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632篇 |
免费 | 17篇 |
国内免费 | 17篇 |
专业分类
林业 | 155篇 |
农学 | 21篇 |
基础科学 | 11篇 |
43篇 | |
综合类 | 248篇 |
农作物 | 22篇 |
水产渔业 | 4篇 |
畜牧兽医 | 78篇 |
园艺 | 47篇 |
植物保护 | 37篇 |
出版年
2024年 | 3篇 |
2023年 | 11篇 |
2022年 | 13篇 |
2021年 | 25篇 |
2020年 | 17篇 |
2019年 | 9篇 |
2018年 | 4篇 |
2017年 | 14篇 |
2016年 | 18篇 |
2015年 | 17篇 |
2014年 | 26篇 |
2013年 | 28篇 |
2012年 | 27篇 |
2011年 | 42篇 |
2010年 | 45篇 |
2009年 | 46篇 |
2008年 | 62篇 |
2007年 | 58篇 |
2006年 | 44篇 |
2005年 | 40篇 |
2004年 | 26篇 |
2003年 | 27篇 |
2002年 | 18篇 |
2001年 | 5篇 |
2000年 | 2篇 |
1999年 | 7篇 |
1998年 | 2篇 |
1997年 | 3篇 |
1996年 | 6篇 |
1995年 | 7篇 |
1994年 | 6篇 |
1993年 | 1篇 |
1991年 | 2篇 |
1990年 | 2篇 |
1989年 | 1篇 |
1985年 | 2篇 |
排序方式: 共有66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41.
四翅滨藜为藜科滨藜属植物,具备耐瘠薄、抗逆性强等特性,是植被修复、沙化治理、土壤改良的先锋植物,也是重要的牧草资源,具有很高的应用前景。为了充分挖掘及合理开发利用该植物资源,本文从四翅滨藜的生物学特性、繁殖技术及应用价值等方面进行了全面综述,讨论了其开发利用前景及推广应用存在的问题,提出今后应在抗逆基因挖掘、优质品种培育、饲料研发及产业链化生产等方面开展研究的建议,为四翅滨藜在我国合理有效利用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42.
耐盐蔬菜三角叶滨藜的引种和栽培研究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通过引种,栽培等试验,研究从美国引进的三角叶滨藜在江苏沿海滩涂的生物学特性,栽培技术和对滨海盐土的影响。结果表明:三角叶滨藜不仅营养丰富,而且具有极强的耐盐性和对沿海滩涂很好的适应性,其鲜叶最高产量的播种量和施氮量分别是0.607kg/亩和13.24kg/亩,籽粒最高产量的播种量和施氮量分别是0.190kg/亩和11.027kg/亩;种植三角叶滨藜的滨海盐土含盐量有所下降,各种养分含量有明显提高。三角叶滨藜可作为江苏沿海滩涂特色耐盐蔬菜进行产业化开发。 相似文献
143.
144.
【目的】研究常绿阔叶林恢复演替过程对土壤微生物量碳、氮及微生物活性的影响。【方法】从湖南鹰嘴界代表常绿阔叶林不同演替阶段的马尾松林(PF)、针阔混交林(MF)、常绿阔叶林(BF)样地上、中、下坡挖取土壤剖面,按0~10和10~20cm分层采集土壤样品,测定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Cmic)、氮(Nmic)及土壤基础呼吸、土壤有机碳(SOC)和全氮(TN),以分析常绿阔叶林不同演替阶段的土壤微生物量碳、氮及微生物活性。【结果】随着常绿阔叶林演替递进,0~10cm土层土壤SOC由20.29g/kg增至41.96g/kg,TN由1.18g/kg增至2.33g/kg,Cmic由448.62mg/kg增至1 021.95mg/kg,Nmic由35.21mg/kg增至109.62mg/kg,土壤基础呼吸由1.12mg/(kg·h)增加到1.36mg/(kg·h),代谢熵(qCO2)由2.51mg/(g·h)降低到1.33mg/(g·h)。由相关分析可知,Cmic、Nmic均与SOC和TN显著正相关;微生物熵(Cmic/SOC)在PF中最低,MF中次之,BF中最高,且与SOC、TN存在显著的负相关性,与Cmic、土壤微生物量碳氮比存在显著正相关;土壤基础呼吸与SOC、TN和Cmic存在显著的正相关性;代谢熵与SOC、Cmic、Nmic有极显著负相关关系。【结论】研究区内植被演替可使土壤微生物生物量增加、土壤肥力改善。凋落物输入质量的改善、土壤肥力的提高,是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微生物量碳、氮和微生物熵随演替进程逐渐增大的主要原因。通过封山育林、择伐等经营措施,可以促进针叶林向常绿阔叶林递进和森林土壤肥力恢复。 相似文献
145.
146.
中亚热带栲树次生林植物区系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福建大田县栲树次生林进行植物区系的研究结果表明,在3200m^2的样方中有雏管束植物59种,隶属于33科46属,单种属比例高,优势科为壳斗科、茶科、樟科等;植物区系具有明显的热带亚热带性质;区系的地理成分以泛热带、热带亚洲分布的属为主,分别占区系属数的25.58%和18.6%,与福建植物区系、万木林天然林的地理成分相比,具有东亚和北美洲闯断分布类型所占比例高的特点。 相似文献
147.
148.
从美国西部引进2年生准常绿灌木四翅滨藜(Atriplex canescens(Pursh)Nutt)分别定植于含水量不同的陶瓷花盆土壤中,通过人工控制土壤水分研究其生长和生物量的分配特性。研究结果表明:土壤水分胁迫严重限制了四翅滨藜的营养生长和生殖生长,使单株高度、分枝数、侧根数和叶片数量显著下降,从而导致单株生物量降低,其中轻度土壤水分胁迫平均苗高为47.3 cm,分别是中度、无、重度土壤水分胁迫的1.13、1.31、1.34倍;轻度土壤水分胁迫平均地茎为14.76 mm,分别是中度、无、重度土壤水分胁迫的1.16、1.47、1.50倍;中度、重度和无土壤水分胁迫比轻度土壤水分胁迫的叶干重生物量降低了23.99%、51.76%、47.97%;中度、重度和无土壤水分胁迫比轻度土壤水分胁迫的茎干重生物量降低了15.43%、50.52%、49.59%。随着土壤水分胁迫的加重,光合产物积累从中下部叶片向中上部叶片转移。各构件生物量随土壤水分胁迫的加重而降低,其变化幅度大小为:侧根生物量>叶生物量>茎生物量>主根生物量,反映了四翅滨藜对土壤水分胁迫响应的整体性。 相似文献
149.
150.
气候对旱地紫色土微生物功能多样性的长期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了暖温带和中亚热带气候对紫色土的理化性质、微生物活性及其多样性的长期影响.将安徽休宁的紫色土分别放置在暖温带的封丘和中亚热带的鹰潭,18年的旱作定位试验结果表明,中亚热带紫色土的pH、全N含量、NO3--N含量和有效P含量显著低于暖温带紫色土;中亚热带气候条件下紫色土微生物整体活性高于暖温带;中亚热带气候条件下紫色土微生物对羧酸和糖类利用较多,而在暖温带气候条件下紫色土微生物对氨基酸和胺类的利用能力较高.说明中亚热带气候条件促进了紫色土微生物对含C化合物的利用,而暖温带气候条件促进了紫色土微生物对含N化合物的利用.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