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26973篇 |
免费 | 934篇 |
国内免费 | 3861篇 |
专业分类
林业 | 625篇 |
农学 | 3115篇 |
基础科学 | 1281篇 |
3742篇 | |
综合类 | 13953篇 |
农作物 | 6430篇 |
水产渔业 | 175篇 |
畜牧兽医 | 687篇 |
园艺 | 216篇 |
植物保护 | 1544篇 |
出版年
2024年 | 150篇 |
2023年 | 441篇 |
2022年 | 836篇 |
2021年 | 987篇 |
2020年 | 863篇 |
2019年 | 949篇 |
2018年 | 668篇 |
2017年 | 1160篇 |
2016年 | 1537篇 |
2015年 | 1092篇 |
2014年 | 1678篇 |
2013年 | 1508篇 |
2012年 | 2111篇 |
2011年 | 1821篇 |
2010年 | 1494篇 |
2009年 | 1619篇 |
2008年 | 1400篇 |
2007年 | 1583篇 |
2006年 | 1414篇 |
2005年 | 1222篇 |
2004年 | 934篇 |
2003年 | 969篇 |
2002年 | 689篇 |
2001年 | 622篇 |
2000年 | 601篇 |
1999年 | 444篇 |
1998年 | 387篇 |
1997年 | 345篇 |
1996年 | 347篇 |
1995年 | 333篇 |
1994年 | 242篇 |
1993年 | 267篇 |
1992年 | 205篇 |
1991年 | 192篇 |
1990年 | 198篇 |
1989年 | 143篇 |
1988年 | 87篇 |
1987年 | 101篇 |
1986年 | 73篇 |
1985年 | 10篇 |
1984年 | 3篇 |
1982年 | 5篇 |
1981年 | 10篇 |
1980年 | 1篇 |
1979年 | 4篇 |
1977年 | 3篇 |
1976年 | 4篇 |
1963年 | 4篇 |
1962年 | 9篇 |
1955年 | 3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Thyme ( Thymus vulgaris L.) plants were spaced at 15, 30 or 45 cm distances in a clay-loamy soil. They received different levels of nitrogen and phosphorus, besides a constant level of potassium.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wider spacing promoted the growth and production of herb and oil per plant, however dense cultivation significantly increased the yields of herb and oil per unit area. In all cases, the applied fertilization treatments significantly increased the productivity per unit area. Dense cultivation accompanied with higher levels of fertilization proved to be very usefull. The essential oil content was not influenced by either the plant spacing or fertilization treatments applied in this study. 相似文献
3.
Time course of grain filling pattern in two rice (Oryza sativa L.) cultivars, grown under normal and low light intensities, was studied. The number of spikelets, partially filled grains and high density grains were monitored at a 5 day interval during grain filling period from uniform panicles tagged at anthesis. The low light tolerant cultivar Swarnaprabha had more high density grains and less partially filled grains throughout the grain filling period and at harvest compared to cultivar Ratna under both normal and low light intensities. Further, the opening of spikelets in two flushes in Swarnaprabha seemed to result in a more efficient resource allocation and hence better yield as compared to Ratna, in which the opening of spikelets was in a single flush on day 10. 相似文献
4.
对N×特青示范田中试区与肥料试验田各处理小区稻株分析结果表明:抽穗后,亚种间杂交稻N×特青比常规稻特青干物质生产能力强,灌浆速度快;地上部各器官占植株干重比例,前者叶片比重大于茎,后者茎比重大于叶。亚种间杂交稻对肥料反应敏感,抽穗后,干物质累积,植株高度,每穗总粒数和粒重均随施肥量增加而增加,在高肥区有利于进一步提高产量,但增施氮肥后,灌浆速度明显滞后。 相似文献
5.
为探究活化的高硅型铁尾砂与镁改性生物炭配施材料对水稻幼苗生长及盐碱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以及改善盐碱地水稻生产力的可行性,本研究应用电子扫描显微镜对生物炭材料进行形貌结构观察,应用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仪对生物炭材料进行官能团表征;开展盆栽实验,探究活化铁尾砂与生物炭材料配施对水稻幼苗的形态学和生理学的影响及对盐碱土的改善效果。结果表明,相比于其他生物炭材料,活化铁尾砂-镁改性生物炭材料孔隙较大,表面更加粗糙,对于养分的吸附能力强,表面的官能团丰富。盆栽实验中活化铁尾砂-镁改性生物炭配施组中水稻幼苗株高、根长、根冠比和干质量分别较对照组提高12.61%、191.49%、42.93%和100.00%;叶片的丙二醛和活性氧含量分别降低65.76%和46.46%;过氧化氢酶、超氧化物歧化酶、叶绿素和可溶性蛋白值分别升高117.35%、44.75%、55.00%和19.31%。施用活化铁尾砂-镁改性生物炭材料后,盐碱土的电导率降低,p H、总碳、总氮、土壤有效硅、总磷和总钾含量升高。研究证明活化铁尾砂-镁改性生物炭材料性能优越,并且活化铁尾砂与镁改性生物炭配施改善了盐碱土壤理化性质和养分含量,使水稻幼... 相似文献
6.
为揭示不同水稻种植模式、不同水分管理时期对稻田土壤性质和微生物的作用效应,利用长期定位监测试验比较分析单季稻不施肥、单季稻单施化肥、烟稻轮作 3种种植模式和淹水期、排干期 2种水分管理条件下稻田土壤理化性质和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变化。结果表明:烟稻轮作模式稻田土壤有机质、全氮质量分数分别比单季稻模式提高了 32.88%~34.79%和 38.22%~44.39%。淹水期稻田土壤可溶性总氮以可溶性有机氮为主,占 56.06%~62.54%;排干期以硝态氮为主,占 62.34%~74.05%。烟稻轮作模式可显著提高淹水和排干条件下稻田土壤中可溶性有机氮和铵态氮质量分数,但对硝态氮质量分数的影响不明显。相较单季稻处理,烟稻轮作模式提高了稻田细菌Sobs、Shannon和Ace指数。好氧或兼性厌氧的酸杆菌属、黄色杆菌属均是3种水稻种植模式的优势菌属。3种种植模式淹水条件下稻田脱硫弧菌属、互营杆菌属等硫酸盐还原菌类存在显著差异,排干条件下硝化螺旋菌属也存在显著差异。淹水条件下烟稻轮作模式稻田土壤甲烷氧化菌相关的甲烷氧化单加氧酶基因α-亚基(pomA)的绝对丰度比单季稻处理降低了18.45%~18.54%。可见,水稻种植的淹水期和排干期的土壤可溶性氮组成和细菌群落结构存在显著差异;而烟稻轮作模式较单季稻模式可提高土壤肥力,改善微生物群落结构,增加硫酸盐还原菌类细菌丰度,降低产甲烷菌相关的甲基辅酶M还原酶基因丰度。 相似文献
7.
为了探索不同水稻轮作模式对稻田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影响,以及与土壤养分供给的关系,本研究采用高通量测序技术对3种不同轮作模式下(水稻-小麦轮作、水稻-紫云英轮作、水稻-休耕)土壤细菌和真菌的群落结构变化进行分析,并进一步探讨了微生物群落结构与土壤养分含量之间的相互关系。结果表明:水稻-紫云英轮作模式能够明显改善稻田土壤的综合肥力,紫云英连续翻压还田后显著提高了土壤中总氮(TN)和有效氮(AN)的含量。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方面,不同种植模式对细菌群落结构的影响大于真菌。水稻-紫云英轮作模式中优势菌群如酸杆菌门(Acidobacteriota)和子囊菌门(Ascomycota)等的富集有助于促进土壤生态系统的养分循环与生态健康。不同种植模式条件下土壤养分的变化如TN、AN、总钾(TK)及速效钾(AK)等可能是导致土壤细菌和真菌群落结构发生变化的主要驱动因素。稻田土壤中细菌群落结构对于土壤养分变化的敏感性要高于真菌。综合来看,水稻-紫云英轮作模式是更加适合水稻生态可持续栽培的种植模式,能够明显改善稻田土壤的综合肥力和土壤微生态环境。 相似文献
8.
为探究NaHCO3前处理对不同种类生物炭性质及其磷吸附能力的影响,借助元素分析、光电子能谱、孔径分析、扫描电镜等手段对比处理前后秸秆、壳核及其他3类生物炭表面特性和孔结构的差异,基于吸附等温线和Freundlich与Dubinin-Radushkevich模型拟合,探讨生物炭性质控制磷吸附的机理。结果表明:NaHCO3前处理总体提高了各类生物炭的比表面积和孔体积,增幅分别为2.70%~110.84%和1.42%~123.80%,提高其芳香性(C=C),H/C增幅为5.56%~29.41%,同时降低了极性官能团(C—O和C=O)含量,极性指数[(O+N)/C]降幅为13.18%~46.34%。原始生物炭的磷释放量范围为78.33~568.33 mg·kg-1,NaHCO3前处理显著增加各类生物炭对磷的吸附,使其表现出近似的磷吸附能力(Freundlich吸附系数KF范围为119~254 mg1-n·Ln·kg-1)... 相似文献
9.
为解决南方水稻工厂化田间育秧水肥药人工管理作业中存在的灌溉均匀性差、化肥和农药浪费以及劳动强度大等问题,该研究设计了一种水稻田间育秧水肥药变量喷灌装置,阐述了水肥药变量喷灌装置总体结构和工作原理,进行了关键部件设计与试验;以可编程逻辑控制器(programmable logic controller,PLC)为控制核心,构建了注肥量在线调控及整机变量喷灌控制系统。采用Box-Behnken试验设计方法,对装置喷灌均匀性与主要影响因素进行试验研究,应用单目标优化方法对喷灌关键参数进行优化,并通过验证试验,得到最优参数组合为:干管入口水压0.20 MPa、球阀开度90°、喷头喷角80°,此时装置的喷灌均匀性为92.69%;构建了氯化钾肥液质量浓度与电导率(electrical conductance,EC)值的线性模型,开展了装置变量灌溉施肥性能试验,3种喷灌等级下各作业区的肥液EC值分别为1.65、1.66和1.68 mS/cm,平均喷灌强度分别为900.85、1092.04和1263.67 mm/h,施肥均匀系数分别为85.21%、87.86%和91.62%。采用水肥药变量喷灌装置开展水稻育秧田间管理试验,华航51常规稻和广8优165杂交稻的秧苗长势均匀度均高于95%,成毯性良好,各项素质指标满足机插作业要求。所设计的水肥药变量喷灌装置能够满足水稻田间育秧水肥药变量喷灌作业要求,对提高水稻工厂化田间育秧机械化水平、保证秧苗质量具有实际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0.
为探究适应冀西北地区旱作马铃薯高产高质的栽培技术,本试验以马铃薯品种京张薯3号为试验材料,研究了在旱作雨养条件下,不同覆膜材料和增施有机肥对旱作马铃薯植株形态、光合效应、产量和品质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与对照相比,覆膜和增施有机肥处理FOB和FOS可以提高马铃薯出苗率,缩短出苗天数,增加植株株高和茎粗。FOS、FOB和FOW处理在马铃薯块茎形成期、块茎膨大期、淀粉积累期三个时期,显著提高了马铃薯净光合速率、气孔导度和蒸腾速率。从产量和产量构成因素看,FOS和FOB处理单株结薯数比对照分别增加37.9%和25.2%,单株结薯重提高38.1%和33.7%,折合667 m2产量比对照提高31.29%和27.82%。FOS处理马铃薯淀粉含量比对照显著提高21.8%。综合各项指标,对于冀西北坝上地区,增施有机肥+渗水降解地膜是有效的旱作栽培措施。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