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30篇
  免费   23篇
  国内免费   72篇
林业   52篇
农学   48篇
基础科学   83篇
  102篇
综合类   610篇
农作物   62篇
水产渔业   42篇
畜牧兽医   112篇
园艺   89篇
植物保护   25篇
  2024年   18篇
  2023年   42篇
  2022年   53篇
  2021年   44篇
  2020年   42篇
  2019年   41篇
  2018年   31篇
  2017年   34篇
  2016年   44篇
  2015年   37篇
  2014年   59篇
  2013年   71篇
  2012年   77篇
  2011年   64篇
  2010年   59篇
  2009年   53篇
  2008年   59篇
  2007年   50篇
  2006年   50篇
  2005年   48篇
  2004年   37篇
  2003年   34篇
  2002年   35篇
  2001年   44篇
  2000年   13篇
  1999年   12篇
  1998年   7篇
  1997年   13篇
  1996年   4篇
  1995年   8篇
  1994年   6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11篇
  1991年   5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7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2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91.
日光温室太阳能地热加温系统应用效果研究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为保证日光温室作物在沈阳地区寒冷季节正常生长,在日光温室中设置了太阳能地热加温系统,以期提高温室内土壤温度.采用自主研发的太阳能地热加温系统,在16:00~20:00对辽沈Ⅳ型日光温室土壤进行加温,结果表明:日光温室使用地热加温系统后,室内15cm深土温在晴天时平均比不加温的对照区提高2.94℃,阴天提高2.56℃.最低土温由11.0℃提高到13.9℃.而且发现对5cm以上的土壤温度和温室内气温的差异较小.太阳能地热系统能够对土壤温度有明显的提升作用,热能主要集中加热了15~25cm深度的土壤.  相似文献   
992.
中国农业种植区是全球对气候变化较敏感的地区之一,不同类型土壤的温度敏感性对农田生产力与全球气候变化的反馈关系产生重要影响。为了揭示不同类型土壤大豆产量对未来大气温度增加的响应规律,本研究以常温为对照,采用红外辐射加热装置模拟大气增温2℃,研究增温对黑土、棕壤、盐碱土、风沙土、灰钙土、黄土、黄棕壤、紫色土、砂礓黑土、潮土、红壤和砖红壤上大豆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增温2℃促使红壤上大豆的一粒荚数、二粒荚数、三粒荚数和总荚数显著增加,分别比对照处理增加152.3%、144.7%、206.9%和147.5%,但增温2℃使砂礓黑土上大豆瘪荚数增加42.8%。除了砖红壤上大豆的二粒荚数增加76.4%和紫色土上大豆总荚数增加50.5%,其它类型土壤上大豆荚数虽有变化,但均未达到5%的差异显著水平。此外,增温2℃显著提高了红壤、砂礓黑土、紫色土和盐碱土上大豆的单株粒数,相应地,产量分别增加241.4%、59.2%、47.6%和75.2%。由此可见,中国主要农田土壤类型中红壤、砂礓黑土、紫色土和盐碱土4种土壤上大豆产量及其产量构成因素对增温2℃响应敏感,且表现出正效应,其它8种类型土壤上大豆产量对增温2℃响应不敏感。表明大豆产量形成对大气增温的响应间接受到土壤类型的调控。  相似文献   
993.
为揭示气候变暖中增温的非对称性对植物物候产生的影响,基于塔里木盆地1980—2014年的气象及物候观测数据,分析了该地区主要特色林果物候期对非对称性增温变化的响应。结果表明:35年来,研究区年平均最高、最低气温在时间变化上呈非对称性增长,年平均最低气温变化倾向率为年平均最高气温的2倍,春季气温增幅明显高于其他季节。几种林果春季物候期普遍提前,秋季物候期相对推迟,年平均气温每升高0.1℃,生长季平均延长1.5天。春季物候期大部分与当月及前一个月的平均气温、最高、最低气温呈极显著负相关(P0.01),与前一个月的月均日较差呈极显著负相关(P0.01)。春季气温变化是影响林果物候期的关键因子,月平均最低气温的变化对林果物候期的影响高于月平均最高气温。  相似文献   
994.
强寒潮天气南方塑料大棚防御冰冻灾害措施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研究通过对安装在南方地区常见塑料钢管大棚内的自动气象站和棚内栽培作物生长状况的观测数据进行分析,以对比在强寒潮天气背景下,大棚2层保温膜+增温补光灯+遮阴网(Ⅰ)和3层保温膜+遮阴网(Ⅱ)2种保温措施的增温效果优劣。结果表明,采用保温措施(Ⅰ)和(Ⅱ)可分别将棚内温度提升(8.6±2.5)℃和(6.2±1.1)℃,措施(Ⅰ)增温效果更显著。同时,对近3年冬春季多层覆盖大棚的温度数据进行分析,发现当外界气温降至-5~0℃以下时,2层棚膜保温可使棚内作物冠层(0.5 m)增温6.1~6.5℃,3层棚膜保温可使棚内作物冠层(0.5 m)增温6.9~7.2℃,可保证夜间大棚内温度在0℃以上。综上分析,结合设施大棚作物生理特性,构建了一套南方塑料大棚抵御低温冰冻灾害的气象指标和防御技术措施集。  相似文献   
995.
田间增温1.5℃对高纬度粳稻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背景]水稻是我国最重要的口粮作物.东北稻区不仅是我国高纬度优质粳稻的重要产区,约占我国粳稻总产50%以上;也是我国气候变暖最明显区域,近半个世纪来该区年平均气温上升了1.1℃.[目的]研究气候变暖情境下东北稻区水稻产量和品质的变化,为保障我国优质粳稻生产提供参考依据.[方法]结合田间开放式远红外增温装置,设置全生育期...  相似文献   
996.
为了解不同类型土壤下小麦生物量及养分吸收和分配对增温的响应,于2020年11月在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农业气象试验站以冬小麦品种扬麦13为研究对象,采用开放式增温系统对小麦进行全天增温,通过裂区试验,分析了增温(日平均增温1.5 ℃)后棕壤、灰钙土、黄土、潮土、砖红壤和黄棕壤等6个不同类型土壤下小麦成熟期根、秸秆及籽粒生物量和氮磷钾含量的变化。结果表明,与常温对照相比,增温处理的小麦生物量增加了9.9%,而植株氮、磷和钾含量分别降低了10.6%、17.7%和12.1%,三种养分的总积累量分别减少了3.4%、12.0%和3.5%。增温使小麦秸秆和籽粒氮、磷和钾含量较常温对照分别降低了33.6%、18.8%、9.4%和8.0%、18.9%、18.7%。在棕壤和灰钙土下增温有利于小麦干物质积累,但不利于黄土和潮土下小麦干物质及养分积累。由此可见,增温改变了小麦干物质积累及养分吸收和分配,且与土壤类型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997.
全球变暖表现出夜间增温幅度大于白天的非对称性增温特点,小麦作为温凉型作物,产量和生理特性易受非对称性增温的影响。为探究花前夜间增温对冬小麦光合特性及产最形成的影响,以春性品种扬麦18和半冬性品种烟农19为试验材料,采用大田盆栽方式,利用被动式增温装置分别在分蘖期至拔节期(WT-J)、拔节期至孕穗期(WJ-B)、孕穗期至开花期(WB-A)三个时间段进行夜间增温处理,以不增温为对照(CK),分析经过三个花前不同时段夜间增温后小麦旗叶光合特性及产量特性的变化。结果表明,花前夜间增温使小麦旗叶灌浆期的净光合速率、蒸腾速率、气孔导度和胞间CO2浓度均有所增加,WT-J、WJ-B处理均提高了冬小麦旗叶面积、最大光化学效率和实际光化学效率,同时使旗叶气孔密度和气孔指数较CK分别增加了12.64%、8.45%和10.21%、7.56%。扬麦18、烟农19的可孕小穗数在WT-J处理下较CK分别提高了9.01%和5.25%。扬麦18开花期干物质积累量在WT-J和WJ-B处理下较CK分别提高了13.18%和10.23%,烟农19在WT-J和WJ-B处理下较CK分别提高了16.21%和1...  相似文献   
998.
新型太阳能软体沼气池的设计及性能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沼气利用作为一项实用技术对合理开发农村能源、改善农村生态环境、提高农民生活质量具有重要作用。为此,针对冬季气温低致使沼气池产气率和使用率较低等问题,设计了一种适合我国西南地区冬季使用的新型太阳能软体沼气池。该沼气池利用太阳能集热系统生产的热水,通过沼气池底部的换热器来加热料液,从而使发酵液温度升高,保证沼气池在冬季较低的气温条件下能较正常产气。试验系统的运行分析表明,在气温较低的地区利用太阳能加热制取沼气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999.
基于我国零售行业线上线下渠道融合的大背景,以零售电商为研究对象,采用结构方程模型,以北京市6个远郊区614份有关农户线上线下消费的有效问卷为样本,从消费者需求角度,探究我国农村市场中实体零售和网络零售的关系以及农村消费者选择线上渠道的重要因素。研究表明:在我国农村零售市场中,农户的实体购买频次与网上购买频次显著正相关,即我国零售行业的线上和线下渠道并不是完全替代关系;农户的实体购买态度和网上购买态度分别对农户网上购买频次直接产生显著的负向和正向影响,且农户网上购买态度对网上购买频次的影响远大于实体购买态度。  相似文献   
1000.
[目的] 为探究高寒湿地土壤碳氮组分对气候变暖和氮沉降的响应特征。[方法] 以尕海湿地沼泽草甸为研究对象,采用开顶箱增温(OTC)和外源氮素(NH4NO3)添加模拟未来气候变暖及氮沉降试验,分别设置对照(CK)、增温(W)、施氮(N)和增温施氮(WN)4种处理。在试验进行1.5年后对土壤碳氮组分含量进行测定。[结果] (1)开顶箱增温装置提高0—20 cm土层平均温度1.126℃,显著降低0—10 cm土层土壤含水量(SMC)、pH、全氮(TN)、微生物量氮(MBN)、铵态氮(NH4+—N)、有机碳(SOC)和可溶性有机碳(DOC)含量,提高硝态氮(NO3-—N)含量。(2)施氮显著降低NH4+—N、SOC和10—20 cm土层微生物生物量碳(MBC)及DOC含量,增加土壤TN、MBN和NO3-—N含量。(3)增温施氮显著增加土壤SMC、TN、NO3-—N和MBC含量,降低MBN、NH4+—N和DOC含量。(4)相关分析显示,土壤水分与各理化因子均存在正相关性,土壤碳氮组分间均呈正相关性。[结论] 模拟增温施氮缓解尕海湿地植物生长的温度和氮的限制,促进TN的积累,对土壤微生物量碳氮影响较大,导致土壤微生物量碳氮及分布特征发生转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