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139篇
  免费   840篇
  国内免费   99篇
林业   769篇
农学   187篇
基础科学   1528篇
  283篇
综合类   10738篇
农作物   127篇
水产渔业   47篇
畜牧兽医   632篇
园艺   715篇
植物保护   52篇
  2024年   506篇
  2023年   2157篇
  2022年   2507篇
  2021年   1901篇
  2020年   1477篇
  2019年   1600篇
  2018年   264篇
  2017年   298篇
  2016年   300篇
  2015年   269篇
  2014年   513篇
  2013年   443篇
  2012年   404篇
  2011年   467篇
  2010年   339篇
  2009年   351篇
  2008年   333篇
  2007年   302篇
  2006年   218篇
  2005年   104篇
  2004年   86篇
  2003年   51篇
  2002年   41篇
  2001年   32篇
  2000年   29篇
  1999年   13篇
  1998年   21篇
  1997年   10篇
  1996年   6篇
  1995年   12篇
  1994年   6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6篇
  1991年   4篇
  1990年   2篇
  1987年   2篇
  1985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40 毫秒
991.
农家乐是新时期乡村发展的新业态,其空间分布影响区域旅游和乡村发展格局。已有研究主要基于传统调查或统计数据开展,随着互联网电子地图和大数据分析技术的发展,兴趣点(point of interest,POI)数据为农家乐空间分布研究提供了新的数据支撑。基于POI抓取技术获得北京市农家乐空间分布数据,运用加权几何平均算法和多维组合特征对北京市农家乐发展模式进行类型划分,探讨不同类型农家乐空间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农家乐可分为8种类型,包括资源主导型、交通主导型、市场主导型、资源—交通主导型、资源—市场主导型、交通—市场主导型、强综合型和弱综合型,不同类型农家乐的空间分布格局差异显著。资源主导型、资源—交通主导型和弱综合型农家乐呈离散状分布,且主要位于生态涵养区,交通主导型农家乐具有明显的条带状分布特征,市场主导型、资源—市场主导型和交通—市场主导型农家乐呈环状分布,主要位于城市功能拓展区和城市发展新区,强综合型农家乐主导分布在城市功能扩展区。地区生产总值、人均可支配收入和交通通达度等社会经济因素对农家乐空间分布的解释度均在0.1以上且高于自然地理因素的解释度;生态涵养区农家乐以资源...  相似文献   
992.
土地利用转型与农业生产结构调整密切相关,具有互馈关联和交叉耦合的重要特征。如何认知其过程的网络关系已成为响应快速城镇化和乡村转型的一个重要话题,也是乡村振兴所关注的农村焦点问题之一。本文利用四川省土地利用和农村经济统计数据,分析了土地利用转型与农业生产结构调整的特征以及网络关联性。研究结果表明:1)1980—2018年期间,草地和水田减少的面积最多,其土地利用变化率分别为-0.72%和-0.64%,而城乡、工矿、居民用地和林地呈大幅增加,同时粮食作物产量占比大幅下降,而蔬菜产量占比增加了20.43%;2)土地利用转型与农业生产结构调整两大系统之间互馈关联的特征突出,尤其是林地和水域面积的变化同相对应的农产品变化表现出高度的关联性,而旱地变化的关联性具有分异性,突出了当前农业结构由粮食向蔬菜与经济作物转型的趋势;3)四川省五大经济区的土地利用转型与农业生产结构调整网络关联性的空间分布格局差异显著,表现为区域农业发展的主导产品与用地类型相互之间的影响关系最突出,而其余相对较弱。  相似文献   
993.
当前我国正面临乡村主导产业退化、粮食生产功能弱化等乡村发展问题,而对于乡村地域系统农业结构改善与经济、社会保障、生态等功能提升是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区域可持续发展的根基,是实现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保障。本文以吉林省为例,选择县域为单元,从暴露度、敏感性和适应能力3个维度构建乡村地域系统脆弱性评价体系,综合运用因子分析法、熵值法和脆弱性综合评价模型,分析2005—2019年吉林省乡村地域系统脆弱性,利用主导因素法分析不同县域乡村脆弱性主导要素。结果表明,吉林省乡村地域敏感性呈波动上升趋势,暴露度和适应能力呈下降趋势,综合作用结果导致吉林省乡村地域系统整体脆弱性呈现波动下降趋势。吉林省乡村地域系统脆弱程度具有明显的空间聚集性,表现为“中西部低,两边高”的空间格局。根据乡村地域系统脆弱程度的主导因素,将研究区划分为7种成因类型,极度和重度脆弱程度的14个县,主要以敏感性—适应能力为主导因素类型;中度脆弱程度的23个县,主要以适应能力为主导因素类型;轻度和轻微脆弱程度的23个县,主要以适应能力和暴露度—敏感性—适应能力为主导因素类型。因此,提出应从强化水土保持、加强地质灾害治理力度、改造中低产田、加强政府支持引导等方面开展差异化调控措施,全面提升吉林省不同县域乡村地域系统抗风险能力。  相似文献   
994.
我国数字乡村研究前沿热点与建设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给我国数字乡村后续理论研究和建设实践提供参考,本研究采用文献计量学的方法,使用CiteSpace软件对2016―2021年CSSCI来源期刊上有关数字乡村研究的804篇文献绘制了知识图谱,并基于文献计量结果对数字乡村核心知识元素、前沿热点和话域主题展开了深入分析。结果显示,我国数字乡村研究和建设实践具有四大特征,即以历史任务为主线、数字信息技术为依托、经济建设为重心和多维领域共同发力。从数字乡村研究力量、研究方法、研究内容和重点任务等方面进行了研究展望,并对数字乡村建设实践提出了6条系统性对策建议,即拓宽乡村数字化振兴路径;打造乡村良好数字生态环境;提高数字农业建设质量与效益;强化乡村数字经济新业态;提升乡村数字治理绩效;坚持多维领域纵深推进。  相似文献   
995.
996.
当前中国正处于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战略稳步实施的政策叠加期和历史交汇期,探索两大战略的相互关系和互融程度具有战略紧迫性和历史必然性。本文基于所构建的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的逻辑衔接框架和评价指标体系,选取西南五省份2011—2019年的相关数据,运用耦合协调模型测度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的耦合协调度及其时空分异特征,并利用地理探测器探测其驱动因子。结果表明:(1)西南五省份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耦合衔接的时空分异显著,耦合协调度整体上呈现上升态势,从2011年的初级协调过渡至2019年的高级协调;(2)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耦合协调发展受到经济驱动力、产业带动力、基础设施推动力、环境支撑力、民生保障力等多重驱动因子的影响,且单因子驱动力和交互因子驱动力间均存在差异性。基于结果成因及问题的讨论,本文从制定参与主体协调联动机制、构建持续发展观下新的农村产业体系、优化政策制度体系等方面提出了促进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耦合衔接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997.
【目的】研究乡镇府如何有为,为乡村振兴时期,东西部协作在乡村振兴背景下应该怎样实施,政府怎样从管制型政府转向服务型政府发挥其有为作用提供实践经验。【方法】基于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存在理论逻辑上的一致性、历史逻辑上具有前后继承性、实践逻辑上具有协同耦合性,脱贫攻坚时期的典型经验在乡村振兴中同样具有指导意义,所以通过案例分析方式挖掘粤桂扶贫案例背后的经验启示。【结果】政府在资源、乡村振兴参与主体和产业链三个方面做到:发挥资源优势,筑巢引凤;完善相关制度,健全产业链;改变农民意识,联民带民富民兴乡,这些都为乡村振兴政府发挥其有为作用指明了方向,对于促进乡村振兴具有指导意义。【结论】在乡村振兴时期,政府应将重点继续放在资源、产业链、农名主体地位上,保证产业的持续性,确保在东西部协作基础上实现乡村产业振兴,发挥其有为作用。  相似文献   
998.
“十四五”规划提出推进农业高质量发展和乡村全面振兴,本文以曹村为研究区域,分析曹村镇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中实施的主要做法、存在问题,并根据实际情况,从产业振兴、生态振兴、人才振兴等方面提出了引领乡村振兴的对策建议,为各地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提供思路和借鉴。  相似文献   
999.
摘要:乡村要振兴,人才是关键。人才的培养靠教育培训,农民培训肩负着培养懂农业、爱农村的高素质农民的重要使命。只有培养高素质农民队伍,实现农村人口全面发展,强化乡村振兴人才支撑,才能让人才发挥技能、带强产业、带动致富,助力乡村全面振兴。本文概括了泗洪县高素质农民培育现状,阐述了泗洪县农民培训采取的措施,主要包括培训内容需求化、培训形式多样化、培训重视安全性、培训管理规范化、培训宣传典型化、培训结果有效性等内容。  相似文献   
1000.
乡村振兴战略是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的战略,是振兴乡村的实施目标。其中,产业振兴是推动乡村振兴的重点,是实现农民增收、农业发展和农村繁荣的基础。当下正值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战略衔接的关键时期,二者的有效衔接对巩固发展优质产业以及进一步推进乡村振兴具有重大意义。本文以罗定市罗平镇、榃滨镇乡村产业振兴为例,分析了罗平镇和榃滨镇乡村产业振兴实现的途径、目前面临的主要问题及原因,提出了抓好产业与人才两大重点、健全农村地区基础设施建设、解决民众教育问题等建议,以期为通过发展乡村产业实现乡村振兴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