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28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13篇
林业   2篇
基础科学   1篇
  1篇
综合类   38篇
水产渔业   2篇
畜牧兽医   298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6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6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9篇
  2008年   8篇
  2007年   6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7篇
  2003年   15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11篇
  2000年   12篇
  1999年   15篇
  1998年   30篇
  1997年   18篇
  1996年   17篇
  1995年   18篇
  1994年   17篇
  1993年   26篇
  1992年   16篇
  1991年   22篇
  1990年   17篇
  1989年   11篇
  1988年   6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1篇
  1953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34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51.
本文分别用鼠抗TNF单克隆抗体T_5和E_6,通过ELISA对伊氏锥虫阳性血清中TNF进行了检测。在受检的164份血清中,T_5检测出现28份阳性血清。E_6检测出现22份阳性血清。两种单抗检测后均为阳性反应的有21份血清,其阳性检出率为12.80%。阳性血清中TNF的含量平均为180ng/ml,范围在0.36ng/ml—1600ng/ml之间。结果首次证实伊氏锥虫感染时TNF的存在,对进一步研究伊氏锥虫的免疫及免疫病理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2.
53.
用从自然感染宿主分离的伊氏锥虫原种JG的克隆JGmc1和JGmc5感染免疫活性正常小鼠和免疫抑制小鼠,24h后,以苏拉灭或贝尼尔治疗,两种药物对免疫抑制小鼠的CD100均明显高于免疫活性正常小鼠,由经受一次苏拉灭或贝尼尔治疗未愈的免疫抑制小鼠分离的锥虫,感染免疫活性正常小鼠,再用原来对该克隆感染的免疫活性正常小鼠CD100的苏拉灭或贝尼尔治疗即无效。用免疫溶解试验分别测定一组免疫抑制和免疫活性正确  相似文献   
54.
55.
笔者在该病多年诊治中,对发病牛只(品种为滨湖水牛,一般为3~6岁,体重300~500kg)采用如下方法进行治疗,获得了理想的治疗效果。1治疗方法对危重病牛,首先用葡萄糖生理盐水500mL×5瓶+Vc2mL×10支,一次性静脉滴注,第2d再行使用抗锥虫药拜耳(205),按10mg/kg+葡萄糖生理盐水500mL颈静脉滴注,第2d再行使用抗锥虫药拜耳(205),按10mg/kg+葡萄糖生理盐水500mL颈静脉滴注。对临床症状较为明显的病例,使用拜耳(205),按12mL/kg+等渗生理盐水500mL,一次性颈静脉滴注。对未…  相似文献   
56.
57.
体外培育抗苏拉灭伊氏锥虫克隆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将3个苏拉灭敏感的伊氏锥虫原种的克隆连续培养于改良Baltz无细胞培养系统中,通过逐步提高培养基中苏拉灭的含量,培育了3个抗苏拉灭的伊氏锥虫克隆─JGc1-160、JX-1c1-160和ZJc1-140。它们体外药敏试验的IC50依次为358.5、412.3和246.4μg/mL,是各自亲本克隆的1292.5、1874.1和1760.o倍;小鼠治疗试验的CD100,对免疫功能正常小鼠依次为80、120和30mg/kg,为各自亲本克隆的5.3、8.0和3.0倍,对免疫抑制小鼠为250、300和100mg/kg,分别是相应免疫正常小鼠的3.1、2.5和3.3倍。试验结果表明,抗锥虫药治疗剂量不足和宿主免疫功能不全是导致产生抗药虫株的重要因素,各自既可单独发挥作用,又可相互协同。本文报道了体外培育伊氏锥虫抗药虫株的方法,这一方法对研究锥虫抗药性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58.
论猪锥虫病     
猪锥虫病是由鞭毛虫纲锥虫科锥虫属的伊氏锥虫寄生于猪的血液和淋巴液内引起的一种原虫病。  相似文献   
59.
如今国内畜牧业的发展速度非常快,畜牧业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国家经济发展。新时期养牛业是畜牧业中不可或缺的部分,要想提高养殖户的经济效益,养殖户必须增强对牛伊氏锥虫病的防治意识,结合实际情况制定防治方案。  相似文献   
60.
为了解伊犁河谷区域虻的分布及其携带伊氏锥虫的情况,通过对虻的形态学鉴定及其特异性基因(CO1)和携带病原18S rRNA基因扩增、测序、同源性比对,鉴定和检测了采自伊犁河谷区域的虻及其携带病原情况。结果显示,所采集的虻为原虻属秋季原虻种,PCR扩增虻CO1基因和马伊氏锥虫18S rRNA基因序列分别为653 bp和205 bp。结果发现,秋季原虻的CO1基因与已发表的丹麦株(MT584147.1)同源性为98%,与形态学鉴定结果一致。在156只秋季原虻中携带伊氏锥虫的有9只,阳性率为5.7%(9/156),其阳性条带基因序列与GenBank中已发表的伊氏锥虫基因同源性为99%。试验结果表明,结合形态学分类和分子生物学方法对虻样品进行鉴定操作简单、准确度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