |
2002年 | 3篇 |
2001年 | 10篇 |
2000年 | 7篇 |
1999年 | 7篇 |
1998年 | 1篇 |
1997年 | 3篇 |
1996年 | 3篇 |
1995年 | 1篇 |
1994年 | 2篇 |
1992年 | 1篇 |
1991年 | 1篇 |
1990年 | 2篇 |
1955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48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41.
142.
为利用基因工程手段调控凤梨科植物生长发育奠定基础,基于转录组数据,利用cDNA末端快速扩增(rapid amplification of cDNA ends,RACE)技术从蜻蜓凤梨中克隆APETALA2/Ethylene Response Element Binding Protein(AP2/EREBP)家族的1个转录因子编码序列AfWIN1,并通过在线软件预测其亚细胞定位,利用实时荧光定量PCR(qRT-PCR)方法分析其转录本表达量,且利用染色体步移方法分离其启动子序列。结果表明:AfWIN1cDNA全长995bp,含有1个501bp的开放阅读框(open reading frame,ORF),编码166个氨基酸残基;AfWIN1定位于细胞核的碱性亲水蛋白;AfWIN1的转录本表达量随着植株年龄的增长逐渐上调,但在花器官中表达量很低甚至检测不到;AfWIN1基因5′端上游的调控序列中包含较多响应激素的顺式元件;AfWIN1在幼株和成株心叶中对乙烯响应的方式不尽相同,可能参与蜻蜓凤梨营养生长过程,但不调控花器官发育。 相似文献
143.
144.
五叶草莓与凤梨草莓种间杂交F_1代的形态学及SSR标记鉴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运用传统杂交方法,以五叶草莓为母本、凤梨草莓品种‘达赛莱克特’为父本进行远缘杂交,获得了11个F1代株系,利用形态学性状与分子标记相结合进行种间杂种鉴定。对父母本、F1代主要的植物学特征、生物学特性的调查分析结果表明,F1代在叶、花、果实等方面的很多性状不同于父母本,其中大部分介于双亲之间;植株长势明显强于父母本,具有明显的杂种优势。采用草莓属46对SSR引物进行分子鉴定,利用3对引物鉴定出种间杂种。形态学与SSR标记综合鉴定结果表明,全部F1代株系均为五叶草莓与凤梨草莓的种间杂种。 相似文献
145.
[目的]确定红姬凤梨试管苗生根的最佳培养基及适宜的移栽基质。[方法]以初代培养的红姬凤梨试管苗为试验材料,研究不同浓度IAA、NAA和IBA对试管苗不定根诱导的影响及不同基质配比对红姬凤梨试管苗移栽成活率的影响。[结果]在生根培养基添加不同浓度IAA、NAA和IBA的9种处理中,以添加IAA 6.0 mg/L处理的红姬凤梨生根数量最多,平均根数达到23.26条,平均根长达3.41cm;在8个不同基质配比组合中,以泥70%+河沙30%组合的红姬凤梨移栽成活率高,幼苗生长较好,表现为叶片宽阔、较厚、亮绿色,茎平均增高1.58 cm。[结论]红姬凤梨试管苗最佳生根培养基为1/2 MS+IAA 6.0 mg/L+蔗糖30 g/L,最适移栽基质为泥炭70%+河沙30%。 相似文献
146.
147.
‘凤梨穗’是从同安区龙眼品种资源中选出的优良品种,结果早、抗冲梢、高产稳产,果实大小均匀、外观美、风味甜、香气浓、品质优,成熟果实退糖慢(可挂树20 d左右),鲜食焙干兼优。 相似文献
148.
149.
空气凤梨是近几年才引进我国的新品种,其主要影响因素为:光照、水分、温度,肥料对其的影响不大。我国引进的空气凤梨一般在温室大棚中培育,成本很高。 相似文献
150.
台湾菠萝产业现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柑桔与亚热带果树信息》2005,21(5):25-27
菠萝(台湾人称为凤梨)原产于南美洲,台湾于清康熙末年从大陆南方引进种植,迄今已有300余年。栽培品种可分为在来种、卡因种及杂交种三大类。在来种又称本地种,有黄皮、乌皮、有刺红皮及无刺红皮等,系由华南地区引进,日据时期在台湾菠萝生产中占重要地位;卡因种又称外来种,于1908年由东南亚地区及夏威夷引进,经试种确定后,自1922年大量繁殖推广;杂交种系品种经杂交育成,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