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348篇
  免费   178篇
  国内免费   227篇
林业   463篇
农学   571篇
基础科学   245篇
  512篇
综合类   3570篇
农作物   287篇
水产渔业   148篇
畜牧兽医   1305篇
园艺   490篇
植物保护   162篇
  2024年   91篇
  2023年   189篇
  2022年   280篇
  2021年   272篇
  2020年   266篇
  2019年   262篇
  2018年   140篇
  2017年   259篇
  2016年   327篇
  2015年   325篇
  2014年   372篇
  2013年   695篇
  2012年   780篇
  2011年   671篇
  2010年   420篇
  2009年   423篇
  2008年   568篇
  2007年   283篇
  2006年   212篇
  2005年   255篇
  2004年   102篇
  2003年   52篇
  2002年   42篇
  2001年   46篇
  2000年   37篇
  1999年   28篇
  1998年   46篇
  1997年   32篇
  1996年   20篇
  1995年   17篇
  1994年   12篇
  1993年   30篇
  1992年   17篇
  1991年   12篇
  1990年   9篇
  1989年   16篇
  1988年   24篇
  1987年   18篇
  1986年   11篇
  1985年   9篇
  1984年   4篇
  1981年   5篇
  1980年   5篇
  1974年   3篇
  1965年   10篇
  1958年   6篇
  1957年   27篇
  1956年   4篇
  1955年   3篇
  1953年   7篇
排序方式: 共有775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781 毫秒
991.
2016—2020年国内玉米青贮品质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解不同年份以及不同地区玉米青贮的品质,本试验于2016年1月—2020年12月采集东北(黑龙江、吉林、辽宁)、华北(天津、河北、内蒙古、山东)、西北(宁夏、新疆、甘肃)地区的玉米青贮样本4281份,采用化学分析法测定不同地区青贮玉米的水分、粗蛋白质(CP)、酸性洗涤纤维(ADF)、中性洗涤纤维(NDF)、粗脂肪(E...  相似文献   
992.
采用食叶草智能日光温室穴盘育苗的试验方法,分析了食叶草苗期的生长特性及立地条件对苗木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出苗率平均值为95.14±4.86%;立地条件对食叶草的出苗率、株高、最大叶长和最大叶宽的生长有显著影响,立地条件较好的穴盘,生长较快;食叶草日光温室穴盘育苗的苗高、最大叶长、最大叶宽与育苗时间的拟合发现存在一定的关系,相关性较好;苗高、最大叶长和最大叶宽在育苗初期与立地条件呈极显著的负相关,苗高在育苗的中后期与立地条件相关性不显著,最大叶长和最大叶宽在育苗后期与立地条件相关性不显著。因此,可在育苗的前期和中期交换穴盘位置,确保幼苗长势均匀。  相似文献   
993.
典型高温年分期播种冬小麦生育及产量性状差异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2016/2017年度自然高温年景下进行冬小麦分期播种实验,以适期晚播以来冬小麦多年平均播期(10月10日)为对照,设早播10d(E10)、迟播10d(L10)、迟播20d(L20)处理。通过方差分析、卡方检验、最小显著性差异和Logistic方程模拟等方法,对分期播种冬小麦发育期、生长量及产量因素等进行差异性分析,探究冬小麦在全球气候变暖背景下的适播期及其生长发育和产量性状变化规律。结果表明:不同播期处理的冬小麦冬前各发育期差异较大,越冬后随着气温升高,各播期冬小麦发育进程趋于一致;随着播期推迟,冬前积温递减趋势明显,冬小麦株高、绿叶面积和植株密度等生长要素均呈明显降低或减小趋势,冬小麦结实小穗数和不孕小穗数亦呈极显著减少趋势,各播期穗粒数则差异不显著;不同播期冬小麦千粒重差异极显著,其中早播10d处理极显著低于对照,迟播冬小麦处理与对照差异不显著;对照处理冬小麦产量最高;不同播期处理冬小麦灌浆过程均符合Logistic生长规律,对照籽粒渐增期持续时间长于其它处理,利于冬小麦增加籽粒“库容”,籽粒快增期灌浆速率快,利于提高粒重;随着播期的推迟,灌浆速率和持续时间的变化无明显规律,对照处理冬小麦灌浆过程相对稳定。  相似文献   
994.
为研究不同灌水处理对小桐子生长及耐盐性的影响,取1 a生小桐子幼苗为试验材料,设置19.80,19.80和39.60(交替灌溉),39.60 mm 3个水平的灌水处理;3个水平的施盐处理:每50 g风干土中NaCl分析纯为0,0.15,0.30 g,并监测小桐子的形态,根区Na+环境以及植物体Na+累积的情况.结果表明:小桐子有一定的耐盐性,受到每50 g风干土中含有0.30 g NaCl分析纯盐胁迫时,交替灌溉处理更有利于小桐子的生长;随着盐浓度的增大,小桐子根区土壤电导率增大的幅度逐渐减小,同时,盐浓度的增大使土层中Na+含量增大的幅度也逐渐减小,小桐子干样中各器官Na+含量从大到小依次为叶片、根部、茎;19.80 和39.60 mm交替的灌溉方式比39.60 mm灌溉方式节水25%,但小桐子的生长并未受到影响,且各器官钠离子含量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本试验条件下,受到不同程度盐胁迫的小桐子,19.80和39.60 mm交替的灌溉方式更有利于小桐子生长,提高其耐盐性.  相似文献   
995.
云南不同生态蔗区甘蔗施肥现状分析与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云南省是我国第二大甘蔗和食糖生产基地,了解云南省不同生态蔗区甘蔗施肥现状及蔗农养分资源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对于提高甘蔗产量及品质、优化蔗农经济效益和甘蔗产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方法】 采用蔗农统一问卷实地走访调查的方法,对2013—2014年榨季的24个县1350户蔗农的甘蔗产量、施肥习惯及施肥量、施肥种类、施肥时间、施肥方式等进行了调查。根据蔗区的实际肥料投入量和各肥料产品中标注的有效养分含量,计算化肥中各养分的投入量,没有记录的按调查多数平均值计算。 【结果】 通过实际调查资料汇总,当甘蔗产量介于85.00~90.00 t/hm2 时,建议化肥用量分别为 N 285~350 kg/hm2、P2O5 200~250 kg/hm2、K2O 175~225 kg/hm2,N∶P2O5∶K2O 养分比例约为1∶0.7∶0.6。蔗区养分调查结果表明,不同生态蔗区甘蔗平均产量表现为南亚热带湿润蔗区 > 中亚热带湿润蔗区 > 北热带半湿润蔗区,分别为81.40 t/hm 2、81.73 t/hm2 和75.44 t/hm2,全省甘蔗平均产量80.35 t/ hm2。南亚热带湿润蔗区以施基肥为主,施用基肥的蔗农比例为99.71%;中亚热带湿润蔗区和北热带半湿润蔗区以施追肥为主,施用追肥的蔗农比例分别为94.17%和93.94%;化学肥料品种以尿素、普通过磷酸钙和复合肥为主,且施用复合肥的比例较高,其施用的样本比例占到了总样本数的94.13%;有机肥以滤泥、酒精废液和蔗叶还田为主,且均作为基肥施用,施用比例小。全省化肥氮 (N)、磷 (P2O5) 和钾 (K2O) 投入量分别是193.67 kg/hm2、116.79 kg/hm2 和95.86 kg/hm2。云南省各生态蔗区甘蔗化肥养分投入量均表现为氮肥 > 磷肥 > 钾肥。蔗区施肥以两次施肥 (基肥 + 追肥) 和一次施肥 (追肥) 为主。甘蔗下种时基肥随蔗种一起施入,进入拔节伸长期时进行追肥,追肥均在4 月份至6 月份完成。肥料施用方式以条施和穴施为主,施肥深度存在较大差异,施用追肥后不盖土的现象严重,中亚热带湿润蔗区追肥后不进行覆土的蔗农占样本总数的82.53%。 【结论】 云南不同生态蔗区存在以下问题:重追肥,轻基肥;重视化学肥料、复合肥,忽视有机肥;重视氮肥,轻钾肥;部分地区追肥不覆土现象严重。因此,针对不同生态蔗区应积极推广有机肥的投入,平衡氮肥与磷肥用量,提高钾肥的施用量,优化基肥追肥肥料投入比例,推广测土配方施肥,做到施肥覆土,提高肥料利用效率。   相似文献   
996.
磷肥和钾肥不同配施方式对其养分在土壤中迁移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4,他引:0  
采用单点源滴灌试验方法,模拟滴灌条件下磷(P)、钾(K)肥作为基肥一次施入和随水分施入两种不同的配施方式下速效P、K含量在土壤中的时空分布变化情况。结果表明:对于可溶性较好的磷、钾肥作为基肥施入土壤后,均随着滴灌水的下渗运移而发生迁移,速效磷的高值区出现在湿润区的边缘附近,速效钾则比较均匀的分布在湿润区内;随水分施磷肥,仅在湿润区深度20cm,水平方向15cm以内的土层发生积累。在施加磷肥总量一致时,随水分施入土壤速效磷含量的最大值明显高于作为基肥施入的最大值;随水分施钾肥,速效钾在土壤中的分布也趋于均匀,但是在滴水点附近形成高值区,且随水分施钾肥可在一定程度上减缓速效钾在土壤中的迁移速度。  相似文献   
997.
辽宁西北部主要绿化树种对空气颗粒物滞留能力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洗脱法测定了辽西北地区阜新市15种常见绿化树种单位叶面积滞留粗颗粒物(TSP)及细颗粒物(PM_(2.5))的质量,分析比较了15种树种叶片去除TSP和PM_(2.5)能力以及随着空间变化的规律。结果表明:(1)不同树种单位叶面积TSP和PM_(2.5)滞留量均存在显著差异,变化范围分别为3.68~5.94g/m~2和0.47~0.92g/m~2,树种间滞留能力的差值可达2倍左右。(2)在同一个功能区不同树种滞留TSP和PM_(2.5)的差异由树冠高度(绿篱灌木乔木)和叶表面粗糙度(叶表面沟槽宽度的不同可能是沟槽宽度过宽和过窄均不利于叶片捕集颗粒物,且颗粒物滞留量随沟槽深度增加而增大)以及叶片比叶重(比叶重大的滞尘量大)等所引起。(3)在不同功能区同一树种单位叶面积滞留TSP量的排序为工业区商业交通区露天矿区清洁区,而PM_(2.5)滞留量则无明显差异。乔木中新疆杨、灌木中紫丁香的单位叶面积滞留量与单株滞留量都较高,起到明显的降尘作用,是沙尘频发的辽西北地区城市绿化树种的优先之选。  相似文献   
998.
干湿循环下云南非饱和红土土—水特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云南红土为研究对象,以脱湿、吸湿引起的干湿循环作为控制条件,考虑初始干密度(1.20,1.25,1.30g/cm3)、初始含水率(30.0%,33.0%,36.0%)、预固结压力(0,50,100,200kPa)、过筛粒径(0.5,1.0,2.0mm)等影响因素,通过压力板仪法,研究干湿循环下云南非饱和红土的土—水作用特性。结果表明:干湿循环过程中,不同影响因素下红土的基质吸力随含水率的增大而减小,其土—水特征曲线呈直线型或"倒J"形,其脱湿变化过程可以分为快速脱湿、缓慢脱湿、稳定脱湿3个阶段,对应的吸湿变化过程也可以分为快速吸湿、缓慢吸湿、稳定吸湿3个阶段。相同基质吸力下,随初始干密度、初始含水率、预固结压力的增大,红土的含水率增大;随粒径的增大,红土的含水率减小。初始干密度、预固结压力、粒径(0.5mm除外)影响下的红土的土—水特征曲线可采用幂函数关系进行拟合,不同初始含水率、粒径0.5mm时的土—水特征曲线可采用线性函数关系进行拟合。红土脱湿过程的含水率高于吸湿过程的含水率,脱湿—吸湿过程中的土—水特征曲线存在滞后现象,其实质在于干湿循环作用下红土具有孔隙效应、瓶颈效应、角度效应的综合结果。  相似文献   
999.
对石林县现有栽培人参果的不同品种(系)开展果实品质检测与评价分析,为人参果产业发展提供指导依据。以石林县大田栽培的大圆果、圆果1号、圆果2号、圆果3号、石优1号、石优2号、石优3号和瑞玉8个主栽的人参果品种(系)为试材,测定可溶性糖、可溶性蛋白、可溶性固形物、矿质元素、维生素C、纤维素和氨基酸7项果实品质指标,并对各项品质指标进行多重比较、相关性和主成分分析。果实品质指标多重比较结果显示:圆果2号的可溶性糖含量最高,大圆果和圆果3号的含量最低;石优2号的可溶性蛋白含量最高,石优1号和瑞玉含量最低;圆果2号的可溶性固形物含量最高,大圆果含量最低;石优3号维生素C含量最高,圆果3号含量最低;圆果2号的粗纤维含量最高,石优1号的含量最低;圆果2号的微量元素含量最高,圆果3号的含量最低;大圆果的氨基酸含量最高,石优2号的氨基酸含量最低。果实品质指标间的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不同品种(系)的各品质指标之间存在相关性,其中可溶性糖和可溶性固形物彼此间存在显著相关性(P<0.05)。果实品质指标主成分分析提取了前3个主成分且累积贡献率达到83.955%,能够反映原品质指标的大部分信息。以提取主成...  相似文献   
1000.
【目的】 研究甜高粱不同种质资源在新疆不同种植区的表现,为新疆地区甜高粱品种的选育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以辽甜15-1号、辽甜13号、辽甜1号、辽甜3号等不同甜高粱品种为材料,在新疆玛纳斯县和奇台县等地进行品比试验,分析不同种植区域对不同品种的农艺性状及营养成分的影响。【结果】 玛纳斯县种植的所有品种基本上比奇台县种植的生育期短,其中辽甜1号生育期最短,为138 d。辽甜15-1号在玛纳斯和奇台的生物产量均最高,分别为15.94和14.88 t/hm2。辽甜1号在两地的总糖含量最高,分别为9.15%、8.39%。不同甜高粱秸秆的粗蛋白质含量差异不大,其中辽甜13号的粗蛋白质含量最高,为6.41%。不同区域对同一甜高粱品种的总糖、还原糖和粗纤维素含量有很大的影响,两地的差异均达极显著水平。【结论】 其不同品种的产量和营养成分在玛纳斯县高于奇台县。辽甜15-1号在两地的生物产量最高并且总糖、粗蛋白质含量等品质也比较好,该品种宜于在本地及周边地区种植和推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