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40篇
  免费   5篇
  国内免费   1篇
林业   20篇
农学   5篇
基础科学   26篇
  1篇
综合类   317篇
农作物   67篇
水产渔业   1篇
畜牧兽医   104篇
园艺   5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6篇
  2022年   5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11篇
  2018年   6篇
  2017年   59篇
  2016年   46篇
  2015年   14篇
  2014年   29篇
  2013年   40篇
  2012年   31篇
  2011年   34篇
  2010年   32篇
  2009年   23篇
  2008年   26篇
  2007年   15篇
  2006年   32篇
  2005年   25篇
  2004年   20篇
  2003年   30篇
  2002年   22篇
  2001年   9篇
  2000年   8篇
  1999年   6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54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41.
赫英 《高等农业教育》2003,(11):72-73,79
疯狂英语和逆向法是目前社会上较有影响的英语学习方法。本文分析了对疯狂英语和逆向法宣传和认识上的误区,评析了两种学习方法的意义,探讨了两种方法可供大学英语教学吸取的合理成分。  相似文献   
42.
英语委婉语是英语语言的重要组成部分。模糊性是委婉语的基础,是实现其交际功能的手段。从模糊语言学的角度分析了英语委婉语的语音、语义两种构造方式,并总结了其五大语用交际功能:避讳功能、润滑功能、劝诱功能、礼貌功能及掩饰功能,以便为读者了解、掌握并正确运用委婉语提供帮助,为培养更具策略性、感染力和认同感的交际语言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3.
从语言的社会交际功能入手,从词汇学的角度分析了词汇涵义对跨文化交际产生的干扰。研究表明,跨文化交际干扰的产生,其根源主要是交际者缺乏对词语的涵义及其社会文化意义的足够认识,不知不觉地将本民族的习惯或文化模式套用到或移植到交际语上去,从而产生理解上的偏误,达不到交际的目的。作者认为通过开选修课、讲座、辅助阅读等方法使交际者大量接触、了解交际语的社会文化习俗,去感知附着在该语言上的文化内涵是克服交际中所遇到的文化障碍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44.
交际化在英语教学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英语教师应该从化的角度去看待语言现象,也应该在化背景中传授语言知识,从而使学生掌握地道的英语。  相似文献   
45.
委婉语是英语中一种常见的重要的修辞手段。作为英语学习者,正确把握委婉语可以提高修辞素养,开阔文化视野,增强阅读理解及交际能力,从而提高英语学习者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本文以例证的方式论述英语委婉语的使用范围、表达方式及其功用。  相似文献   
46.
从跨文化交际理论出发,客观实际地探讨,《新编大学英语》的特色。分析结果表明,该教材较好地运用了跨文化交际学的研究成果,是一部理论与实践结合的典范教材。该教材的运用必将为促进我国大学英语教学改革进而提高我国大学生跨文化交际水平做出突出的贡献。  相似文献   
47.
李朝霞 《甘肃农业》2006,(10):242-243
本文以言语行为理论为指导,从发话人发出信息、受话人接受信息并做出反应这一完整的交际过程入手,以英语、俄语的自然对话为语料,初步分析了言语交际中影响成功交际的因素。  相似文献   
48.
语言的一个基本用法就是使用者彼此间的称呼,而作为社会的产物,它的使用必然要体现其使用者的主观色彩。要观察这种色彩就应该抛开使用者双方,或者一方的在场性。本文拟就从间接称呼这个角度来阐释言语交际中的歧视现象。  相似文献   
49.
对高校英语语法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应采取的对策,认为语法教学的目的是为学生英语进行交际提供指导,在英语教学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高校教师应采取灵活多样的教法,使学生更好地利用语法知识来提高综合运用英语的能力。  相似文献   
50.
外语教学的最终目的是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即运用外语进行交际的能力。本文结合英语视听说课程的具体特点,介绍了在这门课程中如何从语言能力、语用能力、文化能力等方面系统地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教学原则、方法和措施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