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1762篇 |
免费 | 23篇 |
国内免费 | 36篇 |
专业分类
林业 | 177篇 |
农学 | 159篇 |
基础科学 | 10篇 |
57篇 | |
综合类 | 838篇 |
农作物 | 29篇 |
水产渔业 | 9篇 |
畜牧兽医 | 153篇 |
园艺 | 350篇 |
植物保护 | 39篇 |
出版年
2024年 | 9篇 |
2023年 | 35篇 |
2022年 | 45篇 |
2021年 | 58篇 |
2020年 | 52篇 |
2019年 | 61篇 |
2018年 | 30篇 |
2017年 | 41篇 |
2016年 | 48篇 |
2015年 | 64篇 |
2014年 | 96篇 |
2013年 | 99篇 |
2012年 | 109篇 |
2011年 | 139篇 |
2010年 | 100篇 |
2009年 | 87篇 |
2008年 | 103篇 |
2007年 | 88篇 |
2006年 | 79篇 |
2005年 | 52篇 |
2004年 | 60篇 |
2003年 | 56篇 |
2002年 | 59篇 |
2001年 | 39篇 |
2000年 | 27篇 |
1999年 | 20篇 |
1998年 | 21篇 |
1997年 | 19篇 |
1996年 | 18篇 |
1995年 | 17篇 |
1994年 | 23篇 |
1993年 | 8篇 |
1992年 | 9篇 |
1991年 | 13篇 |
1990年 | 17篇 |
1989年 | 11篇 |
1988年 | 4篇 |
1987年 | 3篇 |
1986年 | 1篇 |
1984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82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9 毫秒
211.
菊花脑属菊科菊属,多年生宿根性草本植物,又名菊花叶、路边黄、黄菊仔,其嫩茎、嫩叶可沙食或作汤,香味浓郁,风味独特,具菊花香气,有清凉解暑、保健等作用,深得市民喜爱,在盐阜地区已有种植,菜农增收显著,具有广泛的推广价值。现将其主要栽培技术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212.
为比较杭白菊主栽品种早、晚小洋菊对菊小长管蚜Macrosiphoniella sanborni、棉蚜Aphis gossypii、桃蚜Myzus persicae的抗性,通过刺吸电位技术(electrical penetration graph,EPG)研究菊蚜在菊顶叶上刺吸行为,并检测了菊顶叶主要化合物。结果表明:在晚小洋菊上,菊小长管蚜的E1、E2波平均持续时间4.31、3.47 min,分别短于在早小洋菊上的4.63、3.75 min;棉蚜、桃蚜的E1、E2波平均持续时间分别为4.32、4.72 min和4.92、4.64 min;3种蚜虫的平均刺探次数均大于在早小洋菊上的平均刺探次数。聚类分析结果显示,2个主栽品种之间抗性存在差异。早小洋菊顶叶平均可溶性糖和可溶性蛋白含量分别为2.71 mg/g和25.36 mg/g,均高于晚小洋菊;早小洋菊顶叶总酚含量为0.24 mg/g,显著低于晚小洋菊;早、晚小洋菊总黄酮含量分别为3.46 mg/g和3.37 mg/g。早小洋菊顶叶可溶性糖、可溶性蛋白含量基本上与每种菊蚜的E1、E2波持续时间显著正相关,总酚含量、总黄酮含量与每种菊蚜的E1或E2波持续时间显著负相关。推测早小洋菊对于菊长管蚜的抗性稍弱于晚小洋菊,2种杭白菊对棉蚜或桃蚜的抗性相当,且菊叶中的这4种物质含量与抗蚜性相关。 相似文献
213.
菊杀混剂对桃蚜抗生发展的影响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大田采桃蚜(Myzuspersicae(sulzer),在室内饲养若干代后分对照种群(CK),氰戊菊酯种群(Fe),杀螟硫磷种群(Su)和菊杀种群(Fs)等四个种群,除对照种群接受清水喷洒外,其它种群分别用氰戊菊酯,杀螟松,菊杀混剂进行室内行汰选培育,经过14次汰选后,对照种群对以上三种药液的敏感性几乎没有什么变化,而Fe种群对氰戊菊酯的抗性提高了近53倍,Su种群杀螟硫磷的抗性提高11倍,Fs 相似文献
214.
1986年自安徽省全椒县药菊产区显黄化病叶症状的药菊上分离到马铃薯Y病毒(Potato Virus Y简称PVY)。由于药菊含有抑制病毒体外传染的挥发性油类物质,所以该病毒极难用一般常见的接种方法传染,仅能以0.2%Na2SO3和0。2%Vc(1:1)混合液为缓冲液,活性碳为磨料来接种传染。 相似文献
215.
216.
48%毒死蜱乳油在杭白菊和土壤中的消解动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田间植株直接施药-定期采样-样品提取净化-气相色谱分析的方法,研究了48%毒死蜱乳油中毒死蜱在杭白菊胎菊和土壤中的消解动态,并在室内探讨了不同温度对干胎菊中毒死蜱消解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有效成分0.48和0.72 kg/hm22个施药剂量下,毒死蜱在杭白菊土壤和鲜胎菊中的消解半衰期分别为9.24~10.82 d和2.94~4.22 d;不同温度下,干胎菊中毒死蜱的半衰期在12.64~27.39 d之间,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其消解速率随温度升高而加快;在杭白菊上分别以有效成分0.48 kg/hm2(推荐高剂量)和0.72 kg/hm2(1.5倍推荐高剂量)的剂量喷雾施药2次,距末次施药后21 d时,毒死蜱在干胎菊中的残留量分别为0.58和0.89 mg/kg,均低于我国制定的毒死蜱在茶叶中的最大残留限量(MRL)标准(1 mg/kg)。 相似文献
217.
218.
2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