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796篇
  免费   102篇
  国内免费   202篇
林业   277篇
农学   578篇
基础科学   33篇
  90篇
综合类   2155篇
农作物   209篇
水产渔业   148篇
畜牧兽医   560篇
园艺   795篇
植物保护   255篇
  2024年   13篇
  2023年   59篇
  2022年   79篇
  2021年   83篇
  2020年   83篇
  2019年   78篇
  2018年   74篇
  2017年   91篇
  2016年   126篇
  2015年   142篇
  2014年   193篇
  2013年   220篇
  2012年   316篇
  2011年   319篇
  2010年   258篇
  2009年   279篇
  2008年   365篇
  2007年   301篇
  2006年   240篇
  2005年   221篇
  2004年   180篇
  2003年   166篇
  2002年   134篇
  2001年   112篇
  2000年   69篇
  1999年   98篇
  1998年   88篇
  1997年   81篇
  1996年   79篇
  1995年   92篇
  1994年   84篇
  1993年   81篇
  1992年   59篇
  1991年   57篇
  1990年   45篇
  1989年   51篇
  1988年   17篇
  1987年   14篇
  1986年   16篇
  1985年   2篇
  1984年   3篇
  1983年   2篇
  1982年   3篇
  1981年   9篇
  1980年   8篇
  1979年   2篇
  1976年   3篇
  1965年   4篇
  195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1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61.
沼生花褶伞担孢子萌发条件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本文探讨了沼生花褶伞担孢子萌发的条件,结果表明:其担孢子在水中即可萌发,但在含有粪草提取液的培养基上的萌发率更高;适宜的萌发温度为30~32℃;另外还需要较高的培养基湿度.  相似文献   
962.
963.
964.
植物细胞中胞质的不均一性(cytoplasm nonhomogeneity)在早期的光镜观察中就有察觉,但有透射电镜后才查明了细胞器(主要是质体和线粒体)的区域性聚集是引起胞质不均一性的原因。这种聚集主要有2类:绕核分布(perinuclear distribution)和沿赤道面分布(equitorial distribution)。目前的研究表明,细胞器的区域分布具特定的时空性,与细胞类型及发育时期密切相关。涉及细胞器分布的研究以往仅限于单个的二维图像,没体现出在三维条件下细胞器区域分布的特点。本文描述用连续切片法,显示陆地棉小孢子母细胞中质体绕核区域分布的立体结构,并探讨质体聚集并绕核区分布的作用机理。  相似文献   
965.
由河南省农业科学院生物技术所培育的大白菜新品种豫新1号获得农业部植物新品种保护授权。据品种选育人张晓伟研究员介绍,豫新1号大白菜是在广泛利用国内大白菜遗传资源的基础上,采用游离小孢子培养技术育成的中晚熟杂交一代品种,属矮桩叠抱类型,叶片大、软叶率高。该品种具有优质、抗病、丰产等突出特点,各项指标达到国家育种目标,综合经济性状优良。目前,该品种已在河南大面积种植,还推广到山西、河北、山东等地。  相似文献   
966.
967.
粗腿羊肝菌的显微形态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林彬  贾身茂 《食用菌》1994,16(1):13-14
  相似文献   
968.
休眠‘蔡家坡’蒜内源激素水平的变化规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李晓东  陆帼一 《园艺学报》1996,23(2):150-154
将休眠‘蔡家坡’蒜放于5、20、35℃下贮藏,研究休眠和内源激素的变化。结果表明:5℃可以尽快打破休眠,35℃则延长休眠;休眠蒜瓣内同时存在五大内源激素;在解除休眠过程中,乙烯释放量始终保持较高水平;3种温度处理,内源脱落酸(ABA)水平呈上升趋势,其中以5℃处理的脱落酸水平最低;内源赤霉素(GA3)水平以5℃处理的较高,35℃处理的最低;内源吲哚乙酸(IAA)和细胞分裂素(CTK)水平在休眠初期即达最高值,休眠中期呈下降趋势,休眠末期又有所回升。  相似文献   
969.
970.
干巴菌担孢子多核现象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干巴菌(ThelephpragonbajunZang)是一种可食性菌根真菌,主要分布于中国云南中部地区。本文报道干巴菌振孢子的多核性及其担孢子在萌发过程中的多芽管现象。采用Giemsa'sStain及Nematoxylin等染色方法研究的结果表明:干巴菌担孢子具有单核、双核、三核、七核等多核性。并在担孢子萌发过程中发现与孢子多核性相对应的一个芽管,二个芽管、三个穿管、七个芽管等多芽管现象,产生真菌孢子多核现象原因,是由于孢子形成过程中,细胞核行为造成的。当担孢子形成过程中,二个单倍体核进行核配形成一个二倍体核,它再进行一次减数分裂,结果在担子中产生四个单倍体核,四个单倍体核随机进入担孢子后,造成多个核、一个核和无核孢子现象。另一种情况,是担孢子中一个核或多个核再行一次或多次减数分裂,从而产生了某些属种真菌的多核孢子。干巴菌担孢子的多核现象,属首次报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