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9929篇
  免费   1832篇
  国内免费   1166篇
林业   1204篇
农学   1415篇
基础科学   326篇
  1463篇
综合类   13696篇
农作物   1123篇
水产渔业   914篇
畜牧兽医   6751篇
园艺   2977篇
植物保护   3058篇
  2025年   6篇
  2024年   702篇
  2023年   1077篇
  2022年   1371篇
  2021年   1412篇
  2020年   1355篇
  2019年   1196篇
  2018年   647篇
  2017年   875篇
  2016年   1054篇
  2015年   1152篇
  2014年   1502篇
  2013年   1272篇
  2012年   1771篇
  2011年   1828篇
  2010年   1579篇
  2009年   1538篇
  2008年   1519篇
  2007年   1290篇
  2006年   1170篇
  2005年   1107篇
  2004年   917篇
  2003年   784篇
  2002年   686篇
  2001年   639篇
  2000年   564篇
  1999年   477篇
  1998年   452篇
  1997年   399篇
  1996年   395篇
  1995年   374篇
  1994年   390篇
  1993年   281篇
  1992年   303篇
  1991年   258篇
  1990年   217篇
  1989年   209篇
  1988年   43篇
  1987年   37篇
  1986年   19篇
  1985年   5篇
  1983年   4篇
  1982年   5篇
  1981年   3篇
  1980年   5篇
  1979年   4篇
  1958年   3篇
  1957年   5篇
  1955年   16篇
  1953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71.
一品红枯萎病病原菌鉴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病原菌致病性测定形态鉴定,确认一品红枯萎病是由尖孢镰刀菌引起。采用浸根接种法和灌根接种法进一步对该菌进行寄主范围测定试验,被接种的11个科14种植物中仅有一品红发病,故鉴定该菌为一独立的专化型--尖孢镰刀菌一品红专化型。  相似文献   
972.
河北省棉花黄萎病菌致病性与ISSR遗传分化   总被引:4,自引:4,他引:4  
 从河北省17个主要植棉县采集棉花黄萎病株,分离获得52个黄萎病菌单孢菌系,对其培养特性、致病性和ISSR(Inter-simple sequence repeat)遗传分化进行了研究。菌系培养性状研究表明,在采集的52个菌系中,菌核型菌系最多,其次是菌丝型,最少的是中间型,3种类型菌系分别占总菌系的51.9%,38.5%和9.6%。利用7个抗、感不同的鉴别寄主在光、温、湿可控的生长室鉴定了病菌的致病性,供试菌系可分为致病力强、中、弱3种类型(Ⅰ型、Ⅱ型和Ⅲ型),分别占供试菌系的51.9%,21.2%和26.9%。在供试菌系中存在比落叶型菌系致病力还要强的非落叶型菌系。基于病情指数的聚类分析结果表明,河北省棉花黄萎病菌系存在明显致病力分化,但与地理来源无关。菌核型菌系和中间型菌系多表现为强致病力或中等致病力,而菌丝型菌系的致病力变化较大。在136个ISSR标记中,80个属于多态性标记,多态性位点百分率达58.8%。基于ISSR的聚类分析结果表明,河北省棉花黄萎病菌的遗传分化较小,并且遗传分化与地理来源相关。  相似文献   
973.
为了明确稻瘟病菌对肟菌酯的敏感性,利用菌丝生长速率法测定了 2018~2019年辽宁省11个水稻产区分离的220株稻瘟病菌对肟菌酯的敏感性,并在此基础上对供试菌株的抗药性水平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稻瘟病菌对肟菌酯的EC50值分布范围为0.0111~0.4983 μg·mL-1,敏感性差异达44.89倍.220株稻瘟病菌...  相似文献   
974.
小麦赤霉病拮抗菌的筛选及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探索生物防治赤霉病的方法,本试验利用稀释涂布平板法、平板对峙法从多种植物体内及其土壤中分离、筛选抗小麦赤霉病的拮抗菌,并在盆栽和大田条件下研究拮抗菌对小麦赤霉病的防治效果。研究结果显示:分离获得了300株菌株,其中30株菌株对禾谷镰刀菌有明显的抑制作用,菌株NS-QCT的抑菌活性最强。对NS-QCT菌株PCR扩增获得的16S rDNA基因进行测序、比对,发现NS-QCT菌株与Streptomyces malaysiensisMJM1968菌株相似性为99%,表明其应该是一株链霉菌(S.malaysiensis)。盆栽和田间试验结果表明,NS-QCT菌株对小麦赤霉病有一定的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975.
为研究松针纤维素降解菌系,通过刚果红纤维素平板鉴别初筛菌株,以CMC、滤纸和微晶纤维素3种酶活性高低进行复筛,从土壤中分离筛选出3株松针纤维素分解能力较强的菌株。将复筛获得的菌株进行组合培养,并与其单独培养时酶活大小进行比较,得到1个酶活最佳组合,其CMC、滤纸和微晶纤维素3种酶活力分别为83.39、35.84和122.54 IU,均比单菌株各酶活力高。对该组合产酶条件研究结果表明,该组合在以硝酸钠为氮源,6.0为起始p H时,加入表面活性剂聚乙二醇400时产酶最佳,CMC、滤纸和微晶纤维素3种酶活力分别达到98.03、50.84和140.06 IU。  相似文献   
976.
镰刀菌毒素是镰刀菌属真菌产生的多种次生代谢产物的总称,在自然界中分布极为广泛,是危险的食品污染物,对人畜健康危害十分严重.因此,关于镰刀茵毒素的研究已成为当前国际上最紧迫的课题之一.通过对受侵染的宿主细胞以及体外培养的动物细胞研究表明,镰刀菌毒素可影响植物细胞膜透性并破坏其组织超微结构,可诱导体外培养的动物细胞发生凋亡.笔者对镰刀茵产毒素的类型,镰刀茵毒素对植物细胞、动物细胞的毒害以及脱毒方法作一综述.并探讨了当前镰刀茵毒素研究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未来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977.
采用琼脂二倍稀释法使平板上接种细菌量分别为1.5×104CFU、1.2×1010CFU,测定环丙沙星、麻保沙星、多粘菌素B对仔猪黄白痢大肠杆菌的MIC、MPC,并计算SI(MPC/MIC)。试验结果表明,受试菌对多粘菌素B、麻保沙星、环丙沙星的敏感率分别为80.85%、 17.02%、12.76%,两种喹诺酮类药物已有交叉耐药产生;两种喹诺酮类药物对敏感菌的MPC为1~16μg/mL,SI为 4~32,多粘菌素B的MPC为4~16μg/mL,SI为2~8,因此认为多粘菌素B不仅抗菌活性较高,SI也低于环丙沙星、麻保沙星, 即多粘菌素B的防耐药突变能力比麻保沙星与环丙沙星要强。  相似文献   
978.
玉米弯孢菌叶斑病发生和防治若干问题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对吉林省玉米弯孢菌叶斑病的发生和防治几个问题进行试验研究。结果表明:室内保存1~3年的病叶、当年室外越冬的病叶均具有产孢能力;玉米生育期对弯孢菌侵染概率有明显的影响,生育前期侵染概率高,抗侵染力低,生育后期侵染概率低,抗侵染力强;施用氮肥、磷肥对玉米弯孢菌侵染概率影响不明显,而钾肥能降低侵染概率。对生产中一些玉米品种、自交系进行抗病性鉴定,如吉玉106、CM1、济单7号、吉846、5002表现抗性较好。筛选出对防治弯孢菌叶斑病有效的药剂:甲基托布津防效最高,可达91.59%;其次是炭疽福美、速克灵,防效也分别达88.37%和82.98%;代森锰锌的防效为78.37%。  相似文献   
979.
不同腐解剂对麦秸秆腐解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从土壤、瑞莱特菌系中分离筛选出高效纤维素降解菌,组建TZ和RES 2个复合菌系,利用2个复合菌系、瑞莱特菌系作为外加菌剂对小麦秸秆进行腐熟,研究3种菌系对小麦秸秆腐解进程的影响.结果表明:外加腐解剂,秸秆的腐解温度、粗纤维和有机质含量的变化与对照相近;腐熟60 d后,未加菌剂的粗纤维及有机质含量最低分别为55.2%和86.7%,说明外加此3种腐解剂不能促进秸秆腐熟,秸秆腐熟主要依赖其自身含有的微生物.  相似文献   
980.
流行学田间调查发现树莓灰霉病发生与生育期、温度、降雨量和种植方位有密切关系,另外植株不同部位病情指数存在差异.流行学研究证明多因子Logistic模型可以较好地反映树莓灰霉病流行动态.树莓青果期不易发病,果实采收盛期发病较重并且增长较快,即病害流行逻辑斯蒂期(0,05-0,95)为产果期16~33d,积温达409-877℃,累积降雨量达53~159mm.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