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61篇
  免费   31篇
  国内免费   38篇
林业   10篇
农学   16篇
基础科学   5篇
  85篇
综合类   145篇
农作物   7篇
水产渔业   94篇
畜牧兽医   53篇
园艺   4篇
植物保护   11篇
  2024年   12篇
  2023年   26篇
  2022年   39篇
  2021年   34篇
  2020年   22篇
  2019年   26篇
  2018年   26篇
  2017年   30篇
  2016年   18篇
  2015年   13篇
  2014年   16篇
  2013年   25篇
  2012年   18篇
  2011年   15篇
  2010年   21篇
  2009年   10篇
  2008年   18篇
  2007年   6篇
  2006年   13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8篇
  2002年   1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4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3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3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421.
  目的  探究不同原料制备的生物质炭能否缓解长期重金属污染对土壤微生物活性的胁迫效应,为污染土壤生物质炭修复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  将竹材边角料(BB)、山核桃Carya cathayensis蒲壳(PB)和玉米Zea mays秸秆(CB)制备的3种生物质炭分别以3%比例(炭土质量比)添加到长期受铅、镉污染土壤中,分析生物质炭短期施用下土壤养分、重金属有效质量分数和土壤微生物活性的变化特征。  结果  3种生物质炭添加均未影响土壤重金属全量,而显著(P<0.05)降低了土壤氯化钙可提取态铅、镉质量分数。与不施生物质炭处理相比,BB、PB和CB分别使可提取态铅质量分数显著(P<0.05)降低了69%、84%和72%;使可提取态镉质量分数显著(P<0.05)降低了26%、63%和36%,且PB处理显著(P<0.05)低于BB和CB处理。PB和CB添加均显著(P<0.05)提高了土壤pH(0.79和0.51个pH单位)、有机碳质量分数(37%和74%)、全氮质量分数(12%和41%),而BB添加对其影响不显著。BB、PB和CB分别使土壤磷脂脂肪酸总量提高了33%~56%、革兰氏阳性菌提高了30%~41%、革兰氏阴性菌提高了40%~66%、放线菌提高了34%~52%、真菌提高了33%~79%,但3种处理间无显著差异(除PB和CB处理的磷脂脂肪酸总量显著高于BB处理)。3种生物质炭均显著(P<0.05)提高了脱氢酶活性(2~6倍),但未影响土壤基础呼吸速率,而PB处理显著(P<0.05)降低了细菌胁迫指数(13.9%),提高了底物诱导呼吸速率。  结论  山核桃蒲壳制备的生物质炭可作为较好的改良剂,降低土壤铅镉有效性,恢复土壤微生物的数量和活性。图4表3参29  相似文献   
422.
为研究健康幼龄比格犬肠道菌群结构,并进一步开展犬的肠道菌群调整试验奠定基础,本试验收集15只3月龄健康比格犬粪便,通过16S rRNA基因组测序分析肠道菌群在门、纲、目、科、属水平上的相对丰度。结果显示,比格犬肠道菌群在门水平上有6个门,相对丰度为厚壁菌门50.63%、梭杆菌门21.23%、拟杆菌门19.88%、放线菌门5.38%、变形菌门2.86%和脱铁杆菌门0.01%;在纲水平上主要有9个纲,相对丰度为梭杆菌纲29.42%、梭菌纲21.23%、拟杆菌纲19.88%、丹毒菌纲16.75%、杆菌纲4.45%、棒状杆菌纲3.89%、β-变形菌纲1.83%、放线菌纲1.49%和γ-变形杆菌纲1.01%;在目水平上主要有9个目,相对丰度为梭菌目29.42%、梭杆菌目21.23%、拟杆菌目19.88%、丹毒丝菌目16.75%、乳杆菌目4.39%、红蝽杆菌目3.89%、伯克氏菌目1.83%、双歧杆菌目1.48%和肠杆菌目0.90%;在科水平上主要有19个科,其中相对丰度前10位的分别是梭杆菌科21.23%、丹毒丝菌科16.75%、瘤胃球菌科11.99%、帕拉普氏菌科8.36%、韦荣氏球菌科7.0...  相似文献   
423.
This study evaluated the effects of dietary concentrate level and chromium methionine(Cr-Met)supplementation on ruminal fermentation and fatty acid composition, and ruminal bacteria abundance in Tan lambs. Forty male Tan lambs [(21.00±1.23) kg body weight, 5 months of age] were randomly assigned to four treatment groups with 10 lambs in each treatment. The treatments were: a low-concentrate (LC) diet (concentrate:forage, 35:65) without Cr-Met supplementation; a high-concentrate (HC) diet (concentrate:forage, 55:45) without Cr-Met supplementation; groups fed the HC diet with 0.75 or 1.50 g·d-1·lamb-1 Cr-Met (HCM and HCH, respectively). Ruminal fluid was collected on day 65 with an oral stomach tube about 3 h after the morning feed and samples used for fermentation analysis, fatty acid composition determination and bacterial DNA extraction. It was found that: 1) Ruminal pH, acetate proportion and acetate:propionate were greater (P<0.05) with the LC diet whereas microbial crude protein, propionate and valerate proportions were greater (P<0.05) with the HC diet. The acetate:propionate was greater (P<0.05) in the HCM group than in the HC group. 2) For the HC diet, the DNA abundances of Butyrivibrio fibrisolvens vaccenic acid subgroup (Butyrivibrio VA) and Ruminococcus flavefaciens were decreased (P<0.05), compared with the LC diet, whereas the DNA abundance of Anaerovibrio lipolytica was increased (P<0.05). For lambs fed the HC diet, DNA abundances of B. fibrisolvens stearic acid subgroup, Butyrivibrio VA, Butyrivibrio proteoclasticus, and A. lipolytica showed a linear decrease (P<0.05) with increasing Cr-Met supplementation level; However, the DNA abundance of R. flavefaciens showed a linear increase (P<0.05). 3) Compared with the LC group, the concentrations of t11 C18:1, trans C18:1, c9t11 CLA, t10c12 CLA, C18:2n6, and C18:3n3 were decreased by the HC diet without Cr-Met supplementation whereas the concentration of C18:0 was increased. There was a linear increase in t11 C18:1 and trans C18:1 with increasing Cr-Met supplementation level in lambs fed the HC diet. The results suggest that the HC diet inhibited the growth of ruminal bacteria involved in the ruminal biohydrogenation process, and the addition of Cr-Met had a potentially positive effect on conjugated linoleic acid (CLA) synthesis in body tissue. © 2022, Editorial Office of Acta Prataculturae Sinica. All rights reserved.  相似文献   
424.
太平洋褶柔鱼是重要的大洋性经济头足类资源,其资源极易受海洋环境因子的影响,科学分析环境对种群资源丰度的影响利于科学评估和管理。本研究采用1998~2018年太平洋褶柔鱼冬生群体单位捕捞努力量渔获量(CPUE)、1~3月产卵期间产卵场(25°~40°E、125°~145°E)和6~7月索饵期索饵场(26°~40°E、125~145°E)的海表面温度(Sea Surface Temperature,SST),采用广义线性模型对CPUE和SST进行分析,选择统计学有意义的SST作为影响其资源丰度的环境因子,并选取CPUE连续高值年份(2007年、2008年、2009年)和连续低值年份(2016年、2017年、2018年)。结果表明,CPUE与产卵场1~3月SST显著相关的月份主要集中在1月份(25°~40°N、125°~144.5°E),该海区SST最适温度范围为18~26℃;CPUE与索饵场6、7月SST显著相关的月份主要集中在7月份(27°N~39.5°N,125°E~144.5°E),该海区SST最适温度范围为18~28℃,CPUE连续高值年份的SST要低于连续低值年份。研究认为,太平洋褶柔鱼冬生群资源丰度受产卵场和索饵场的SST影响较显著,而黑潮实力强弱也是间接影响资源丰度的主要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425.
试验旨在探讨有氧运动对育肥期滩羊瘤胃微生物丰度的影响。选取同期断奶体重(16±2) kg的滩羊母羔羊60只,随机分为3组,每组20个重复,每个重复1只羊。10 km组羊除每日在圈舍自由活动外,沿生态牧场运动跑道有氧运动行走10 km;5 km组羊除每日在圈舍自由活动外,沿生态牧场运动跑道有氧运动行走5 km;NC组(对照组)羊每日在圈舍内自由活动。试验期6个月。结果显示,5 km组羊瘤胃OTU独有标识476条,菌群种类变化最大,10 km组次之。与NC组相比,10 km组羊瘤胃酸杆菌门丰度显著增高(P<0.05),5 km组疣微菌门、变形菌门丰度显著增高(P<0.05);5 km组红细菌科、假单胞菌丰度显著增高(P<0.05);5 km组Muri菌108610丰度降低(P<0.05)。基于Kruskal-Wallis方法分析,与NC组相比,10 km组羊瘤胃反刍兽新月单胞菌、埃氏巨型球菌、均匀拟杆菌、酸热脂环酸杆菌、瘤胃梭菌CPB6、嗜酸乳杆菌丰度增加;5 km组羊瘤胃甲烷短杆菌丰度增加。种水平Anosim分析,与NC组相比,10 km组、5 km组羊瘤胃脱硫弧菌丰度降低。研究表明,滩羊育肥期每日有氧运动10 km,可增加瘤胃有益菌菌群丰度,降低有害菌丰度,提升瘤胃健康水平。  相似文献   
426.
CONSTITUTIVE PHOTOMORPHOGENIC 1 (COP1)作为一种E3泛素连接酶,能够介导拟南芥光信号转导中HY5、LAF1、HFR1和CO等正调控因子的泛素化降解,从而调控幼苗光形态建成、花青素合成和开花等生物学过程。为了探索玉米COP1基因的功能,本文以玉米自交系B73为研究材料,利用反转录PCR(RT-PCR)方法克隆了2个ZmCOP1基因,分别命名为ZmCOP1a和ZmCOP1b。通过生物信息学相关软件和网站对ZmCOP1进行理化性质分析、结构域预测和系统发育树分析,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qRT-PCR)技术进一步分析2个ZmCOP1基因在不同组织中的转录丰度,以及其在幼苗期对不同光质和光周期处理的响应。研究发现, ZmCOP1a和ZmCOP1b的开放阅读框(ORF)分别包含2082个和2061个核苷酸,编码693个和686个氨基酸。玉米、水稻、高粱、谷子和拟南芥的COP1蛋白具有相同的结构域和较高的氨基酸序列一致性,暗示它们可能具有相似的功能。2个ZmCOP1基因主要在玉米地上组织中表达,均能迅速响应不同光质处理,且ZmCOP1a的转录丰度普遍高于ZmCO...  相似文献   
427.
耐药基因作为一种新型污染物,在环境中的传播和扩散会对生态环境安全形成潜在威胁。为了解雅安市雨城区各类规模化养殖场粪污中耐药基因的污染现状,本研究对采集自雅安市雨城区部分规模化养殖场的粪污及新鲜污泥样本进行了耐药基因检测。结果显示:大部分粪污样本中都检出了较高数量的耐药基因种类(50~67种),鹅粪中检出数量最多(67种),其次为猪粪(65种),兔粪中检出数量最低(30种);此外,在新鲜污泥中也检出了54种耐药基因。在耐药基因抵抗类型中,抗四环素类、抗氨基糖苷类在所有样本中的检出数量及丰度占比均处于较高水平,已经占据了主导地位;在耐药机制方面是抗生素失活类、外排泵类、细胞保护蛋白类占比较高。结论:鹅粪、猪粪中检出的耐药基因种类较多,丰度较高,相较于其他粪污而言具有更高的环境传播风险;羊粪及兔粪中检出的耐药基因较少,丰度较低,相对而言传播风险较低;新鲜污泥中的耐药基因数量及丰度也处于较高水平,其潜在传播风险也是不可忽视的。  相似文献   
428.
利用棉花盆栽试验,设置5个处理(P1(4.5 g微粒聚谷氨酸(γ-PGA)配施1 g化肥)、P2(3 g微粒γ-PGA配施1 g化肥)、P3(1.5 g微粒γ-PGA配施1 g化肥)、N(1 g化肥)和CK(不施肥)),通过分析棉花的农艺性状,并结合高通量测序技术,探究施用微粒γ-PGA配施化肥对棉花植株生长和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影响,以确定合理的配施剂量。结果表明,微粒γ-PGA配施化肥的棉花农艺性状优于单施化肥和不施肥,1.5 g微粒γ-PGA配施化肥效果最佳。在棉花生育期微粒γ-PGA配施化肥的土壤中全钾、铵态氮和有效磷的含量高于单施化肥和不施肥,在采后土壤中全钾、铵态氮、有效磷和有效钾含量保持较高水平。高通量测序结果表明,微粒γ-PGA配施化肥会引起微生物的丰富度和多样性的降低,但可以改善微生物群落结构,在采摘之后,土壤中的变形菌门、子囊菌门和被孢霉门的相对丰度都呈降低态势,而放线菌门、酸杆菌门和担子菌门的相对丰度则呈上升态势,与单施化肥和不施肥相比,大部分菌门依旧保持高的相对丰度。冗余(RDA)分析可知,土壤微生物优势菌门受包括全磷、全钾、有效磷、有效钾、酸碱度、有机质含量等...  相似文献   
429.
为明确柑橘叶际微生物组对黄龙病发生的响应规律,采用荧光定量PCR技术检测采集柑橘叶片感染黄龙病菌的情况,通过扩增子测序分析法对PCR检测结果为阴性和阳性叶片的微生物群落进行比较,并通过相关性分析和网络分析对黄龙病菌和叶际微生物的相关性进行解析。结果显示,夏季采集的柑橘叶片中黄龙病菌的检出率为7.5%,而到秋季黄龙病菌的检出率上升到32.3%。黄龙病的发生显著改变了柑橘叶际细菌群落的组成和结构,对于细菌类群的丰度也有一定影响;而对叶际真菌群落的组成和结构无显著影响。黄龙病菌与叶际细菌存在普遍的负相关关系,正相关关系相对较少但相关性更强。黄龙病菌可能通过与厌氧棍状菌Anaerotruncus sp.、梭菌Clostridiales sp.、假单胞菌Pseudomonas sp.、鞘脂单胞菌Sphingomonas sp.、毛螺菌Lachnospiraceae sp.和链球菌Streptococcus sp.的负向互作对柑橘叶际整个细菌群落产生负影响。表明黄龙病发生对柑橘叶际真菌和细菌群落的影响规律不同,同时黄龙病菌可能通过与几种主要细菌的负向互作来实现对叶际微生物组的影响。  相似文献   
430.
海洋酸化对海洋物种资源变动的影响是当下人们关注的热点问题。白令海有着丰富的渔业资源,海域受到海洋酸化的风险较大。为此,研究基于1982-2014年东白令海大陆架底层拖网的调查数据,结合海水pH数据,利用动态回归模型对其中鱼类、甲壳类和软体动物的资源变动进行探究。通过模型分析,发现目前鱼类、软体动物和甲壳类各有40.63%、36.8%和33.33%的种类的资源丰度变动受到海水pH变动的影响;模拟和预测分析表明,pH变动对各物种资源丰度的影响存在种类的特异性,其中对软体动物(不包含头足类)和甲壳类均易产生负的影响;物种资源丰度在pH下降时的反应不同(包含了上升、下降和先上升后下降三种);pH的变动可通过直接的升高或降低以及改变物种适宜栖息地范围等方式对渔业资源丰度产生影响。研究发现,仅单独分析pH对物种的影响是不够的,后续还应结合食物网、物种生活史等进行系统分析。该研究表明,海洋酸化会对不同渔业种类的资源丰度产生影响,可为资源可持续开发和利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