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613篇
  免费   84篇
  国内免费   104篇
林业   137篇
农学   146篇
基础科学   43篇
  121篇
综合类   1114篇
农作物   124篇
水产渔业   138篇
畜牧兽医   734篇
园艺   89篇
植物保护   155篇
  2024年   24篇
  2023年   87篇
  2022年   94篇
  2021年   85篇
  2020年   74篇
  2019年   90篇
  2018年   42篇
  2017年   51篇
  2016年   79篇
  2015年   73篇
  2014年   122篇
  2013年   121篇
  2012年   202篇
  2011年   170篇
  2010年   141篇
  2009年   192篇
  2008年   244篇
  2007年   181篇
  2006年   196篇
  2005年   157篇
  2004年   72篇
  2003年   72篇
  2002年   42篇
  2001年   23篇
  2000年   22篇
  1999年   16篇
  1998年   17篇
  1997年   19篇
  1996年   15篇
  1995年   12篇
  1994年   9篇
  1993年   11篇
  1992年   8篇
  1991年   6篇
  1990年   5篇
  1989年   11篇
  1988年   2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2篇
  1984年   3篇
  1983年   2篇
  1982年   1篇
  1981年   2篇
  1974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80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81.
本刊讯:微生物饲料,统称为生物饲料,是近年来提出的一个新概念,是指从微生态理论和绿色食品意识出发,在微生态理论指导下,采用已知的有益微生物与饲料混合经发酵、干燥等特殊工艺制成的含有活性或无活性益生菌及其代谢产物的安全、无污染的、无残留的优质饲料。该饲料通过发酵功能降解饲料的有:毒有害成分、丰富营养、提高饲料的品质和卫生,又能预防疾病,治理环境污染,是动物的“绿色食品”。  相似文献   
182.
1畜禽饲料中防霉剂的使用 防霉剂指对霉菌具有杀灭或抑制作用,防止应用饲料霉变的制剂。防霉剂对微生物的作用主要有两方面,一方面破坏微生物的生活能力,酚类防霉剂具有这一作用,例如一些焦性没食子酚类的物质;另一方面破坏细胞内酶系统,降低酶的活性或使酶失活,抑制代谢。目前常用的防霉剂一般多为一些有机酸,如丙酸、山梨酸等或这些酸的盐。用量一般在2000毫克/千克左右,不超过4000毫克/千克。一些防霉剂用量过大,明显影响饲料适口性,如丙酸用量超过3000毫克/千克,饲料适口性明显下降。存在于饲料中的霉菌种类很多,目前常见的产毒霉菌多为曲霉、青霉和镰刀霉。霉菌毒素是指存在于饲料中能直接引起动物生理或病理变化的霉菌代谢产物,其中以黄曲霉毒素、赫曲霉毒素、玉米赤霉烯酮较常见。  相似文献   
183.
以鳜分离的嗜水气单胞菌GYK1株为代表,采用玻璃纸覆盖技术提取了8株嗜水气单胞菌和1株温和气单胞菌的胞外产物,SDS-PAGE电泳分析显示,8株嗜水气单胞菌的胞外产物均有35kDa的共同蛋白带。酶活性和溶血性分析表明,GYK1株胞外产物具有酪蛋白酶、淀粉酶、脂肪酶、明胶酶活性,但不具备脲酶活性;溶血性较强,蛋白浓度为365μg·mL-1的胞外产物对鳜血细胞的溶血价为213,对加州鲈、银鲫、小白鼠、兔、绵羊、人O型血的红细胞的溶血价在211~214之间。应用聚丙烯酰胺葡聚糖凝胶柱层析,对GYK1株的胞外产物进行了初步纯化,得到分子量为35kDa的蛋白带,该纯化产物具溶血性,但溶血性比粗胞外产物降低,对鳜和小鼠血细胞的溶血价均为25。  相似文献   
184.
采用振荡培养实验研究了纳米Fe0对溶液中3,3′,4,4′-四氯联苯(PCB77)的降解情况,结果表明, PCB77起始浓度为5mg/L、溶液初始pH值为6.8,反应64 h后,纳米Fe0投加量为10.0g/L时,PCB77残留浓度最低,残留率仅为29.3%;纳米Si0投加量为0.5g/L时,PCB77残留浓度最低,残留率为67%;纳米Si0投加量为1.0g/L,即纳米Si0:纳米Fe0=1∶10时,PCB77残留浓度最低,残留率仅为22.2%。溶液中PCB77降解产物中除联苯外未发现其他降解产物,可能是PCB77在纳米Fe0表面连续脱氯的原因造成的。  相似文献   
185.
陈珣  杨镇  肖军  丑静  龚娜  王娜  王红  肇莹  杨涛 《湖北农业科学》2014,53(18):4286-4287
从辽宁省西北地区根系土壤中分离得到No015号和No016号两株内生真菌,对其进行液体培养,从第5天开始,连续13d进行次生代谢产物干物质重的测量.结果表明,液体培养10 d为两株内生真菌次生代谢产物产生的高峰期.  相似文献   
186.
研究5种食用菌香菇、杏鲍菇、金针菇、猴头菇、鸡腿菇液体发酵产物对黄瓜褐斑菌的抑制作用。通过母种试管活化培养、摇瓶种子培养、摇瓶发酵培养等一系列操作收集发酵产物,最后采用平板法研究各产物对黄瓜褐斑菌的抑制作用。结果表明,各菌种发酵液的抑菌活性明显高于菌丝提取物。其中,以香菇、猴头菇发酵液抑菌活性最好,抑制率达50%以上。猴头菇发酵液的分离纯化结果表明,乙酸乙酯萃取物和正丁醇萃取物的抑菌活性均好于原发酵液,其中乙酸乙酯萃取物的抑菌活性最好。  相似文献   
187.
<正>《林产化学与工业》是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林产化学工业研究所和中国林学会林产化学化工分会共同主办的学术类刊物。报道范围是可再生的木质和非木质林产品和生物质资源的化学加工与利用,包括生物质能源、生物质化学品和生物质材料等,主要包括生物质资源的热转化、热化学转化和活性炭,木材化学和制浆造纸,生物质原料水解,松脂及松香、松节油,植物多酚,林产香料、油脂、药物和生物活性物质,木工胶黏剂,树木寄生产物以及其他森林天然产物等方面  相似文献   
188.
从患溃疡病的养殖刺参(Apostichopus japonicus)病灶处分离出1株优势菌H1,以浸浴、创伤浸浴、体腔注射和体壁肌肉注射等方式进行感染实验,证实菌株H1为养殖刺参溃疡病病原菌,并证明该菌通过体表创伤侵入的方式感染刺参,以创伤浸浴和体壁肌肉注射感染的LD50(半数致死量)分别为2.26×107CFU/尾和1.80×107CFU/尾。经形态学观察、生理生化特性分析和mini API系统鉴定,确定菌株H1为杀鲑气单胞菌杀日本鲑亚种(Aeromonas salmonicida ma-soucida)。提取菌株H1的胞外产物(ECP)进行致病性实验,结果表明ECP可导致刺参死亡,其对刺参的LD50为5.24μg蛋白/g体质量。H1-ECP具有酪蛋白酶、明胶蛋白酶、几丁质酶和淀粉酶活性,并具有溶血素活性;对底物偶氮酪蛋白(Azocasin)作用的酶比活力可达到674.5活力单位/mg蛋白,最适作用温度为50℃;对热不稳定,70℃作用30 min时,酪蛋白酶活性降到0;100℃作用30 min,ECP对刺参的毒性消失;ECP酶活可被10 mmol/L EDTA完全抑制,可被5 mmol/L PMSF抑制98.8%,Ca2 和Mg2 可使酶活性分别提高约9%和4%。结论认为,该病原菌通过体表创伤侵入方式感染宿主刺参,菌株H1胞外产物是其对刺参致病的因子之一。  相似文献   
189.
刘荭 《水产学报》2002,26(2):185-188
传染性皮下组织和造血器官坏死病毒 (IHHNV) ,是一种细小病毒 ,它能感染所有起源于中胚层和外胚层的对虾组织细胞[1] 。在许多养殖对虾的国家都有IHHNV ,特别是中美洲国家和地区[2 ] 的对虾养殖业深受其害。随着各国间对虾贸易的急剧增长 ,IHHNV地理分布范围日益广泛 ,迄今为止 ,已扩散到中国台湾、新加坡、马来西亚、泰国、印度尼西亚、澳大利亚、菲律宾、厄瓜多尔、秘鲁等国家和地区[2 -4] 。红额角对虾 (Penaeusstylirostris)、斑节对虾 (P .monodon)、短沟对虾 (P .semisulcatu…  相似文献   
190.
采用舍时量子方法中的劈裂算符一傅立叶变换方案研究了IBr分子从初始态X1∑+(O+)3个振动能级上跃迁到激发态C1Ⅱ(1)的先解离吸收截面,研究表明在计算光解总的吸收截面时,各势能面间的耦合对吸收截面峰值基本没有影响,从初始态不同的振动能级跃迁到激发态上光解截面的吸收谱峰值存在振荡现象.在计算中劈裂算符一傅立叶变换方案的时间演化算符的幺正性保证了波函数在传播过程中的规范性.同时,计算时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选择一定个数的格点,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计算效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