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645篇
  免费   114篇
  国内免费   103篇
林业   195篇
农学   107篇
基础科学   3篇
  19篇
综合类   1158篇
农作物   70篇
水产渔业   794篇
畜牧兽医   1072篇
园艺   146篇
植物保护   298篇
  2024年   23篇
  2023年   43篇
  2022年   59篇
  2021年   67篇
  2020年   56篇
  2019年   68篇
  2018年   41篇
  2017年   45篇
  2016年   62篇
  2015年   71篇
  2014年   123篇
  2013年   128篇
  2012年   222篇
  2011年   191篇
  2010年   178篇
  2009年   213篇
  2008年   221篇
  2007年   207篇
  2006年   194篇
  2005年   187篇
  2004年   157篇
  2003年   164篇
  2002年   103篇
  2001年   113篇
  2000年   116篇
  1999年   80篇
  1998年   63篇
  1997年   60篇
  1996年   62篇
  1995年   41篇
  1994年   50篇
  1993年   40篇
  1992年   42篇
  1991年   44篇
  1990年   30篇
  1989年   35篇
  1988年   24篇
  1987年   28篇
  1986年   27篇
  1985年   18篇
  1984年   14篇
  1983年   10篇
  1982年   14篇
  1981年   9篇
  1980年   21篇
  1979年   10篇
  1978年   16篇
  1977年   10篇
  1975年   18篇
  1973年   15篇
排序方式: 共有386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41.
人工授精成功的合格水平是公母比应在1:100以上.受胎率应达85%,分娩率达80%,窝产总数和活仔数与自然交配相当.优秀的水平应达到1头公猪配250~350头,受胎率95%-97%.分娩率89%-90%产活仔数.比自然交配时高0.5~1头。  相似文献   
42.
为研究短蛸(Octopus ocellatus)的性选择行为,本研究利用14个多态性微卫星标记,对3个母本、176个子代及17个候选父本进行亲权鉴定,对3个家系中有子代和无子代雄蛸、子代比例高和子代比例低的雄蛸的各形态参数进行t检验,并对子代比例高和子代比例低的父本与母本的遗传相似性与遗传距离进行分析。结果显示,短蛸为多雌多雄的交配模式,为真正意义的雌性混交动物;雄蛸有无子代与其形态参数无相关性;子代比例与父本的形态大小参数无关,而与父母本的遗传相似性和遗传距离有关,父母本遗传相似性越高,遗传距离越小,后代比例越高。本研究为揭示短蛸交配前后的性选择机制提供了重要线索,也为海洋头足类动物的性选择机制研究提供了基础资料。  相似文献   
43.
【目的】由大斑突脐蠕孢(Exserohilum turcicum)和玉蜀黍平脐蠕孢(Bipolaris maydis)引起的玉米大斑病和小斑病是玉米生产上重要的叶部真菌病害,本研究旨在建立玉米大斑病菌和小斑病菌交配型多重PCR检测方法,为玉米大斑病菌和小斑病菌的交配型田间分布和有性生殖研究提供技术方法。【方法】根据GenBank中已登录的玉米大斑病菌(登录号MAT1-1:GU997138和MAT1-2:GU997137)和小斑病菌(登录号MAT1-1:X68399和MAT1-2:X68398)交配型基因序列,利用Primer Premier 5.0软件设计2种病原菌交配型多重PCR检测特异性引物,采用单因素法对引物的退火温度以及扩增程序中延伸时间和循环数等重要参数进行优化,建立玉米大斑病菌和小斑病菌交配型多重PCR检测方法,并对2种病原菌的交配型多重PCR检测灵敏度和特异性进行检验。同时,对田间采集的129株玉米大斑病菌和194株玉米小斑病菌单孢菌株的交配型进行多重PCR检测,以明确建立的交配型多重PCR检测方法的适用性。【结果】建立的多重PCR方法和设计的交配型特异引物StMAT01...  相似文献   
44.
蔬菜上美洲斑潜蝇的识别与防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美洲斑潜蝇又名蔬菜斑潜蝇、甘蓝斑潜蝇,属双翅目,潜蝇科.1993年在海南首次发现,1995~1996年在全国各县(市、区)蔬菜上迅速扩散蔓延,成为蔬菜生产主要害虫之一,已知寄主植物60余种,其中葫芦科的黄瓜、丝瓜、西葫芦、西瓜等;茄科的番茄、辣椒、茄子等;豆科的四季豆、菜豆、豇豆、扁豆等;十字花科的青菜、白菜等.  相似文献   
45.
本研究测定了饲养密度、温度与花绒寄甲成虫产卵量及寿命的关系,及营养缺乏条件下成虫的耐饥饿能力.结果表明,饲养密度和温度对松褐天牛生物型花绒寄甲产卵量均有显著影响.在单盒容积为1 552.5 cm3的饲养盒中.50头/盒和60头/盒的花绒寄甲单雌产卵量最高,但后者总产卵量更高,60头/盒为最佳饲养密度.营养充足时,在23~26℃下,成虫产卵量最大,产卵高峰期为5-7月,10月产卵量最低.人工繁育花绒寄甲的最适温度为23℃.成虫累计死亡率与饲养密度存在显著正相关.30~80头/盒饲养密度下,密度越大,死亡率越高.在营养缺乏条件下,23、26和29℃下的成虫死亡率达50%的时间分别为170 d左右、160 d和120 d.表明该生物型花绒寄甲具有极强的耐饥力,且其寿命长短与温度相关.  相似文献   
46.
为探究豆天蛾卵在不同条件下的发育情况, 分别对不同湿度、不同温度以及不同产卵月份所产的豆天蛾卵的孵化率以及卵期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 温度为20℃, 湿度为50%时, 豆天蛾卵孵化率为92.33%, 显著高于湿度为25%和75%的孵化率(P<0.05); 平均卵期为9.08 d, 显著短于其他湿度条件下的平均卵期(P<0.05)。湿度一定时(50%), 温度为30℃时孵化率最高, 达97.00%;其次为25℃, 孵化率达91.00%。豆天蛾卵在此两种温度下孵化率显著高于除20℃外的其他温度(P<0.05)。35℃下平均卵期最短, 为5.32 d; 其次为30℃和25℃, 分别为5.45 d和5.70 d。此3种温度下的卵期无显著差异, 但均显著短于15℃和20℃下的卵期(P<0.05)。湿度、温度一定时, 产自4、5、6、7、8月的豆天蛾卵中, 6月的卵孵化率最高, 达96.67%, 显著高于其他4个月份豆天蛾卵的孵化率(P<0.05)。4-8月产的卵平均卵期分别为10.07、7.08、6.80、6.07 d和5.34 d。本研究明确了各因子对豆天蛾卵孵化效果的影响, 完善了人工养殖豆天蛾技术体系, 为大规模、工厂化养殖提供了理论基础和技术保障。  相似文献   
47.
草地贪夜蛾是新近入侵我国的重大农业害虫,为了弄清其入侵生物学特性,为草地贪夜蛾的监测预警及综合治理提供理论依据,本研究在光照培养箱内设置6个温度(17、22、27、32、37、42℃)饲养草地贪夜蛾,测定其不同阶段的存活率、发育历期、体重及繁殖力等,探究温度对草地贪夜蛾生长发育及繁殖的影响。结果表明,草地贪夜蛾在42℃条件下仅能短暂存活,在17~32℃范围内可正常生长发育,其幼虫期、蛹期及世代历期均随着温度的升高而缩短,17℃条件下世代历期和幼虫期分别为(58.73±1.46)d和(21.79±1.03)d,37℃条件下则分别仅为(22.57±0.84)d和(11.12±0.31)d。成虫寿命在17~27℃范围内差异不大,之后随温度升高而缩短,37℃下成虫寿命仅为27℃下的1/4左右,且在该温度下成虫无法正常羽化,雌成虫不产卵。17~32℃下雌成虫产卵前期随温度的升高而缩短,产卵期则随温度升高而有所延长,平均单雌产卵量在27℃下最高,为(565.50±143.40)粒。说明温度升高会导致草地贪夜蛾发育历期缩短,年发生世代数增加,幼虫取食量增大,对作物的为害加重。  相似文献   
48.
潘志萍  翟欣 《植物保护》2015,41(3):60-63
研究了球孢白僵菌(Beauveria bassiana)B6菌株对橘小实蝇成虫(Bactrocera dorsalis Hendel)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杨桃、番石榴与香蕉3种水果上喷施球孢白僵菌孢子悬浮液,橘小实蝇雌成虫平均产卵量分别为(188.3±11.4)粒、(156.7±13.1)粒、(165.3±9.1)粒,与对照差异不显著;孵化的老熟幼虫数量分别(156.3±11.5)头、(130.3±8.3)头、(147.7±10.6)头,与对照差异也不显著;成虫存活率分别为51.1%、52.2%、62.3%,与对照差异极显著。干扰作用控制指数IIPC为0.554 2、0.573 0、0.667 7,对橘小实蝇成虫控制效果明显。  相似文献   
49.
蛹虫草(Cordyceps militaris)的交配型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可以在人工条件完成整个生活史的蛹虫草菌种,分离、鉴定了2个蛹虫草菌株子囊孢子的单孢分离物,对子囊单孢的配对培养和子实体诱导结果显示,蛹虫草具有典型的二极性异宗配合习性。  相似文献   
50.
金针菇不亲和性因子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29株金针菇(Flammulina velutipes)中经单孢分离获得的单核菌株,两两配对后,在显微镜下观察锁状联合,配对结果将金针菇的A因子确定到10个,B因子确定到8个.13个黄色菌株的不亲和性因子包含了从A1到A9,B1到B8;而16个白色菌株的不亲和性因子大多为A2A3B2B3类型.有24个金针菇菌株获得的单核菌丝有4种交配型且符合1∶1∶1∶1比例,其它菌株获得的单核菌丝交配型与理论数据有偏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