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29929篇 |
免费 | 1832篇 |
国内免费 | 1166篇 |
专业分类
林业 | 1204篇 |
农学 | 1415篇 |
基础科学 | 326篇 |
1463篇 | |
综合类 | 13696篇 |
农作物 | 1123篇 |
水产渔业 | 914篇 |
畜牧兽医 | 6751篇 |
园艺 | 2977篇 |
植物保护 | 3058篇 |
出版年
2025年 | 6篇 |
2024年 | 702篇 |
2023年 | 1077篇 |
2022年 | 1371篇 |
2021年 | 1412篇 |
2020年 | 1355篇 |
2019年 | 1196篇 |
2018年 | 647篇 |
2017年 | 875篇 |
2016年 | 1054篇 |
2015年 | 1152篇 |
2014年 | 1502篇 |
2013年 | 1272篇 |
2012年 | 1771篇 |
2011年 | 1828篇 |
2010年 | 1579篇 |
2009年 | 1538篇 |
2008年 | 1519篇 |
2007年 | 1290篇 |
2006年 | 1170篇 |
2005年 | 1107篇 |
2004年 | 917篇 |
2003年 | 784篇 |
2002年 | 686篇 |
2001年 | 639篇 |
2000年 | 564篇 |
1999年 | 477篇 |
1998年 | 452篇 |
1997年 | 399篇 |
1996年 | 395篇 |
1995年 | 374篇 |
1994年 | 390篇 |
1993年 | 281篇 |
1992年 | 303篇 |
1991年 | 258篇 |
1990年 | 217篇 |
1989年 | 209篇 |
1988年 | 43篇 |
1987年 | 37篇 |
1986年 | 19篇 |
1985年 | 5篇 |
1983年 | 4篇 |
1982年 | 5篇 |
1981年 | 3篇 |
1980年 | 5篇 |
1979年 | 4篇 |
1958年 | 3篇 |
1957年 | 5篇 |
1955年 | 16篇 |
1953年 | 3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71.
一品红枯萎病病原菌鉴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病原菌致病性测定形态鉴定,确认一品红枯萎病是由尖孢镰刀菌引起。采用浸根接种法和灌根接种法进一步对该菌进行寄主范围测定试验,被接种的11个科14种植物中仅有一品红发病,故鉴定该菌为一独立的专化型--尖孢镰刀菌一品红专化型。 相似文献
972.
河北省棉花黄萎病菌致病性与ISSR遗传分化 总被引:4,自引:4,他引:4
从河北省17个主要植棉县采集棉花黄萎病株,分离获得52个黄萎病菌单孢菌系,对其培养特性、致病性和ISSR(Inter-simple sequence repeat)遗传分化进行了研究。菌系培养性状研究表明,在采集的52个菌系中,菌核型菌系最多,其次是菌丝型,最少的是中间型,3种类型菌系分别占总菌系的51.9%,38.5%和9.6%。利用7个抗、感不同的鉴别寄主在光、温、湿可控的生长室鉴定了病菌的致病性,供试菌系可分为致病力强、中、弱3种类型(Ⅰ型、Ⅱ型和Ⅲ型),分别占供试菌系的51.9%,21.2%和26.9%。在供试菌系中存在比落叶型菌系致病力还要强的非落叶型菌系。基于病情指数的聚类分析结果表明,河北省棉花黄萎病菌系存在明显致病力分化,但与地理来源无关。菌核型菌系和中间型菌系多表现为强致病力或中等致病力,而菌丝型菌系的致病力变化较大。在136个ISSR标记中,80个属于多态性标记,多态性位点百分率达58.8%。基于ISSR的聚类分析结果表明,河北省棉花黄萎病菌的遗传分化较小,并且遗传分化与地理来源相关。 相似文献
973.
974.
小麦赤霉病拮抗菌的筛选及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探索生物防治赤霉病的方法,本试验利用稀释涂布平板法、平板对峙法从多种植物体内及其土壤中分离、筛选抗小麦赤霉病的拮抗菌,并在盆栽和大田条件下研究拮抗菌对小麦赤霉病的防治效果。研究结果显示:分离获得了300株菌株,其中30株菌株对禾谷镰刀菌有明显的抑制作用,菌株NS-QCT的抑菌活性最强。对NS-QCT菌株PCR扩增获得的16S rDNA基因进行测序、比对,发现NS-QCT菌株与Streptomyces malaysiensisMJM1968菌株相似性为99%,表明其应该是一株链霉菌(S.malaysiensis)。盆栽和田间试验结果表明,NS-QCT菌株对小麦赤霉病有一定的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975.
为研究松针纤维素降解菌系,通过刚果红纤维素平板鉴别初筛菌株,以CMC、滤纸和微晶纤维素3种酶活性高低进行复筛,从土壤中分离筛选出3株松针纤维素分解能力较强的菌株。将复筛获得的菌株进行组合培养,并与其单独培养时酶活大小进行比较,得到1个酶活最佳组合,其CMC、滤纸和微晶纤维素3种酶活力分别为83.39、35.84和122.54 IU,均比单菌株各酶活力高。对该组合产酶条件研究结果表明,该组合在以硝酸钠为氮源,6.0为起始p H时,加入表面活性剂聚乙二醇400时产酶最佳,CMC、滤纸和微晶纤维素3种酶活力分别达到98.03、50.84和140.06 IU。 相似文献
976.
977.
采用琼脂二倍稀释法使平板上接种细菌量分别为1.5×104CFU、1.2×1010CFU,测定环丙沙星、麻保沙星、多粘菌素B对仔猪黄白痢大肠杆菌的MIC、MPC,并计算SI(MPC/MIC)。试验结果表明,受试菌对多粘菌素B、麻保沙星、环丙沙星的敏感率分别为80.85%、 17.02%、12.76%,两种喹诺酮类药物已有交叉耐药产生;两种喹诺酮类药物对敏感菌的MPC为1~16μg/mL,SI为 4~32,多粘菌素B的MPC为4~16μg/mL,SI为2~8,因此认为多粘菌素B不仅抗菌活性较高,SI也低于环丙沙星、麻保沙星, 即多粘菌素B的防耐药突变能力比麻保沙星与环丙沙星要强。 相似文献
978.
对吉林省玉米弯孢菌叶斑病的发生和防治几个问题进行试验研究。结果表明:室内保存1~3年的病叶、当年室外越冬的病叶均具有产孢能力;玉米生育期对弯孢菌侵染概率有明显的影响,生育前期侵染概率高,抗侵染力低,生育后期侵染概率低,抗侵染力强;施用氮肥、磷肥对玉米弯孢菌侵染概率影响不明显,而钾肥能降低侵染概率。对生产中一些玉米品种、自交系进行抗病性鉴定,如吉玉106、CM1、济单7号、吉846、5002表现抗性较好。筛选出对防治弯孢菌叶斑病有效的药剂:甲基托布津防效最高,可达91.59%;其次是炭疽福美、速克灵,防效也分别达88.37%和82.98%;代森锰锌的防效为78.37%。 相似文献
979.
980.
流行学田间调查发现树莓灰霉病发生与生育期、温度、降雨量和种植方位有密切关系,另外植株不同部位病情指数存在差异.流行学研究证明多因子Logistic模型可以较好地反映树莓灰霉病流行动态.树莓青果期不易发病,果实采收盛期发病较重并且增长较快,即病害流行逻辑斯蒂期(0,05-0,95)为产果期16~33d,积温达409-877℃,累积降雨量达53~159mm.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