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4433篇 |
免费 | 211篇 |
国内免费 | 210篇 |
专业分类
林业 | 740篇 |
农学 | 147篇 |
基础科学 | 355篇 |
1074篇 | |
综合类 | 2070篇 |
农作物 | 36篇 |
水产渔业 | 18篇 |
畜牧兽医 | 145篇 |
园艺 | 73篇 |
植物保护 | 196篇 |
出版年
2025年 | 1篇 |
2024年 | 39篇 |
2023年 | 77篇 |
2022年 | 114篇 |
2021年 | 124篇 |
2020年 | 127篇 |
2019年 | 139篇 |
2018年 | 93篇 |
2017年 | 149篇 |
2016年 | 194篇 |
2015年 | 234篇 |
2014年 | 261篇 |
2013年 | 256篇 |
2012年 | 342篇 |
2011年 | 354篇 |
2010年 | 278篇 |
2009年 | 270篇 |
2008年 | 312篇 |
2007年 | 259篇 |
2006年 | 227篇 |
2005年 | 271篇 |
2004年 | 206篇 |
2003年 | 131篇 |
2002年 | 111篇 |
2001年 | 85篇 |
2000年 | 58篇 |
1999年 | 49篇 |
1998年 | 37篇 |
1997年 | 21篇 |
1996年 | 15篇 |
1995年 | 8篇 |
1994年 | 9篇 |
1993年 | 3篇 |
排序方式: 共有485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41.
42.
43.
基于土地利用的三峡库区近30年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时空变化特征 总被引:4,自引:2,他引:4
为了分析和探究三峡库区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时空变化特征,以Landsat TM/Landsat 8 OLI遥感影像为基础数据,运用RS和GIS技术提取了研究区1986年、1995年、2000年、2007年、2010年和2018年的土地利用数据,并运用土地利用动态指数模型和土地利用程度指数模型对其土地利用类型的变化趋势进行了分析。另一方面,核算了研究区相应年份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并分析了其时空演变特征,同时对土地利用程度与ESV的相关关系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1986-2018年,三峡库区耕地、林地和草地面积呈现减少的趋势;水域、建设用地和未利用地面积呈现增加的趋势;(2)不同土地利用类型的变化速度具有差异性,其中,建设用地和水域变化较快,耕地、林地、草地和未利用地变化较慢;(3)1986-2018年,三峡库区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总量由1639.56亿元持续增长到1662.01亿元,整体增幅1.37%;(4)研究区ESV具有空间正向自相关性,其中高值区聚集明显,中低值区分区域相邻布局;(5)土地利用程度与ESV存在强烈的正相关关系。三峡库区近30年来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整体上有所提升,生态状况有所改善,但区域间差异较大,局部地区仍需特别关注,生态系统服务价值与土地利用之间存在着密切相关性。 相似文献
44.
基于RS和GIS的陕北丘陵沟壑区土地利用格局特征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依据景观生态学理论及数量研究方法,以陕西省延安市宝塔区枣园镇为例,选取对生态环境建设产生有意义、有影响的10类土地利用类型,用ARC/INFO7.1、ARCVIEW3.2以及EXCEL5.0等软件处理相关图件和数字化遥感图像,进行相关参数和指标的统计分析。主要结果为:(1)研究区景观基质以林草地为主,面积为研究区的61.88%。(2)没有生态环境效益的未成林造林地,占研究区面积的8.1l%,占林草地面积的13.11%。因为刚栽植不久(1999年实行退耕还林政策),稳定性相当小,迫切需要人工管护。(3)坡耕地面积为研究区面积的11.19%,为耕地面积的32.84%,除园地外,其面积与基本农田面积相当。但其景观优势度却在土地类型中居优,斑块密度最大,平均面积较小。因而面积小的、分布较散而均匀的坡耕地数量相当可观。(4)交通设施非常薄弱,阻碍了区内物质和能量的畅通.研究结果为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农业景观规划与土地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45.
基于GIS与RUSLE模型的喀斯特地区土壤侵蚀研究——以贵州省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对贵州省土壤侵蚀进行快速定量研究,为土壤侵蚀治理工作和土地利用决策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在GIS技术的支持下,利用日降雨量、土壤类型、土地利用、DEM,MODIS-NDVI等数据,结合RUSLE模型估算研究区土壤侵蚀量。[结果]研究区的2010年年均土壤侵蚀模数为880.81t/(km~2·a),属轻度侵蚀。大部分区域主要以小于500t/(km~2·a)的微度侵蚀为主,占研究区总面积的59.60%。土壤侵蚀面积(轻度侵蚀以上)达71 164.14km~2,占总面积的40.40%。强度以上土壤侵蚀面积达10 431.60km~2,占总面积的5.91%,主要分布在研究区西北部和东北部,以及北部大楼山、武陵山、东南部苗岭以及西部乌蒙山等地势较高以及中东部乌江,西南部北盘江等河流流域。[结论]林地、耕地和草地以及海拔在600~1 600m之间的区域是今后水土流失防治的重点区域。 相似文献
46.
基于农业气象灾害系统构成体系和灾害风险理论,依据海南岛18个气象台站1961-2012年9-11月逐日降水数据、地理信息数据、耕地面积和冬种瓜菜种植面积资料,借助GIS技术,采用加权法和自然断点法对海南岛冬种瓜菜暴雨洪涝灾害致灾因子危险性、孕灾环境敏感性、承灾体易损性进行指标构建和风险分析,在此基础上构建冬种瓜菜暴雨洪涝灾害综合风险指数,并将该指数应用于海南岛冬种瓜菜暴雨洪涝灾害的风险区划。结果表明,海南岛东部和东北部地区为冬种瓜菜暴雨洪涝灾害高和次高危险区,其中万宁市大部、琼海市和屯昌县南部、陵水县中部风险最高;西部为次低和低风险区;其余地区为中等风险区。灾情验证结果表明,实际灾情的空间分布与风险区划结果基本吻合。研究结果可为海南冬种瓜菜生产布局、避减灾害风险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47.
48.
49.
采用联系度改进的TOPSIS法、邻域评估、极限条件和综合指数模型相结合的方法,对研究区耕地边际化进行预测并探讨转移方向,对转移结果进行生态价值评估,研究表明:(1)海拔、坡度、起伏度、灌溉距离、交通距离和耕作距离(水平距离和垂直距离)对耕地完全边际化影响较大;(2)研究区共有21 455.78hm2耕地可能发生转移,其中林地9 519.73hm2,园地47.01hm2,草地11 889.04hm2;且转移后生态系统服务总价值比转移前上涨17.09千万元. 相似文献
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