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3162篇 |
免费 | 175篇 |
国内免费 | 150篇 |
专业分类
林业 | 101篇 |
农学 | 102篇 |
基础科学 | 46篇 |
1542篇 | |
综合类 | 1285篇 |
农作物 | 183篇 |
水产渔业 | 2篇 |
畜牧兽医 | 94篇 |
园艺 | 120篇 |
植物保护 | 12篇 |
出版年
2024年 | 39篇 |
2023年 | 83篇 |
2022年 | 117篇 |
2021年 | 79篇 |
2020年 | 79篇 |
2019年 | 97篇 |
2018年 | 74篇 |
2017年 | 93篇 |
2016年 | 101篇 |
2015年 | 99篇 |
2014年 | 89篇 |
2013年 | 102篇 |
2012年 | 112篇 |
2011年 | 107篇 |
2010年 | 113篇 |
2009年 | 146篇 |
2008年 | 129篇 |
2007年 | 127篇 |
2006年 | 96篇 |
2005年 | 110篇 |
2004年 | 101篇 |
2003年 | 104篇 |
2002年 | 116篇 |
2001年 | 86篇 |
2000年 | 127篇 |
1999年 | 110篇 |
1998年 | 98篇 |
1997年 | 95篇 |
1996年 | 100篇 |
1995年 | 112篇 |
1994年 | 95篇 |
1993年 | 59篇 |
1992年 | 63篇 |
1991年 | 91篇 |
1990年 | 58篇 |
1989年 | 48篇 |
1988年 | 11篇 |
1987年 | 4篇 |
1986年 | 1篇 |
1958年 | 4篇 |
1957年 | 4篇 |
1956年 | 4篇 |
1955年 | 3篇 |
1948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348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81.
长期施肥对红壤磷素持续供应能力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以长期施肥(始于1988年)的旱地红壤为研究材料,通过对历史数据的统计与分析,讨论了红壤全磷累积量与有效供磷量之间的相互关系,同时,通过有效磷的连续提取实验研究了红壤的持续供磷能力。研究结果表明:在长期施肥的过程中约有76.9%~86.8%的磷素积累在旱地红壤中,有效磷水平是红壤磷素肥力高低的直观表现,随着土壤全磷累积量的增大而增加;土壤磷素的纯盈余量又决定着全磷与有效磷的供应水平。由连续提取实验结果可以初步推测,如果现在减少或停止施用磷肥,红壤现有的供磷水平至少可以满足3~4季作物的磷素需求。因此,应在兼顾土壤磷素的农业效应和环境安全的前提下,建立新的施肥制度,使磷素资源的利用更加合理化。 相似文献
82.
淹水还原条件下红壤中葡萄糖及腐殖酸对铁锰形态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设置不同的葡萄糖/腐殖酸配比模拟还原性土壤体系,考察长期(约74 d)淹水培养过程中铁锰元素在土壤溶液/矿物相中的分布形态演变。结果表明:在淹水培养初期,葡萄糖的添加可以促进铁锰离子的还原溶出,同时土壤中可交换态和酸可提取态铁、以及可交换态锰的含量也会随之增加;而腐殖酸的添加则会促进土壤中可氧化态铁/锰含量的升高。随着培养时间的增加,铁锰离子浓度及各个土壤提取形态的铁锰含量大多呈现降低趋势,铁锰元素逐渐转化成提取性更低的矿物形态。因此,淹水环境中铁锰还原溶出-分布形态演变受到土壤中有机物质种类和含量的显著影响,呈现出不同的金属移动性和生物有效性。 相似文献
83.
红壤区不同生态模式的“土壤水库”特征及其防洪减灾效能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本文在江西红壤区选择 5种具有代表性的红壤生态利用模式 :稀疏林生态 (Ⅰ )、林草生态(Ⅱ )、草灌生态 (Ⅲ )、经果生态 (Ⅳ )、农田生态 (Ⅴ )和对照模式侵蚀裸地 (Ⅵ ) ,利用人工模拟降雨仪研究和分析了不同生态模式“土壤水库”调节雨水的特征及其防洪减灾效能。结果表明 ,红壤区土壤入水通道受阻是“土壤水库”发挥防洪减灾效能的主要障碍因子 ;人工草灌生态模式 (Ⅲ )的防洪减灾效能最好 ;经果生态模式 (Ⅳ )不但具有较高的防洪减沙效能 ,而且具有较高的经济效益 ,是该区首选模式。 相似文献
84.
85.
中国东南部红壤地区不同植被对土壤侵蚀和土壤养分的影响 总被引:31,自引:0,他引:31
TIAN Guang-Ming WANG Fei-Er CHEN Ying-Xu HE Yun-Feng FU Qing-Lin S. KUMAR LIN Qi 《土壤圈》2003,13(2):121-128
The effect of different vegetation systems including bamboo plantation (BP), forest ecosystem (CF), citrus orchard (Ctr) and farmland (FL) on erosion and nutrients of red soil were investigated in hilly region of southeastern China to find effective control measures for soil erosion.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all the vegetation systems could significantly reduce soil erosion and nutrient losses compared to bare land (Br). The ability of different vegetation systems to conserve soil and water was in the order of Ctr > BP > CF > FL > Br. Vegetation could also improve soil fertility. The soil organic matter, total N and total P contents were much higher in all the vegetation systems than in bare land, especially for the top soils. Vegetation systems improved soil physical properties remarkably. Compared to the bare land, soil organic matter, TP, TK and available K, especially soil microbial biomass C, N and P, increased under all the vegetation covers. However, they were still much lower than expected, thus these biological measurements are still needed to be carried out continuously. 相似文献
86.
长期施肥对红壤双季稻冬闲田春季杂草群落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利用始于1982年的红壤双季稻田长期施肥定位试验,于2012年采用田间调查法研究了在无机肥(化肥NPK)与有机肥(M)氮磷钾养分等量条件下,长期施用有机肥、无机化肥和有机肥无机肥配施模式下红壤双季稻冬闲田春季杂草生物量及群落密度和群落多样性的变化。结果表明:有机肥无机肥配施改变了优势杂草种类,增加了杂草总密度和总生物量。化肥氮钾配施有机肥(NKM)处理的杂草种类数量最多,化肥氮磷配施有机肥(NPM)处理的最少。施肥处理中,M处理的杂草群落多样性指数、均匀度指数和优势度指数均最高,分别为1.118 6、0.732 3和0.629 7;其杂草总密度最低,为297.0株?0.25m?2。NPK处理的杂草总生物量最低,为58.0 g?0.25m?2。NPM处理的杂草群落多样性指数值、均匀度及优势度指数值均显著低于其他处理;其杂草总密度和杂草总生物量均最高,分别为539.7株?0.25m?2和109.5 g?0.25m?2;其优势杂草日本看麦娘的密度为428.0株?0.25m?2,相对密度为79.31%,明显高于其他处理优势杂草的密度和相对密度。春季杂草总干物质量与土壤碱解氮正相关(相关系数为0.703),与土壤p H负相关(相关系数为0.697),相关性不显著;与土壤有效磷显著正相关(相关系数为0.758*)。长期不同施肥模式下红壤稻田磷素是导致田间春季杂草群落特征变化的主要因素,通过改变土壤有效磷和碱解氮含量及土壤p H,能有效调控红壤双季稻冬闲田春季杂草生物量及群落密度和生物多样性。 相似文献
87.
88.
为了研究鄱阳湖流域3种典型母质对土壤溅蚀的影响,设计一种可收集过程样的溅蚀盘,通过室内模拟降雨试验,分析不同降雨强度(30,60,90,120,150 mm/h)和母质(第四纪沉积物母质、花岗岩母质、红砂岩母质)条件下红壤溅蚀特征。结果表明:第四纪沉积物母质红壤总溅蚀量最低,其次是花岗岩母质红壤,红砂岩母质红壤总溅蚀量最高,土壤质地、有机质、游离氧化铁等指标对总溅蚀量影响较大;随着雨强的增大,总溅蚀量呈对数函数关系增加;总溅蚀量80%以上分布在0—15 cm范围内,随着雨强增大,溅蚀颗粒分布越集中。 相似文献
89.
本文在分析当今世界土壤地理学发展特点及趋向的基础上,针对我国南方红壤研究的实际及发展需要,提出了今后我国南方红壤的土壤地理学发展方向及主要研究领域。 相似文献
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