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篇
  免费   1篇
林业   1篇
综合类   9篇
农作物   1篇
园艺   1篇
  2016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1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1篇
  2002年   1篇
  198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562 毫秒
1.
唐代茶文化兴盛的社会历史条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陶德臣 《茶报》2004,(3):38-39
唐代是中国茶文化的正式形成时期。唐代“在我国茶业和茶叶文化发展史上,是一个有划时代意义的重要时代”。饮茶不仅在北方兴起,已经成为一种全国性的文化特征。陆羽(茶经》的出版,奠定了中国茶文化的基本构架,创建了一个较为完整的茶文化学体系,它是茶叶百科  相似文献   
2.
科举制度,有的专家学者把它和造纸、指南针、火药、印刷术合在一起,称为具有世界性影响的中华民族的5项重大发明创造。它不仅是封建社会一种选拔人才的制度,还是当时的一种教育制度。科举教育为历代封建统治阶级培养造就了大批人才,也极大地影响了我国古代文学的发展,推动了儒家文化的传播与普及。但是历代封建统治者的重文而轻科技又阻碍了我国科学技术的发展,使科技曾经处于世界领先水平的中国,一度沦为任人宰割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国家。这一惨痛教训警示人们:重视科教才能兴国,国家强大才不受外辱。  相似文献   
3.
游戏官场     
周铁钧 《百姓》2007,(3):49-51
在中国历史上,从隋唐宋到元明清,持续了一千三百多年的科举制度,考录出十万余名进士和百万余名举人,组成了以文人为主体的历代官员队伍。中国居然有这么长时间将测试诗词文笔赋作为选拔官吏的唯一手段,今天想起来都令人不无温暖。  相似文献   
4.
1905年科举制的废除,对中国社会的各个层面都造成了很大的影响。在乡村,新式学堂建立,情况却甚不理想,传统士绅阶层解体,农村破产,城乡关系失去平衡,差距越来越大。发生这些变化虽不仅仅是由于科举制的废除,但我们也应该看到科举制在发展乡村经济和文化、维护城乡平衡等方面发挥的不可忽视的作用。因此,借鉴科举制的一些积极因素来维护城乡关系、缩小城乡差距是十分必要的。  相似文献   
5.
以上海教育出版社新版《中国状元殿试卷大全》为文本,探讨状元殿试卷的价值,认为唐宋元明清历代政治、经济、学术、文学,尤其是科举制度皆可以从状元卷中得到反映。从某种意义上说,状元殿试卷,给我们留下的是一份珍贵的文化遗产,更是一部凝结着政治智慧与爱国爱民思想的历史教科书,值得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6.
槐花黄 举子忙——透视槐树文化与科举制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费青 《中国城市林业》2009,7(5):39-40,66
文章探讨了槐树文化与中国科举制度之间丰富的文化内涵。槐树(Sophora japonica Linn).又称国槐,在我国分布广泛,它枝干茂密,淳朴厚重,是人们喜爱的一个乡土树种。  相似文献   
7.
论述了中国古代科举制的历史地位,指出科举制是选拔人才的一大进步,它为社会选拔了大批文化精英,也有力地促进了古代教育的发展,传承和弘扬了中华传统文化。科举制表现出的平等精神和公平、公正、公开原则,对现代的人才选拔仍有积极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8.
丁治棠曾经求学于成都锦江书院,先后任四川尊经书院分教,合州瑞山、合宗两书院山长。丁治棠虽然在经学方面较有建树,但他仍然热衷于科举功名,三次赴京参加会试。他以日记的形式记录了自己参加光绪十五年(1889年)己丑科会试的全过程,所记科举实施情况与清代统治者规定的科举制度有比较明显的差距,有的实施环节甚至完全背离了科举严密的制度。这使得晚清科举陷入到既无法达到统治者的预期值,亦无法吸引读书人积极应试的困境之中。而清末统治者既无力,也无心重整科举,因此其走向停废似乎就是必然的结局了。  相似文献   
9.
科举制度对于清王朝而言不只是一个单纯的选拔官员的考试制度,清王朝通过科举制度还掌控了传统社会的士阶层。而这个传统社会的精英阶层恰好就是清王朝延续其统治的核心力量。清王朝废除科举制度最大的后果就是将这个精英阶层剥离于其统治之外,这是最终导致清王朝灭一个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0.
在诂经精舍和学海堂的影响之下,专门研习汉学的书院数量大为增加,不少科举出身的地方官吏将创立汉学书院作为改变书院片面追求科举的重要途径。然而随着乾嘉汉学地位的日渐式微,汉学书院也不得不教授科举之学。与此同时,不少以培养科举人才为主要任务的考课式书院也重视汉学教学,汉学书院与考课式书院都向培养科举人才方向靠拢,二者以是否开展科举教学为界线的区别逐渐消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