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2635篇 |
免费 | 76篇 |
国内免费 | 108篇 |
专业分类
林业 | 138篇 |
农学 | 146篇 |
基础科学 | 43篇 |
122篇 | |
综合类 | 1128篇 |
农作物 | 125篇 |
水产渔业 | 138篇 |
畜牧兽医 | 735篇 |
园艺 | 89篇 |
植物保护 | 155篇 |
出版年
2024年 | 24篇 |
2023年 | 89篇 |
2022年 | 104篇 |
2021年 | 88篇 |
2020年 | 74篇 |
2019年 | 92篇 |
2018年 | 42篇 |
2017年 | 51篇 |
2016年 | 79篇 |
2015年 | 73篇 |
2014年 | 122篇 |
2013年 | 121篇 |
2012年 | 202篇 |
2011年 | 170篇 |
2010年 | 141篇 |
2009年 | 193篇 |
2008年 | 244篇 |
2007年 | 181篇 |
2006年 | 196篇 |
2005年 | 157篇 |
2004年 | 72篇 |
2003年 | 72篇 |
2002年 | 42篇 |
2001年 | 23篇 |
2000年 | 22篇 |
1999年 | 16篇 |
1998年 | 17篇 |
1997年 | 19篇 |
1996年 | 15篇 |
1995年 | 12篇 |
1994年 | 9篇 |
1993年 | 11篇 |
1992年 | 8篇 |
1991年 | 6篇 |
1990年 | 5篇 |
1989年 | 11篇 |
1988年 | 2篇 |
1986年 | 2篇 |
1985年 | 2篇 |
1984年 | 3篇 |
1983年 | 2篇 |
1982年 | 1篇 |
1981年 | 2篇 |
1974年 | 2篇 |
排序方式: 共有281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991.
以南疆全立架立体栽培模式下的伽师瓜为研究对象,选取喀什地区9个具有代表性的伽师瓜种植乡镇,采用田间调查与农户座谈的方式,对喀什地区伽师瓜的施肥现状以及产量进行调查分析。结果表明:(1)调查区基肥和追肥均以有机肥为主,化肥为辅。基肥中有机肥施用量为36 t/hm2;化肥施用量为338 kg/hm2。追肥中有机肥施用量为13 t/hm2;化肥施用量为363 kg/hm2。(2)调查区伽师瓜整个生育期的平均氮素养分施用量为296 kg/hm2,磷素养分为410 kg/hm2,钾素养分为278 kg/hm2,其N:P2O5:K2O为1:1.4:0.9。(3)喀什地区伽师瓜产量最高为68 t/hm2,最低为26 t/hm2,平均产量为52 t/hm2,增产潜力有待挖掘,其产量不是随着施肥量的增加而增大。农户有施用有机肥的优良传统,但普遍存在偏施磷肥、不重视钾肥以及微量营养元素肥的现象,平衡施肥的观念淡薄;调查区的施肥量差异大,没有统一合理的施肥标准。 相似文献
992.
993.
鸢乌贼酶解产物的抗氧化稳定性与功能特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鸢乌贼(Symplectoteuthis oualaniensis)胴体为原料,采用木瓜蛋白酶进行酶解,比较了酶解液中不同分子量组分的抗氧化特性,探讨了温度、p H和光照对其抗氧化活性的影响,以及其功能特性(包括乳化性和乳化稳定性、起泡性和泡沫稳定性、吸水性、持水性和吸油性等)。结果表明,鸢乌贼酶解产物具有一定的耐热性,在酸性偏中性的环境中能较好地保持其抗氧化活性,日光照射会降低其抗氧化能力。此外,酶解产物还具有较强的乳化性、起泡性、吸水吸油能力等功能特性。 相似文献
994.
所谓微生态制剂是指在微生态学理论指导下,将从水生动物体内分离的有益微生物,经特殊工艺制成的只含活菌或者包含细菌菌体及其代谢产物的活菌制剂.在水产养殖中,它可用于水中微生态调控和净化水质,能产生一定的生物效应或生态效应;也可用于调整或维持水生动物肠道内微生态平衡,从而达到防治疾病、促进水生动物健康生长的目的. 相似文献
995.
近年来,利用生物加工法制备海洋食品活性物质成为研究热点,对加工过程中目标产物进行定量检测十分重要,而传统的检测方法面临很多限制,迫切需要新型简便的分析方法。实验以磷脂酰丝氨酸(PS)为待检物代表,构建了一种比色型适配体传感器,用于快速检测生物加工体系中的PS。带正电的壳寡糖与带负电的适配体先经静电吸附结合,PS存在条件下,适配体特异性地与PS结合导致壳寡糖释放,后者进而与带负电的纳米金结合,形成具有高催化活性的过氧化物纳米酶,催化3,3′,5,5′-四甲基联苯胺(TMB)产生与PS浓度成正相关的颜色信号,测定各样品的光吸收值,并与无PS的阴性样品相比计算光吸收变化率,从而实现快速定量。期间对适配体浓度、壳寡糖浓度、纳米酶催化参数进行了详细优化。在最优条件下,传感器具有良好的线性检测范围(0.50~50.00 nmol/L)和较高的灵敏度,检测限(LOD)低至93.84 pmol/L,且具有较好的选择性、准确性和重复性,用于分析实际生物加工样品中的PS时,回收率为95.63%~110.76%,相对标准偏差(RSD)均小于9%,整个分析过程仅需40 min。本研究成功构建了一种能高灵敏快速... 相似文献
996.
口蹄疫病毒主要免疫原性基因VP1的B细胞和T细胞抗原表位位于其C末端,参照Taiwanse97(AJ294928)设计了1对特异性引物,扩增出VPl基因C末端。序列分析表明:其C末端长285bp,编码74个氨基酸,与O/HKN/12/91、O/PEN/TAW/99核苷酸和氨基酸同源性分别为95%、93%和96%、93%;利用同尾酶Xho I、Sall将VP1基因C末端串连起来;再将单拷贝和双拷贝C末端基因插入到原核表达载体pGEX-KG后,转化BL21(DE3),在IPTG诱导下获得表达,经Western blot检测证实表达产物具有活性。以表达产物包被ELISA板,初步建立了特异、敏感的ELISA诊断方法。同时用表达产物免疫Balb/c小鼠,能产生一定的抗O型口蹄疫病毒的抗体。 相似文献
997.
为筛选对瓜列当具有良好防治效果的生防真菌,本研究从新疆加工番茄田自然发病的瓜列当茎基部分离病原真菌,采用盆栽瓜列当接种无菌发酵滤液原液,筛选对瓜列当具有强致病性的菌株;采用共培养法测定菌株不同浓度无菌发酵滤液及其发酵产物萃取物对瓜列当种子萌发的影响;利用形态学特征和分子生物学方法对其进行种类鉴定。结果表明:盆栽瓜列当接种无菌发酵滤液原液可使瓜列当植株伤口变褐,严重的可造成整株萎蔫死亡;菌株JTF001发酵原液对瓜列当种子萌发抑制率可达100%,25倍、50倍稀释液抑制率分别为92.88%和87.62%;浓度为5μg/mL和1μg/mL JTF001发酵产物对瓜列当种子萌发抑制率均达100%;浓度为0.5、0.25μg/mL和0.1μg/mL的JTF001发酵产物对瓜列当种子萌发的抑制率分别为91.03%、81.87%和60.04%;结合形态学和基于rpb2、tef 1和gapdh基因序列分析,将菌株JTF001鉴定为交链格孢Alternaria alternata。上述结果表明菌株JTF001有作为开发防治瓜列当生物农药的潜力。 相似文献
998.
采用人工合成的 6个串联重复寡聚核苷酸单引物 ,以及 2个加锚的二核苷酸引物 ,利用SPAR和ASSR技术 ,对中华绒螯蟹 (Eriocheirsinensis)基因组进行PCR扩增 ,结果发现 ,对于GC含量丰富的三、四核苷酸引物如(CGA) 5、(GACA) 4 ,在不同退火温度的PCR反应中 ,都能扩增出清晰的条带 ,可以作为PCR扩增引物 ;反之 ,GC含量 <5 0 %的 (CATA) 4 和 (GATA) 4 很难检测到扩增产物 ;在基本PCR条件下 ,2个加锚的二核苷酸引物能扩增出可分辨的条带 ,但随着退火温度的升高 ,其中部分条带消失 ;对于不加锚的二核苷酸引物如 (AC) 8、(GA) 8,无论怎样改变退火温度 ,终难形成清晰条带。将不同引物扩增产物分别克隆到T Vector上 ,选取其中 9个阳性克隆进行序列测定 ,发现在 (GACA) 4 引物扩增的 2个片段中 ,序列结构相似 ,除引物序列外 ,都出现了 2~ 3个内部重复序列和高含量的AT ;其余 7个片段在引物序列间都未见内部重复序列 相似文献
999.
1000.
通过化学与生物活性筛选从土壤中分离得到一株菌株,利用16S rDNA方法将其鉴定为嗜线虫致病杆菌Xenorhabdus nematophila并命名为SN313。采用微生物发酵、液相萃取、柱层析及半制备高效液相色谱等技术,对SN313的发酵液进行分离纯化,得到3个化合物。利用质谱和核磁共振等波谱技术并依据文献数据确定了这3个化合物分别是N-(2-羟基苯基乙酰) 色胺 ( 1 )、吩嗪-1-羧酸 ( 2 ) 和环(脯氨酸-色氨酸) ( 3 ),其中化合物 1 是一个新的β-吲哚基乙胺类衍生物。通过微量稀释法测定了3个化合物对4种植物病原真菌的抑制活性。结果表明:化合物 1 对辣椒疫霉Phytophthoa capsici和番茄灰霉病菌Botrytis cinerea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 (IC50值分别为11.20 μg/mL和28.94 μg/mL);化合物 2 对番茄灰霉病菌、辣椒疫霉、水稻纹枯病菌Thanatephorus cucumeris和小麦根腐病菌Bipolaris sorokiniana有明显的抑制作用 (IC50 < 40 μg/mL);化合物 3 对番茄灰霉病菌具有较好的抑制效果 (IC50 = 41.58 μg/mL)。从土壤微生物中获取化合物 2 ,为生物农药申嗪霉素有效成分的天然获取提供了一种新的途径。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