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467篇 |
免费 | 30篇 |
国内免费 | 30篇 |
专业分类
林业 | 15篇 |
农学 | 30篇 |
基础科学 | 9篇 |
250篇 | |
综合类 | 166篇 |
农作物 | 21篇 |
水产渔业 | 2篇 |
畜牧兽医 | 19篇 |
园艺 | 12篇 |
植物保护 | 3篇 |
出版年
2024年 | 6篇 |
2023年 | 4篇 |
2022年 | 3篇 |
2021年 | 12篇 |
2020年 | 4篇 |
2019年 | 12篇 |
2018年 | 13篇 |
2017年 | 16篇 |
2016年 | 22篇 |
2015年 | 21篇 |
2014年 | 16篇 |
2013年 | 23篇 |
2012年 | 61篇 |
2011年 | 37篇 |
2010年 | 30篇 |
2009年 | 25篇 |
2008年 | 45篇 |
2007年 | 33篇 |
2006年 | 24篇 |
2005年 | 23篇 |
2004年 | 5篇 |
2003年 | 12篇 |
2002年 | 9篇 |
2001年 | 7篇 |
2000年 | 5篇 |
1999年 | 6篇 |
1998年 | 2篇 |
1997年 | 5篇 |
1996年 | 6篇 |
1995年 | 8篇 |
1994年 | 5篇 |
1993年 | 6篇 |
1992年 | 2篇 |
1991年 | 3篇 |
1990年 | 7篇 |
1989年 | 3篇 |
1988年 | 1篇 |
1987年 | 2篇 |
1986年 | 3篇 |
排序方式: 共有52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专门化肉用种羊选定、引进后,通过适应性研究,在较大规模养羊业生产实践中。对现代集约化肉羊业的主要关键技术进行研究、完善和创新,组装集成并应用于生产。技术研究应用结果既为市场提供了大批专门化肉用种羊和优质安全的杂种肉羊,取得了高水平的研究成果及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又为我国目前正在迅速发展的集约化肉羊业提供了可靠的技术支持和理想的生产模式:从适宜的专门化肉羊品种到运用高效母羊快速扩繁技术.建立和完善有效的肉羊杂交利用体系,普遍应用种羊鲜、冻精生产大批肉用杂种羔羊,种植高产优质饲草及其科学加工调制和利用.建立严格兽医防疫制度.实行放牧 补饲或全舍饲的精细管理和集约化育肥,至生产优质、安全、标准肉羊,获得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相似文献
3.
稻草还田模式对稻田土壤速效氮、钾含量及晚稻生长的影响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设计了高桩翻耕抛栽、覆盖免耕抛栽和高桩免耕抛栽3种模式的田间小区试验。结果表明, 不同稻草还田模式对土壤NH4+-N含量影响较大, 对土壤速效钾含量和土壤NO3--N含量影响不大; 高桩翻耕模式的土壤NH4+-N、速效钾含量平均值比高桩免耕和覆盖免耕模式分别提高40.8%、7.5%和36.7%、2.0%; 高桩翻耕能促进水稻群体生长, 增加叶片叶绿素含量, 充分利用光能, 增强光合作用; 稻草还田以高桩翻耕模式的增产效果最好, 比高桩免耕、覆盖免耕分别增产5.8%和9.0%。以高桩翻耕稻草还田模式对土壤速效氮、钾含量及晚稻产量的影响最好。 相似文献
4.
为探究控释氮肥施用策略对稻茬小麦产量和氮肥吸收利用的影响,在大田条件下,以小麦品种扬麦16和扬麦20为材料,设置不施氮(T1)、常规速效氮肥分次施用(T2,对照)、常规控释氮肥一次性基施(T3)、速效氮肥减量分次施用(T4)、控释氮肥减量一次性基施(T5)、控释+速效氮肥一次性基施(T6)、控释+速效氮肥配合分次施用(T7)共7种氮肥处理,比较分析了不同处理下稻茬小麦产量、叶面积指数(LAI)、叶绿素相对值(SPAD值)、干物质积累量、氮素积累量、根系吸收面积和根系氧化力等性状的差异。结果表明,两个品种的产量均表现为T6>T7>T3>T5>T2>T4>T1。与T2处理相比,两个品种的平均产量在T3、T6和T7处理下分别增加17.9%、30.3%和25.1%,平均氮肥农学效率(AE)分别增加40.0%、84.8%和72.4%,平均氮肥偏生产力(PFP)分别增加22.2%、52.3%和45.6%。与单一施用速效氮肥(T2、T4)或控释氮肥(T3、T5)处理相比,在控释氮肥与速效氮肥配施(T6、T7)处理下两个品种的地上部农艺性状(干物质积累量、LAI和SPAD值)显著改善,氮素积累量、根干重、根冠比、根系氧化力、根系总吸收表面积和活跃吸收表面积均显著增加。因此,控释氮肥配施速效氮肥策略可以同步促进稻茬小麦地上部与地下部生长,最终实现高产与氮肥高效吸收利用。 相似文献
5.
不同有机肥用量对黄瓜生长及养分吸收的影响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在温室基质栽培条件下,研究了配施等量化肥时不同用量有机肥对黄瓜生长及养分吸收的影响。试验采用有机肥系烘干鸡粪,所有供试肥料均以底肥形式一次施入。研究结果表明,高量有机肥处理(有机肥50,100 kg/m3)严重抑制了黄瓜定植初期的生长,黄瓜前期产量也明显低于不施或低量有机肥处理。随着施肥量的增加,黄瓜氮、磷、钾养分吸收量均显著增加。黄瓜定植后74 d,所有处理基质的速效氮养分均已处于极低的水平,黄瓜普遍出现缺肥症状。试验初步证明了长季节栽培条件下一次施用高量有机肥难以及时提供足量的速效氮源,无法满足蔬菜养分需求。 相似文献
6.
7.
8.
黄土高原半干旱区退耕还林对土壤微量元素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探明黄土高原半干旱区退耕还林对土壤微量元素(Cu、Zn、Mn、Mo、Fe)含量的影响及其与影响因子间的关系,以甘肃省关川河流域退耕还林地和农地为研究对象,使用有效性评价、通径分析等方法研究土壤微量元素与土壤环境变量间的关系。结果表明:退耕后土壤微量元素含量随土层深度增加而减少,在表层土壤中呈一定的富集现象。退耕地Cu、Mn、Mo的有效性指数高于Zn、Fe,侧柏林地有效性综合指数高于云杉林地。偏相关分析显示,退耕还林区土壤微量元素有效态含量的主要影响因素为土壤有机质、全钾、全氮与土壤含水率;回归分析显示,土壤环境因子可解释38.1%~73.8%有关土壤微量元素含量的变异;通径分析表明,土壤全钾对土壤微量元素的直接作用最大,土壤全氮对微量元素的间接作用最大;决策分析表明,土壤全钾与土壤有机质是退耕还林区微量元素含量的决策变量,而土壤含水率是土壤微量元素的限制变量。 相似文献
9.
城市不同功能分区草坪绿地土壤有机碳与碱解氮垂直分布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解城市草坪绿地土壤有机碳与碱解氮垂直分布特征,以长春市为例,选取不同功能分区(公园、道路、居住区、校园)草坪土壤为研究对象,分析了土壤pH值、有机碳(SOC)、碱解氮(AN)的垂直分布特征及相关性。结果表明:草坪绿地类型与土壤剖面对土壤pH值、有机碳(SOC)、碱解氮(AN)含量影响显著(P<0.05)。其中,不同功能区0~30 cm土壤pH值为:校园绿地>道路绿地>居住区绿地>公园绿地;不同功能区0~30 cm土壤SOC含量为:公园绿地>居住区绿地>校园绿地>道路绿地;不同功能区0~30 cm土壤AN含量为:公园绿地>居住区绿地>校区绿地>道路绿地。相关性分析表明:土壤SOC与AN呈正相关,而绿地土壤的pH值与SOC含量呈负相关。由此结论我们可以通过增加土壤中碱解氮含量,调节土壤pH值,来使土壤得到优化,增加固碳能力,减弱温室效应,改善生态环境。 相似文献
10.
Root mat method described by Kuchenbuch and Jungk was used to study the rhizosphere processes. The experiment was carried
out on two years oldPinus koraiensis seedlings. Soil samples collected from the upper 20-cm soil layer in Changbai Mountain were treated with three different
forms of nitrogen fertilizers: NO3
−−N, NH4
+−N and NH4NO3.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soil pH and available P near the roots were all lower than in the bulk soil in control treatment.
NH4
+−N application greatly decreased the soil pH near the roots compared to the control treatment and promoted the absorption
of phosphorus, which led to a more remarkable depletion region of available P. On the contrary, the rhizosphere soil pH was
higher than in the bulk soil in treatments with NO3
−−N and retarded the P absorption, which led to a nearly equal available P contents to the bulk soil. In treatment with NH4NO3, the rhizosphere soil pH was only a little lower than that in the control treatment and its effects on P absorption is mediate
between the treatments with NH4
+−N and NO3
−−N.
Foundation item: This paper was supported by National Natural Science Foundation of China (Grant No. 30170167).
Biography: Chen Yong-liang (1969-), male, Ph. Doctor, lecture of Northeast Forestry University, Harbin 150040, Post-doctor in Institute
of Applied Ecology,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Shenyang 110016, P.R. China. E-mail: ylchin@sohu.com
Responsible editor: Seng Funan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