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1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1篇
林业   7篇
农学   1篇
基础科学   4篇
  1篇
综合类   16篇
农作物   1篇
畜牧兽医   1篇
植物保护   3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2篇
  2018年   1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5篇
  2005年   2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2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8 毫秒
11.
黑西哥沙区农林牧业技术考察报告刘世增郭有祯(省治沙研究所武威733000)根据中国墨西哥科技合作项目中交流农牧业技术经验的要求,在国家科委、中国驻墨西哥大使馆科技处的组织和精心安排下,甘肃省科委组成了由甘肃省林业厅副厅长、高级工程师陈耀仁任团长的考...  相似文献   
12.
总结了气候变暖对农业、林业、牧业生产的正负两方面影响,指出要辩证看待气候变暖带来的影响。着重分析了变暖的正面效应,强调了要充分利用气候变暖的气候优势,科学地发展本地农牧林业的生产。  相似文献   
13.
14.
鼠害是由啮齿动物引发的一类农田、草原、森林中主要自然灾害因子之一,可直接造成大片人工幼林死亡和农林牧种子欠收,严重威胁正常的农林牧业生产活动。也是我区农林牧业开发利用中重要的一个社会问题,已成为发展新疆农林牧业生产的一大制约因素。  相似文献   
15.
焦永吉 《河南农业》2018,(34):30-30
赤条蝽〔Graphosomarubrolineata(Westwood)〕为半翅目,蝽科,主要为害胡萝卜、茴香、柴胡、防风、鸭儿芹、白芷等伞形花科蔬菜及药食两用植物;萝卜、白菜等十字花科蔬菜,葱、洋葱等百合科蔬菜;小麦、苜蓿等粮食作物及牧草;落叶松、榆树、杨树、栎树、油茶树等林木,是重要的农林牧业害虫.国内除西藏外,各省区均有分布;国外主要分布在西伯利亚东部、朝鲜和日本.国内除西藏未发现外,其他各省区均有分布.河南省主要分布在郑州、南阳、信阳、驻马店、三门峡,近年在济源蔬菜制种田个别地块中度发生.本文对赤条蝽的形态特征、发生规律和防治措施进行了介绍,以便于在生产中及时发现并进行有效防治.  相似文献   
16.
<正>自治区副主席钱智在第九届新疆国际农业机械博览会上讲话强调指出:新疆是一个农业大区,水土光热资源丰富,全区可用于农林牧业的土地面积约7133万hm2。改革开放30年来,在党中央、国务院的正确领导和亲切关怀下,在国内外社会各界的相互协作和大力支持下,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党委、自治区人民政府带领全区各族人民团结奋斗、艰苦创业,大力实施优势资源转换战略,农业和农机机械化有了长足发展。  相似文献   
17.
绥宁兴隆农林牧业有限公司,是湖南省首家把"金银花茶"从家庭作坊转变成为现代科学技术精深加工的企业。公司于2007年成立,致力于金银花种植、培育、改造,推广金银花套种青钱柳茶、十善茶及养殖有机发展,金银花、青钱柳的收购、加工销售一体化,实行"公司+基地+农户"等多种经营模式。2009年被县委、县政府  相似文献   
18.
根据甘肃定西安家沟流域自然条件、土地利用状况、治理措施和生产状况,通过对土地利用的类型、结构空间分布模式以及人财物资源的输入和输出分析,以种植业和畜牧业总体最大纯经济效益最高为目标,从定性到定量,通过建立数学模型,在土地面积、劳动力、畜力、社会需求和饲料需求的约束之下,应用线性规划方法进行土地利用结构优化设计,求解最优目标解,得出优化方案.土地利用结构优化调整后,农林牧用地比例由原来的6.5:3.1:0.4调整为1.7:4.8:3.5.  相似文献   
19.
适合我省发展的几种林下经济模式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林下经济就是充分利用现有的林地资源和林阴优势,从事林下种植、养殖等立体经营模式,使农林牧业达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相辅相成、共同发展的多态经营模式。发展林下经济不仅可以充分利用林下土地资源促进林业进人良性循环,而且对于调整农村产业结构,促进林民增收具有较大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20.
我国蝗虫生物防治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蝗虫隶属于昆虫纲直翅目蝗总科,在我国各地均有分布,目前我国已知的蝗虫种类有800余种,其中约有50多种对农林牧业造成不同程度的危害[1].在我国造成灾害的蝗虫主要是飞蝗,其中东亚飞蝗[Locusta migratoria manilensis (Mey)]更是历来农业生产中最为重要的害虫之一[1].除了飞蝗,在我国各地尚有土蝗,能严重危害的种类很多,常造成地域性的损失[2-4].进入80年代以来,随着全球气候变暖蝗虫危害时有发生,农业部有关专家预测今后几年随着干旱气候的延续蝗虫的危害会逐渐加重,不但原有的133多万hm2蝗虫适生区蝗虫发生加重,而且还可能激活一些潜在蝗区或老蝗区向蝗区转变[3-5].不仅我国如此,蝗虫也是世界性的严重虫灾[6,7].早期的蝗虫防治主要依赖于化学防治,但大量化学农药的使用会给周围生态环境带来不可避免的污染和破坏,对人类的生命安全和生活保障具有潜在的危险,而且随着化学药剂的滥用,蝗虫的抗药性问题也明显加重[8].由此可见,化学防治蝗虫的前景令人担忧.为此,迫切需要对环境安全、经济有效的治蝗新技术."可持续发展"概念的提出,使得对于防治蝗虫的研究转移到生物防治上,但由于起步较晚被利用的生防介质并不多,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