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050篇
  免费   62篇
  国内免费   175篇
林业   103篇
农学   136篇
基础科学   121篇
  352篇
综合类   2136篇
农作物   67篇
水产渔业   36篇
畜牧兽医   193篇
园艺   88篇
植物保护   55篇
  2024年   9篇
  2023年   31篇
  2022年   53篇
  2021年   60篇
  2020年   54篇
  2019年   75篇
  2018年   31篇
  2017年   94篇
  2016年   115篇
  2015年   124篇
  2014年   192篇
  2013年   176篇
  2012年   228篇
  2011年   254篇
  2010年   274篇
  2009年   228篇
  2008年   262篇
  2007年   221篇
  2006年   168篇
  2005年   165篇
  2004年   104篇
  2003年   114篇
  2002年   69篇
  2001年   52篇
  2000年   27篇
  1999年   17篇
  1998年   21篇
  1997年   6篇
  1996年   6篇
  1995年   7篇
  1994年   5篇
  1993年   4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4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4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5篇
  1984年   2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6篇
  1980年   3篇
  1979年   1篇
  1957年   5篇
排序方式: 共有328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37 毫秒
371.
以科尔沁左翼后旗为研究区,利用遥感方法和耕地变化重要性指数模型,分析2008—2013年科左后旗耕地面积变化特征,并结合农户调研数据,利用综合平衡法从农户耕种规模与收益水平视角探讨农牧交错区耕地变化的动因。结果表明:1)随着农村劳动力非农化转移,2008—2013年科左后旗耕地面积不降反增,草地被开垦为耕地现象明显;2)2008—2013年科左后旗耕地边际化现象不明显,单位耕地面积平均纯收益为5 412.60元/hm~2,农民为了增加收入而扩大耕种规模。研究认为,虽然农牧交错区单位面积耕种收益水平不高,但由于可以实现规模经营,农民通过人为垦殖等方式扩大耕地面积而使劳均耕种收益达到社会平均收入水平,是造成边际耕地呈现非边际化特征的重要原因。建议加强对农牧交错区边际耕地合理利用方面的研究,并针对农牧交错区进一步采取生态保护措施,降低耕地扩展引发生态环境恶化的风险。  相似文献   
372.
乡村振兴战略实施背景下,农地流转是加快发展现代农业的关键。本文通过对案例区的实地调查,归纳出兰陵县代村农地流转的主要模式,基于农户增收效益公式,对农地流转后农户的增收效益和社会效益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代村的农地已经全部流转成功,农地流转后,农民增收效益十分显著,根据调查数据,农户平均家庭年收益达5.52万元,此外农地流转也实现了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村民福利由此提高,社会效益显著。代村紧挨县城这一区位优势对其地流转模式的选择具有举足轻重的影响。  相似文献   
373.
多维产业引导的鄂西生态圈农村居民点整理模式及分区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农村居民点承载了农户生产和生活的重要功能,是农村人地关系的核心表现。针对中国农居点分布散乱、经济贫困和功能性弱的现状,开展因地制宜的整理模式研究将有助于推动乡村空间重构进程。产业发展作为乡村振兴的核心动力,是农村居民点整理规划中的关键要素。现有关于产业与整理模式的研究多强调生产空间的可达性、适宜性与协调性,较少探讨产业现状及其发展前景所产生的多维引导与带动作用。该研究面向中国鄂西生态圈农村居民点落后散乱以及生态农业潜力大、水平低的特点,选取鹤峰县邬阳乡为研究区,基于产业引导、统筹协调的思路,从产业发展、生活便利和生态健康3个方面综合评价农居点发展潜力,并在此基础上,从产业现状水平、产业辐射能力与产业融合潜力3个维度出发,开展顾及产业现状影响与多元发展前景的农居点整理模式识别分析。研究结果表明,试验区整理模式主要包括统筹协调发展型、产业稳定发展型、产业辐射带动型、产业融合引导型和产业调整培育型5种,在空间上以邬阳村为中心向外呈现圈层分布,存在多样化的未来发展格局。差异化的农村居民点整理模式是确保其实际落地的关键,该研究通过结合地域特征及区域规划,构建的多维产业引导下的农居点整理模式及分区,对创新农村居民点整理模式理论与实践有一定的指导意义,有望助力"乡村振兴"战略和"产业扶贫"政策的具体实施。  相似文献   
374.
重庆市永川2008年梨生理落果原因分析及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吴平原 《南方农业》2008,2(5):34-35
2006年4月23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温家宝视察了黄瓜山南方早熟梨基地,将黄瓜山称为"梨村",梨是当地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支柱产业,就是这个约4万hm2的"中华梨村",2008年遭遇了种植南方早熟梨近30年来罕见的"生理落果",产业的健康发展受到了极大的威胁,为弄清楚原因,笔者进行了调查,现将相关资料整理如下.  相似文献   
375.
农地整理项目后效益评价模式的构建   总被引:8,自引:3,他引:5  
农地整理项目后效益的研究是土地整理理论及实践研究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农地整理的实质是增加耕地面积、改善农民生活条件及生态环境,因此,可以把农地整理3大效益的评价转化为对经济产出价值、社会保障价值及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的测算.该文在综述了学者有关土地整理效益评价的基础上,建立以货币价值为衡量标准的项目后效益评价模式,并以南京市两项目为例进行实证研究.研究结果表明,该评价模式较为全面,科学地测算农地整理项目带来的价值,所需数据资料较简单,数据量较少,评价结果可以直接做投资效益分析,也可以用于项目之间的后效益对比分析.但同时,该评价模式在对农地整理带来的价值构成方面的考虑并不十分全面,推广应用仍有待进一步改进.  相似文献   
376.
中国黑钙土地区土地整理方法探讨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黑钙十具有较高肥力,但十地利用方式与自然条件(坡度、气候等)的限制会使黑钙土地区存在一定程度的土壤侵蚀与退化,通过土地整理增强其水土保持能力与耕地生产力.该文将GIS与遥感影像引入土地整理,根据研究区土壤特性与地理要素,通过运用GIS软件并结合模拟分析方法,探讨适宜于黑钙土地区耕地整理中田、水、路、林的设计方法.研究结果:黑钙土地区土地平整应依据实际生产方式与土壤特性采取修改局部地形面方法;农田水利设施需采用喷灌系统进行节水灌溉;田间道路设计须根据实地条件与生产方式最人限度节约耕地;营造防护林以减缓有害风;注重培肥地力、改变耕作方式以改良土壤.研究结论:黑钙土地区耕地整理应针对侵蚀区域进行局部平整,避免大规模表土搬运与平整,同时采用喷灌设施,改善生态环境,并注重土壤改良,保持黑钙土肥力.  相似文献   
377.
为进一步释放土地制度改革红利,保障粮食安全,基于山东省2地市6县市区506个农户的调查数据,利用Cobb-Douglas生产函数探究“一户一田”对粮食单产的影响。结果表明:1)实施“一户一田”会增加粮食单产,即实施“一户一田”与小麦和玉米单产存在稳定的正向关系。2)实施“一户一田”对不同农户群体影响存在差异,即实施“一户一田”后,仅农业劳作和家中非农劳动力少的受访农户其小麦和玉米单产增幅更大。3)农户生产经营培训情况、农民合作社员身份、村组土地质量等因素对粮食单产有促进作用,参加过生产经营培训、合作社成员和土地质量高的受访农户其粮食单产更高。因此,政府应尊重民意,鼓励村组因地制宜分类实施“一户一田”,同时优化村组生产条件,从而提高粮食产量,实现稳产增产。  相似文献   
378.
利用CiteSpace软件对1995—2018年中国学术期刊网络出版总库(CNKI)收录的3 075篇农村居民点整理研究文献进行可视化分析,通过分析发文量趋势、关键词图谱及研究机构与研究者图谱,揭示了农村居民点整理研究的发展历程与趋势。  相似文献   
379.
为探究农村“空心化”表现形式之一的女性劳动力为主现象对农地流转的影响,本课题组对河南省5个代表地区的178名女性劳动力进行了调查,设置了女性劳动力个人特征、家庭特征和决策环境等3个方面的14个变量,通过构建Logistic回归模型,对该倾向对农地流转决策影响进行了实证研究。根据研究结果,从培养专业化的新型农民队伍、加快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吸引优秀人才扎根农村、提升女性非农就业能力、充分发挥政府职能作用等方面提出了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38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