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3115篇
  免费   338篇
  国内免费   474篇
林业   1346篇
农学   1125篇
基础科学   5050篇
  566篇
综合类   9357篇
农作物   869篇
水产渔业   1023篇
畜牧兽医   2879篇
园艺   1395篇
植物保护   317篇
  2024年   118篇
  2023年   379篇
  2022年   586篇
  2021年   698篇
  2020年   616篇
  2019年   702篇
  2018年   219篇
  2017年   583篇
  2016年   682篇
  2015年   831篇
  2014年   1517篇
  2013年   1323篇
  2012年   1489篇
  2011年   1576篇
  2010年   1307篇
  2009年   1242篇
  2008年   1229篇
  2007年   1104篇
  2006年   1086篇
  2005年   980篇
  2004年   697篇
  2003年   688篇
  2002年   625篇
  2001年   522篇
  2000年   360篇
  1999年   285篇
  1998年   297篇
  1997年   309篇
  1996年   286篇
  1995年   283篇
  1994年   280篇
  1993年   228篇
  1992年   226篇
  1991年   164篇
  1990年   133篇
  1989年   107篇
  1988年   34篇
  1987年   16篇
  1986年   22篇
  1985年   19篇
  1984年   8篇
  1983年   11篇
  1982年   7篇
  1980年   3篇
  1979年   6篇
  1978年   4篇
  1965年   15篇
  1958年   4篇
  1957年   13篇
  1956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31.
考虑了应力服从三维GBVE分布,强度服从指数分布的应力-强度模型,分别在部分应力参数未知和强度参数未知的情况下给出了该模型在并联情况下结构可靠度的估计,并讨论了其性质。  相似文献   
932.
黑米稻三系配套选育初报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采用人工制保、制恢的方法 ,育成了黑米稻不育系 2个 (“大黑A”和“血黑A”)和恢复系 3个 (“黑恢 1号”、“黑恢 2号”和“黑恢 3号”) ,于 1 997年成功地实现了黑米稻三系配套[1] ,与此同时进行了黑米稻不育系、恢复系与白米稻不育系、恢复系的配组试验。试验结果表明 :黑米杂交稻优势强、经济性状互补明显 ,较好地克服了传统黑米稻品种产量低、抗性和株叶形态差的缺点 ,而且黑米稻不育系、恢复系与相应的白米稻恢复系、不育系配组 ,其F1代大多数仍为黑米  相似文献   
933.
万寿菊提取物对白纹伊蚊幼虫的光活化活性及有效成分研究   总被引:30,自引:2,他引:30  
在有近紫外光照下,万寿菊根甲醇浸提物,根据甲醇索氏提取物,全株乙醇浸提物,花石油醚萃取物的α-三连噻吩对白纹伊蚊4龄幼虫的毒力分别是无近紫外光照下的73.8、10.4、16.6倍、大于5.2和101.7倍;  相似文献   
934.
高校服务乡村振兴的知识溢出实现路径与政策建议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乡村振兴战略亟需农村人才、科学技术、社会服务等方面的深化改革,其中人才是知识的载体,"知识"是农村建设和发展的核心要素;高校作为知识的生产者和创新者,服务于农村建设和发展是时代赋予的光荣使命。基于三螺旋理论和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从知识溢出视角出发,以江苏省农村经济组织和基层政府为研究对象,分析高校在服务乡村振兴战略过程中的知识溢出,探讨知识溢出的主体、动机、过程和实现路径。结果表明,高校服务乡村振兴的知识溢出是动态循环的过程,包含了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两种方式,知识的需求与匹配程度决定了三螺旋演化路径;高校服务乡村振兴的知识溢出绩效受知识源因素、农村行政组织和农村经济组织的吸收能力以及高校与农村之间溢出途径等相关因素的影响。研究表明,加强面向乡村振兴的高校人力资本流动、助力乡村振兴的官产学合作、促进高校与农村组织的知识交流和人才共享等三条路径可以保障高校服务乡村振兴的知识溢出效率,优化当前政策机制。因此,建议在知识源层面,注重提高知识的供需匹配度;在知识接收方层面,努力培养高素质的新型职业农民;在溢出环境方面,构建合作平台与制度环境。  相似文献   
935.
【目的】 针对生产中危害严重的3种蔬菜土传病原菌瓜果腐霉(Pythium aphanidermatum)、尖镰孢(Fusarium oxysporum)、大丽轮枝菌(Verticillium dahliae),建立三重PCR(triplex PCR)检测体系,为蔬菜土传真菌病害的早期诊断和鉴定提供技术与方法。【方法】 筛选3种病原菌特异性引物组合,通过设定不同的PCR退火温度、引物浓度、循环次数以及延伸时间,探索影响三重PCR扩增的因素,建立蔬菜土传病原菌三重PCR检测体系,并对体系灵敏度进行检测。为了验证建立体系的稳定性,选择2×Taq Master PCR Mix(北京博迈德生物技术有限公司)和TaKaRa Taq酶(大连宝生物工程有限公司)2个不同公司的试剂,分别利用C1000 Touch TM型(赛默飞世尔科技有限公司)与Aeris TM型(新加坡艺思高科技有限公司)热循环仪进行三重PCR反应,比较检测结果的可重复性。对田间采集的35份病害样本和149份土壤样本,分别进行三重PCR和病原菌分离检测,以确定所建立得三重PCR检测体系的适用性。 【结果】 三重PCR反应体系中引物对AsAPH2B/AsPyF、FOF1/FOR1、VActF/VActR可分别扩增出瓜果腐霉、尖镰孢、大丽轮枝菌长度为163、328和530 bp的特异性目的片段。反应体系(25 μL):0.12 μmol·L -1 AsAPH2B/AsPyF,0.16 μmol·L -1 FOF1/FOR1,0.24 μmol·L -1 VActF/VActR,2×Taq Master PCR Mix 12.5 μL,退火温度为60.8℃,35个循环。该体系对病原菌纯培养物的检测灵敏度为10 -1ng·μL -1,对土壤中大丽轮枝菌、尖镰孢和瓜果腐霉的检测灵敏度分别为10 5、10 6个孢子/g土壤和10 -2mg菌丝/g土壤。分别采用2×Taq Master PCR Mix和TaKaRa Taq酶,利用C1000 Touch TM型和Aeris TM型热循环仪进行三重PCR,扩增结果一致,说明三重PCR体系检测稳定性好。对田间采集的病害和土壤样本进行检测,25份病害样本和71份土壤样本中检测出带菌,三重PCR检测与病原菌分离培养结果一致。 【结论】 本研究建立的瓜果腐霉、尖镰孢、大丽轮枝菌三重PCR检测体系具有灵敏度高、稳定性和重复性好的特点,能够快速、准确地检测田间病株及其根围土壤中的瓜果腐霉、尖镰孢、大丽轮枝菌,为蔬菜土传病害的早期预防和流行监测提供了有效的技术手段。  相似文献   
936.
光敏雄性不育水稻的花药培养及密矮64s的选育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对7个籼型光敏雄性不育系及其杂交F1进行花药培养的研究发现,光敏不育水稻虽然雄性不育,但其愈伤诱导率、绿苗产量均高于常规籼稻品种以及籼/籼、籼/粳杂交F1,光敏雄性不育系的花培后代植株中,单倍体、二倍体、多倍体的出现频率与常规品种花培后代相似,在二倍体植株中,光繁雄性不育系及其互交F1的花粉植株,90%以上都能保持长日照下雄性不育的特性,光敏雄性不育系和常规品种杂交F1的花粉植株中,大约有25%的  相似文献   
937.
电磁场对绿豆萌芽的超弱发光和腺苷三磷酸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报道了1000v/cm,500v/cm静电场和0.1T,0.2T恒磁场对绿豆萌芽的超弱发光强度以及腺苷三磷酸含量的影响及其机理。  相似文献   
938.
杉木套种三年桐模式土壤肥力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通过对5年生杉木幼林套种三年桐模式的土壤肥力测定分析结果表明:套种林地土壤水分状况、孔隙状况和土壤结构体均较杉木纯林有所改善;0~20cm土层渗透系数比杉木纯林增加1.95mm/min;套种模式土壤养分含量有所提高,0~20cm土层有机质比杉木纯林增加0.61%.这说明杉木幼林套种三年桐林分具有较强的培肥土壤和水源涵养作用.  相似文献   
939.
应用杂交育种法选育出高产、高糖甜玉米杂交种吉甜三号,并通过省级鉴定。本文就其选育、试验经过和主要经济性状及栽培技术进行了概要介绍。  相似文献   
940.
以戊二醛法制备Bursin-KLH,免疫BALB/c小鼠,取脾细胞,以PEG为融合剂,与SP2融合,用间接ELISA法筛选出与Busin-BSA结合,不与BSA结合的2F9-4克隆株克隆株,经鉴定,抗体属性为IgM,K轻链。水溶性Bursin可阻性2F9-4对鸡法氏囊的反应,切片标本经PBS处理,反应性消失,免疫组织化学染色于法氏囊上获得特征阳性结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