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9952篇
  免费   1749篇
  国内免费   1214篇
林业   1204篇
农学   1414篇
基础科学   326篇
  1463篇
综合类   13693篇
农作物   1120篇
水产渔业   912篇
畜牧兽医   6748篇
园艺   2977篇
植物保护   3058篇
  2025年   6篇
  2024年   691篇
  2023年   1077篇
  2022年   1371篇
  2021年   1412篇
  2020年   1355篇
  2019年   1196篇
  2018年   647篇
  2017年   875篇
  2016年   1054篇
  2015年   1152篇
  2014年   1502篇
  2013年   1272篇
  2012年   1771篇
  2011年   1828篇
  2010年   1579篇
  2009年   1538篇
  2008年   1518篇
  2007年   1290篇
  2006年   1170篇
  2005年   1107篇
  2004年   917篇
  2003年   784篇
  2002年   686篇
  2001年   639篇
  2000年   564篇
  1999年   477篇
  1998年   452篇
  1997年   399篇
  1996年   395篇
  1995年   374篇
  1994年   390篇
  1993年   281篇
  1992年   303篇
  1991年   258篇
  1990年   217篇
  1989年   209篇
  1988年   43篇
  1987年   37篇
  1986年   19篇
  1985年   5篇
  1983年   4篇
  1982年   5篇
  1981年   3篇
  1980年   5篇
  1979年   4篇
  1958年   3篇
  1957年   5篇
  1955年   16篇
  1953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41.
产低温脂肪酶假单胞菌的选育及产酶条件的优化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从取自华中农业大学的土样和长江流域及桂林桃花江水样中筛选到一株产低温脂肪酶的适冷菌,初步鉴定为假单胞菌,命名为Pseudomonas sp.YT34-8.对其产酶条件进行优化,得到其最佳发酵条件为:玉米浆2.00%,豆饼粉2.50%,蔗糖1.00%,橄榄油0.57%,MgSO4·7H2O0.05%,K2HPO4 0.10%,发酵温度8℃,初始pH值7.0,发酵时间48 h,250 mL摇瓶装液量21 mL;摇瓶转速182 r·min-1.在此条件下,其发酵酶活力可达到7.833 U·mL-1.对其所产低温脂肪酶进行初步研究,其最适作用pH值为8.0,最适作用温度为30℃,在pH值5.0~10.0范围内、40℃以下酶活力较稳定.  相似文献   
942.
以木聚糖为唯一碳源,从长期堆放枯枝败叶的土壤中筛选能够高效降解木聚糖的菌株,并对该菌的产酶条件和酶学性质进行研究。分离得到1株酶活性较高且产酶相对稳定的菌株,鉴定为尖孢镰刀菌,命名为Fusarium oxysporum MJ23。研究表明,木聚糖、酵母粉是该菌的最适培养底物,在最适培养条件下,该菌株所产木聚糖酶活力可达186 U/mL;木聚糖酶的最适作用温度、pH值分别为55℃、6,55℃保温3 h,酶活力仍可维持90%以上;Ca2+、Fe2+、Mn2+、Tween 80和聚乙二醇对木聚糖酶活力有较强促进作用,Cu2+、Zn2+、EDTA、尿素和SDS则会抑制酶活,其中SDS的抑制作用最强。模拟动物体内对饲料中半纤维素组分的消化,木聚糖酶的添加可使猪饲料中木糖生成量提高28%,鸡饲料中木糖生成量提高16%,表明该菌株所产木聚糖酶具有用作饲料添加剂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943.
多杀菌素发酵培养基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以刺糖多孢菌C4-10-8B为试验菌株,对多杀菌素发酵培养基进行优化,以提高刺糖多孢菌的多杀菌素发酵产量。【方法】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试验,分别考察了不同碳源、氮源、前体、无机盐和微量元素对多杀菌素生物合成的影响,最后通过正交试验综合考察发酵培养基中各组分对多杀菌素产量的影响。【结果】葡萄糖是较优碳源,最佳质量浓度为40.0 g/L,当葡萄糖与糊精(质量比5∶2)复配时,多杀菌素产量较对照培养基提高18.35%;棉籽蛋白为最优氮源,25.0 g/L棉籽蛋白与15.0 g/L玉米蛋白胨或0.6 g/L硫酸铵复配时,多杀菌素产量分别较对照提高40.0%和45.3%;乙酸钠和谷氨酰胺质量浓度为1.0 g/L时,均能使多杀菌素产量较对照提高21.5%;K2HPO4对多杀菌素合成有明显的促进作用,在其质量浓度为2.5 g/L时,多杀菌素产量较对照提高24.5%;ZnCl2对多杀菌素合成也有促进作用,而MgSO4和CoCl2则显著抑制多杀菌素合成;通过2次正交试验获得最优发酵培养基,利用该培养基时多杀菌素产量可达395.54μg/mL,比对照提高了62.5%。【结论】多杀菌素生物合成的最优发酵培养基为:葡萄糖50.0 g/L,棉籽蛋白25.0 g/L,玉米蛋白胨20.0 g/L,(NH4)2SO40.8 g/L,谷氨酰胺1.25 g/L,乙酸钠0.8 g/L,NaCl 3.0 g/L,K2HPO42.5 g/L,FeSO450.0 mg/L,ZnCl225.0 mg/L,CaCO31.0 g/L。  相似文献   
944.
四川省稻瘟病菌中dsRNA因子的检测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运用dsRNA分析技术检测了来自四川各地的 31个稻瘟菌株携带dsRNA因子的情况 ,发现有 18个菌株含有dsRNA因子 ,占供试菌株的 5 8%。在呈阳性的 18个菌株中呈现 13种完全不同的dsRNA电泳模式 ,表明四川省稻瘟菌可能有不同类型的病毒寄生。未发现病毒的dsRNA电泳模式与菌株的地理来源和寄主水稻品种存在相关关系。对带有病毒的菌株 96 - 2 7进行单孢分离所得的 2 0个单孢分离物中 ,都发现dsRNA存在 ,说明分生孢子进行病毒传导的效率是很高的。但其中有两个单孢分离物的dsRNA电泳模式发生变异 ,但未发现其菌落形态 ,菌丝生长速度和产孢特性与亲本菌株的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945.
柑橘溃疡病拮抗菌的分离筛选及其田间防效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湖南衡阳、常德、长沙、永州等地的柑橘园采集标本,分离、筛选柑橘叶表微生物,共分离到225株细菌,9株真菌.平板拮抗试验结果表明,其中6个菌株有较好的防效,占分离菌株的13.7%.通过对菌株过滤液和定殖力的测定,菌株Kx15和Kx48效果明显,在温室对柑橘溃疡病的防治效果分别达到45.6%和55.6%,在重病果园中的防治效果分别为40.3%,47.7%,且Kx48要优于Kx15.菌株Kx15初步鉴定属于葡萄糖杆菌属,Kx48属于乳酸杆菌属.  相似文献   
946.
由小麦矮腥黑穗病菌(Tilletia controversa Kühn)引起的小麦矮腥黑穗病和由小麦光腥黑穗病菌[Tilletia foetida(Walle.) Lindr]引起的小麦光腥黑穗病都是世界性的病害,小麦矮腥黑穗病是一种重要的国际检疫性病害,是麦类黑穗病中危害最大、极难防治的检疫性病害之一,小麦光星黑穗病在我国被列为北京市的检疫对象。采用激光共聚焦显微技术结合染色方法可简便快速区分小麦矮腥黑穗病菌和小麦光腥黑穗病菌,2种病原菌的冬孢子壁分别呈绿色网纹荧光及均匀平滑绿色荧光,检测可在5~7 min完成,为快速区分2种病原菌的冬孢子提供了一种新的方法。  相似文献   
947.
玉米化肥减施增效技术应用效果研究综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综述了玉米化肥减施增效的技术途径及应用效果的研究现状,分析了施加缓释肥料等新配方肥料、有机物料以及化学物质等物质的减肥增效作用,探讨了轮作、调整播期、喷洒化肥距离以及水肥一体化等措施的应用效果,提出了减肥增效技术的研究前景。该研究可以为玉米化肥减量技术的实际应用提供理论基础,有利于该技术综合生态评价和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948.
橙带蓝尺蛾(Milionia basalis)是近年来严重危害罗汉松和竹柏的一种重要食叶害虫,为筛选出对该虫具有高致病力的优良菌株,对5株不同来源的金龟子绿僵菌(Metarhizium anisopliae)(MaFZ-13、MaFZ-16、MaQL-02、MaXJ-04、MaZ-PTR-01)在PDA培养基上的培养性...  相似文献   
949.
《热带林业》2000,28(4):176-178
桉树通过接种固氮菌,构建一种新型的共生固氮体系,使原本不具有固氮自肥能力的桉树获得固氮能力。这不仅补偿了由于淋失和木材采伐等消耗的土壤氮源,而且可以提供桉树生长所需的氮,并使土壤维持一定的氮素水平。因此,桉树接种固氮菌在土壤氮素持续供给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对于日趋贫瘠的桉树林地土壤改良、地力保持具有重大意义(康丽华,1997)。苗期接种固氮菌方法如下:  相似文献   
950.
本研究从秤锤树叶片中分离内生菌进行分子鉴定,并接种到无菌组培苗中研究其对植株生长的影响。研究结果显示,从秤锤树叶片中共分离获得7株真菌。扩增出的6个菌株经ITS测序,在NCBI网站上进行基因序列比对,鉴定出其中5株菌株均属于球毛壳菌(Chaetomium globosum),1株属于子囊菌(As-comycete)。进一步实验表明:分离的菌株多数对组培苗的株高生长影响不大,可初步鉴定其为内生菌,其中的属于球毛壳菌的F和H菌株对无菌苗的株高有明显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